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如同漫长寒冬后穿透阴云的第一缕阳光,虽然前路依旧漫漫,但至少,他们携手赢得了喘息之机,赢得了继续走下去的希望。
微光已现,长夜将明。
第87章 王心甚慰
胜利的狂喜之后,朔州城并未立刻恢复往日的喧嚣,而是陷入了一种疲惫却充满希望的修复期。
战争留下的创伤需要抚平,但更令人振奋的是,那场曾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于头顶的瘟疫,也终于显现出了被控制的迹象。
得益于早期坚决的隔离措施、楚玉衡整理提供的有效药方,以及后续源源不断的药材供应,隔离区内的新增病患数量开始显著下降,康复者日渐增多。
空气中那令人窒息的死亡气息渐渐被草药苦涩却充满生机的味道所取代。
医官们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真正的笑容。
希望,如同春风,悄然吹遍了朔州城的每一个角落,融化着战争的冰雪与疫病的阴霾。
这一日,天气晴好,久违的冬日暖阳洒满庭院。
萧彻正与楚玉衡在暖阁外的小院里散步。楚玉衡的身体依旧需要仔细将养,但气色已比前些时日好了许多,裹在厚厚的狐裘里,安静地听着萧彻讲述战后安置与城防修缮的进展。
萧彻小心地扶着他的手臂,步伐放得极慢,目光时不时落在他沉静的侧脸上,满是化不开的温柔。
就在这时,一阵略显迟缓却异常沉稳的轮椅轱辘声由远及近。
萧彻和楚玉衡同时循声望去,只见朔州王萧远山,竟由亲卫推着,亲自来到了这小院之外!
他依旧坐在轮椅上,膝上盖着毛毯,脸色仍带着病后的苍白,但那双总是锐利如鹰隼的眼睛,此刻却明亮有神,甚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近乎激动的光芒。
“父王!”萧彻连忙上前行礼,语气带着惊喜。
他知道父王身体一直在缓慢好转,却没想到他会亲自过来。
楚玉衡也微微一怔,随即敛衽,恭敬地行礼:“王爷。”
萧远山摆了摆手,目光先是落在儿子身上,将他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了一遍。
看到萧彻虽然清瘦了些,眉宇间带着征战后的风霜,但眼神明亮,脊梁挺直,周身散发着一股经过血火淬炼后更加沉稳坚毅的气度,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和骄傲。
随即,他的目光转向了楚玉衡。
这一次,他的目光不再是之前的审视与评估,而是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温和与……激赏。
“好,好,都好。”萧远山的声音依旧有些沙哑,却透着一股发自内心的舒畅,“这一仗,打得苦,但也打得好!打出了我朔州军的威风,更打出了我朔州的骨气与人心!”
他的目光重新回到萧彻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嘉许:“彻儿,你做得比父王想象的还要好!临危不乱,调度有方,身先士卒,不愧是我萧家的儿郎!”
萧彻心中激荡,躬身道:“皆是父王教导,将士用命,百姓同心之功,儿臣不敢居功。”
萧远山点了点头,又看向楚玉衡,语气变得更加郑重:“楚家小子,你,更是功不可没。”
他缓缓道:“你提出的‘安内惑外’之策,老夫已尽数知晓。稳定民心,瓦解敌军,此乃决胜千里之谋!若非此策动摇敌军根本,使我军得以支撑至其自溃,朔州之局,危矣!还有你在疫病之中,不顾自身安危,献策出力,稳定后方……你很好,非常好!”
这番赞誉,出自一向威严深沉的朔州王之口,分量极重。
连一旁的萧彻都感到有些意外,随即心中涌起一股与有荣焉的喜悦。
楚玉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高度肯定,微微垂首,语气依旧谦逊从容:“王爷谬赞了。玉衡不过是尽了绵薄之力,略尽本分而已。真正浴血奋战的,是世子与前线将士;不眠不休救治伤患的,是医官与自愿相助的百姓。朔州能渡过此劫,是上下同心之果。”
他不居功,不矜伐的态度,让萧远山眼中的欣赏之色更浓。
他看着眼前这一站一立的两个年轻人,一个是他寄予厚望、已然能独当一面的儿子,一个是智谋深远、心性坚韧的未来……萧远山心中长久以来因伤病和局势而积压的阴郁,在此刻一扫而空。
他仿佛看到了北境萧氏更加广阔的未来。
“都不必过谦了。”萧远山脸上露出了罕见的、真正舒心的笑容,虽然浅淡,却驱散了他眉宇间多年的沉疴暮气,“经此一役,朝廷短时间内当无力再犯。我朔州,总算争得了这喘息之机!此乃天大的喜事!”
他看向萧彻,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却带着更深的托付:“彻儿,后续的安抚、赏赐、军备整顿,你要亲自抓好,务必做到公允,不负军民此番血战之功。”
“儿臣遵命!”萧彻肃然应道。
萧远山又对楚玉衡温和道:“你身子还需静养,切莫再过度劳心。往后,这朔州的大小事务,恐怕还要多倚重你的才智。”
这话,几乎等同于正式认可了楚玉衡在朔州决策层中的地位。
楚玉衡心中微暖,再次躬身:“玉衡定当尽力。”
阳光正好,洒在院中三人身上。
曾经的危机与阴霾渐渐散去,一种新的、充满希望的格局,正在这北境的王府之中,悄然奠定。
朔州王萧远山看着眼前的儿子和这位惊才绝艳的年轻人,只觉得胸中块垒尽去,王心甚慰。
第88章 文心北顾
就在朔州城上下沉浸在击退朝廷大军、疫情得控的双重喜悦中,忙于休养生息之时,几辆风尘仆仆、甚至有些破旧的马车,在几个同样面带疲惫、却眼神坚定的仆人护卫下,艰难地驶入了朔州地界。
车上坐着的,正是以李崇文、张士珩为首的那几位,最终下定决心离开京城的文臣士子。
他们的北迁之路,远比想象中更为艰难曲折。
为了避开朝廷可能的耳目和沿途盘查,他们不敢走官道大路,只能选择迂回曲折、人烟稀少的小路乃至荒野。
沿途所见,触目惊心。
越往北,曾经富庶的中原大地越是荒凉。村庄十室九空,田地大片荒芜,龟裂的土地上只有枯死的蒿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偶尔遇到零星百姓,也都是面黄肌瘦,眼神麻木,如同惊弓之鸟。
他们亲眼见过易子而食后残留的血迹与白骨,亲耳听过失去一切的流民绝望的哀嚎,也遭遇过几波同样活不下去、沦为匪寇的乱民,幸得护卫拼死才得以脱身。
这一路,仿佛是将京城纸醉金迷之下的累累疮疤,血淋淋地撕开,摊在他们眼前。
昔日心中那个“煌煌天朝”的幻象,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彻底崩塌,碎成了齑粉。
李崇文时常捧着随身携带的、早已被翻烂的圣贤书,对着车窗外荒芜的景象老泪纵横,不知是为这破碎的山河,还是为自己蹉跎半生的信仰。
然而,与这绝望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北方那个边城的消息。
越是靠近朔州,关于那里的传闻就越是具体、越是真切。
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有粥喝”,而是变成了“萧世子亲自抗疫情”、“楚公子妙计安民心”、“流民自愿参军,血战不退大破朝廷军”……这些消息如同黑暗中的火把,不仅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更一点点重新点燃了他们早已冰冷的心。
“想不到,这世间……竟还有如此所在。”张士珩望着北方,喃喃自语。
他心中的热血,并未完全冷却,只是被京城的污浊所冻结。
如今,这北境的风雪,似乎正将那冰层吹裂。
当他们的马车终于越过标志着朔州边界的那道已然修复、并有精神抖擞的兵士驻守的关隘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几乎以为自己踏入了另一个世界。
关隘之内,虽然也能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破损的营寨、新立的坟茔,但秩序井然。
兵士们甲胄鲜明,眼神锐利而警惕,却并无对普通百姓的跋扈之气。
更让他们震撼的是,他们看到了在兵士组织下,正在有序清理战场、修复道路房屋的民众,其中不少人身着明显是流民的破旧衣衫,但脸上却看不到麻木与绝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着希望的忙碌与专注。
甚至,他们在路旁看到了设立的粥棚。并非想象中清可照映的汤水,那大锅里熬煮的粥米,虽谈不上丰盛,却足够稠厚,冒着实实在在的热气。
领取食物的百姓排着队,虽面有菜色,却无争抢,只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平静。
“这……这真是刚刚经历过大战和瘟疫的地方吗?”李崇文颤抖着手掀开车帘,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读过太多史书,深知大战与大疫之后,往往是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可眼前这片土地,虽显疲惫,却透着一股顽强的、蓬勃的生机!
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冲刷着他们一路的风尘与心头的阴霾。
他们互相对视着,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震撼与……希望。
他们不再犹豫,驱使着马车,向着朔州城的方向,加快了速度。
心中的信念,从未如此刻这般坚定。
京城,已是腐朽的泥潭,埋葬理想与忠骨的坟墓。
而朔州,这片饱经磨难却依旧挺立的北境之地,或许才是他们这些不愿随波逐流、尚存一丝济世之心的文人,最后的归宿,以及……新的起点。
文心北顾,并非背弃,而是在无尽的黑暗中,终于寻到了那一缕值得追随的微光。
第89章 王旗何举?
风尘仆仆的李崇文、张士珩等人,被引至朔州王府议事厅时,心中仍带着一路行来的震撼与那份孤注一掷的决绝。
当他们看到端坐于主位之上,虽面带病容却威仪不减的朔州王萧远山,以及侍立一旁、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已具雄主气象的萧彻时,数月乃至数年来积压的屈辱、悲愤与最后一丝希望,终于找到了宣泄之口。
无需过多寒暄,李崇文率先撩袍,以最庄重的古礼,深深拜下,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却字字清晰:“老臣李崇文,参见王爷,参见世子!吾等……吾等乃自京城,逃死而来!”
“臣张士珩,参见王爷,参见世子!吾等乃自京城,逃死而来!”
他们详尽地描述了京城如何醉生梦死,宦官如何一手遮天,太子如何荒淫无道,以及那场令天地同悲的血谏——周文翰如何一头撞死在金殿柱上,以血明志,而皇帝又是何等的麻木与冷酷。
“王爷!世子!”李崇文老泪纵横,声音嘶哑,“朝廷已非朝廷,乃藏污纳垢之所!君非君,臣非臣,纲常沦丧,民不聊生!如今这天下,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者,非王爷与世子莫属啊!”
张士珩亦上前一步,目光灼灼:“朔州抗旨拒敌,大破朝廷军,庇护流民,控制瘟疫,已显王霸之基,仁德之象!吾等虽才疏学浅,愿效微劳,恳请王爷、世子,顺天应人,高举义旗,廓清寰宇,重振朝纲!吾等愿倾力辅佐,誓死追随!”
厅内一片寂静。
只有几位文臣粗重的喘息声和那如同誓言般的话语在梁柱间回荡。
称臣,劝进!
这几乎是赤裸裸地请求朔州脱离朝廷,另立中央,甚至……问鼎天下!
萧远山靠在轮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深邃的目光让人看不出喜怒。
萧彻站在父亲身侧,眉头微蹙,眼神锐利地审视着堂下这群情绪激动的文人。
他心中亦是波涛翻涌。
这个他自闯宫救出玉衡之日起就隐约预见可能要走的路,如今被如此直白地摊开在面前,依旧感到了一股沉甸甸的压力。
“诸位大人请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