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穿透宫殿,回荡在京城的上空,宣告着这片山河,终于迎来了它真正的主人,和久违的黎明。
第143章 山河新主
伪帝政权覆灭,京城光复。
在肃清残余、初步稳定秩序后,一个崭新的、承载着天下万民期望的王朝,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正式建立。
登基大典的吉日,选在冬月初一,寓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天还未亮,京城南郊的天坛已是旌旗招展,仪仗森严。
文武百官、朔州及归附各镇功臣、各国使节,按品级肃立于寒风之中,寂静无声。
吉时将至,钟鼓齐鸣,庄严肃穆的礼乐响彻云霄。
五皇子晟璘,身着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十二章纹的玄色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珠玉垂落,遮蔽了他尚带稚嫩却已初具威仪的面容。
他步履沉稳,沿着汉白玉铺就的御道,一步步走向高高的祭坛。
萧彻与楚玉衡,作为拥立首功之臣,身着最高规格的亲王与国公礼服,立于百官之前最显赫的位置。
萧彻目光沉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注视着那个他亲手从逃亡少年培养起来的帝王。
楚玉衡则神色平和,眼神深邃,仿佛在审视着这由他一手谋划推动、最终成就的宏大局面。
晟璘登上祭坛,在礼官的唱引下,焚香跪拜,诵读告天祝文。他的声音清朗而坚定,透过寒风,传遍四野:
“臣晟璘,谨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伪帝晟玚,篡逆祸国,人神共愤。幸赖祖宗庇佑,将士用命,忠臣义士匡扶,奸佞得以铲除,社稷得以重光……璘虽年幼德薄,然承天命,顺民心,不敢辞避。今日嗣承大统,必夙夜兢兢,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轻徭薄赋,以安天下,以慰苍生……惟祈上天,垂鉴此心,佑我大胤,国祚永昌!”
祝文情真意切,既陈述了拨乱反正的正义性,也表达了新任君主励精图治的决心。台下群臣无不动容。
祭天仪式结束后,庞大的銮驾仪仗返回皇宫。
此时的紫宸殿已被彻底修缮清扫,焕然一新,象征着与旧时代的决裂。
晟璘端坐于龙椅之上,衮服冕旒,虽然身形依旧略显单薄,但在庄重礼服的衬托和此刻肃穆氛围的烘托下,已然散发出不容置疑的帝王威严。
殿内,百官依序跪拜,行三跪九叩大礼,山呼万岁之声,震彻殿宇:
“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如同海啸,宣告着大胤王朝正统的回归,也标志着晟璘,正式成为这片山河的新主。
登基大典之后,便是论功行赏,定策安民。
新帝晟璘颁布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大赦天下,免除遭受战乱最严重地区的一年赋税,与民休息。
紧接着,便是对功臣的封赏:
“萧彻,听封!”
萧彻出列,单膝跪地。
“卿擎天保驾,匡扶社稷,功在千秋。特封为摄政王,加授天下兵马大元帅,总揽军政,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
此封赏可谓尊荣至极,摄政王位同副君,兵马大元帅执掌天下兵权,确立了萧彻在新朝无人可及的超然地位。
“楚玉衡,听封!”
楚玉衡稳步出列,躬身行礼。
“卿运筹帷幄,算无遗策,定鼎之功,无人能及。特封为文国公,加授太子太傅,领内阁首辅,总领朝政,主持新政!”
文国公乃文臣最高爵位,内阁首辅实掌行政大权,太子太傅则为帝王之师,楚玉衡以其无双智谋,赢得了文臣巅峰的荣耀与权柄。
随后,张承泽、郭兴、李崇文等朔州及归附功臣,以及江南、西路等各方将领,皆按功劳大小,各有封赏,或封侯伯,或加官进爵,皆大欢喜。
盛大的典礼一直持续到日暮。
当喧嚣渐止,百官散去,偌大的宫殿渐渐安静下来。
晟璘独自坐在龙椅上,轻轻抚摸着扶手上冰冷的龙纹,望着空荡而恢弘的殿宇,心中百感交集。有肩负天下的沉重,有对未来的期许,更有对那两位亦师亦友的引路人的深深感激。
他知道,这身衮服,这座宫殿,意味着无上的权力,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
脚下的路还很长,内政的梳理,新政的推行,北狄的隐患,百废待兴的天下……都需要他去面对。
但他并不孤单。
宫门外,萧彻与楚玉衡并未立刻离去,两人并肩立于汉白玉的台阶之上,望着远处宫灯次第亮起,将这座古老的皇城点缀得如同星海。
“总算……告一段落了。”萧彻长长舒了一口气,征战多年的紧绷神经,似乎在这一刻才真正有所放松。
楚玉衡微微一笑,夜色中他的眼眸依旧清亮:“是啊,一个旧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他转头看向萧彻,“摄政王殿下,未来的担子,可不轻。”
萧彻低笑一声,很自然地伸出手,握住了楚玉衡掩在宽大袖袍下的手,指尖传来熟悉的微凉触感。
“有首辅大人在,本王有何可惧?”
两人相视一笑,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
他们携手走过了最艰难的路,颠覆了一个旧时代,共同缔造了一个新时代。
未来的风风雨雨,他们仍将并肩同行。
夜色温柔,笼罩着这座焕发新生的帝都。
山河依旧,却已换了人间。
一个由少年帝王、战神摄政王与无双谋士共同开启的“昭武”盛世,正缓缓拉开它的序幕。
第144章 昭武新政
新朝定鼎,年号“昭武”,取“昭示武功,以文治国”之意,既不忘拨乱反正之赫赫军威,亦彰文治天下之根本。
紫宸殿上的鲜血与尘埃已然落定,真正的考验——
如何治理这个饱经战火、百废待兴的国家,才刚刚开始。
年轻的昭武帝晟璘端坐于御书房,面前堆积着来自天下各州的奏报,内容繁杂:
流民安置、田亩荒芜、吏治不清、商贸停滞……每一份都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虽在朔州受过楚玉衡悉心教导,但书本知识与掌控庞大帝国的实务之间,尚有巨大鸿沟。
所幸,他有最坚实的倚仗。
文国公、内阁首辅楚玉衡,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新朝的构建与运作之中。
他的智慧,不再用于战场上的奇谋诡计,而是转向了更为复杂精微的国家治理。
在楚玉衡的主持下,一系列旨在恢复元气、安定民生的新政,以昭武帝的名义,迅速颁布天下:
《均田令》与《劝垦令》:
针对战乱后大量无主荒地和人丁稀少的问题,下令重新清查田亩,将无主荒地按丁口分配给无地、少地的流民,承认其所有权,并免除前三年的赋税。
同时,鼓励百姓开垦生荒,新垦田地五年内不征税。此令如同甘霖,迅速安抚了动荡的流民,将人力牢牢吸附在土地上,奠定了国家稳定的基石。
《轻徭薄赋令》:大幅降低全国,尤其是遭受战乱严重地区的田赋和丁口税,废除前朝各种苛捐杂税。
楚玉衡亲自核算国库收支,以朔州积累为底,精打细算,确保在减轻百姓负担的同时,国家机器仍能有效运转。
“藏富于民”的理念,首次被如此清晰地贯彻于国家政令之中。
《考成法》与《肃贪令》:吏治是新政能否推行下去的关键。
楚玉衡制定了极其严密的《考成法》,对各级官吏的政绩进行量化考核,优者升迁,劣者黜落。
同时,配合以严厉的《肃贪令》,设立直属于内阁的监察御史,巡查地方,凡有贪墨受贿、盘剥百姓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从严从重处置。
朔州时期培养的一批清廉干练的官员被迅速派往各地,作为新政的骨干。
《兴商宽市策》:废除前朝对民间商贸的诸多限制,简化关市税卡,统一度量衡,由官府出资整修主要官道和漕运,保障商路畅通。
鼓励各地发展特色手工业、矿业,并尝试由官府主导,与北方草原、西域诸国恢复并扩大互市。
楚玉衡深知,商业流通是活跃经济、增加国库收入的活水。
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触动了地方豪强、旧有官僚的利益,暗中的阻力不小。
但在萧彻掌握的军队强力震慑和楚玉衡高超的政治手腕下,任何阻碍都被迅速瓦解。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半年光景,各地奏报便陆续传来佳音:
田野复苏:原本荒芜的田地上重新出现了劳作的身影,秋收时节,许多地方传来了久违的丰收消息。
逃难的流民陆续返乡,拿着官府发放的田契和种子,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市井重焕生机:城镇中的商铺陆续重新开张,往来商队明显增多,市集上货物琳琅满目,价格也趋于平稳。
百姓脸上的菜色逐渐被红润取代,街头巷尾开始有了笑语。
吏治清明:在严刑峻法和严格考核的双重作用下,官场风气为之一清。
虽然不可能完全杜绝贪腐,但明目张胆的盘剥大为减少,官员办事效率也显著提高。
一日,昭武帝微服出宫,在京城一处茶楼歇脚。
邻桌几位老农模样的百姓正在闲聊。
“老天爷开眼啊!新皇登基,这日子总算有盼头了!”一个老汉感慨道,“今年租子减了大半,家里终于能存下点余粮了。”
“是啊,听说这还是那位文国公楚大人定的规矩,真是位青天大老爷!”
“还有摄政王殿下,要不是他带兵平定天下,咱们现在还在打仗呢!”
“希望这好政策能一直下去才好……”
听着百姓质朴而真诚的赞誉,坐在角落的昭武帝晟璘,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成就感。
他深切地体会到,为君者,最大的功业并非开疆拓土,而是让治下的子民能够安居乐业。
晚间,御书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