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他将一沓地契大方地散给了有功之人。
就连那些挨打的人,也来不及对乐无涯产生哪怕一丁点儿怨恨。
他们一致地盯着那些地契,羡慕得眼睛要滴出血来,懊悔得肠子都青了。
乐无涯一心扑在整军和调动士气上,那发生在暗巷深处的一场争斗,于他而言,好像是一桩无关紧要的事情。
左右是府同知大人活着,贼人死了。
宗曜望着站在校场大纛下,意气风发、飞扬明快的知府大人,面上神情淡漠,身体却不引人注目地微微发着颤。
乐无涯察觉到了这股视线,偏过脸来,对他粲然一笑。
宗曜的身体明显地抖动了一下,嘴唇动了动,是在无声地唤“老师”。
闻人约搭上了他的肩膀:“宗大人,可要去休息休息?”
宗曜打了个晃,回过头来,神情是相当的柔和:“好。”
他又温和道:“守约,可以为我备下笔墨么?我需得写封信,将此地情况写下,快马报给牧通判知晓,万一巡抚大人遣使来问,我与闻人大人不在衙中,牧通判也好有话可答。”
此事交给他来做,确实相宜。
闻人约将他安顿在校场一处厢房,又替他安排了纸笔。
宗曜到底是与书信文字打交道日久,提笔能写,一笔小楷写得又快又好,转眼间便写了半页纸。
闻人约在旁侍候笔墨。
他到底是个端方君子,并未探头探脑地窥看内容。
因此,他不知道,从第二页纸开始,宗曜书写的内容便发生了变化。
“请圣躬安。”
“臣自至桐州,夙夜不忘圣上重托。”
“十月三十,有七十余名倭寇袭扰米溪,幸有天恩庇护,米溪得保……”
当着闻人约的面,宗曜目不斜视,笔走如飞,神情仍是一如既往的悲悯忧郁。
写完后,他停笔吹墨,待墨迹稍干,便折信封存,请军士把左近的驿丞请来。
他把信亲自交到了驿丞手中,叮嘱说:“调匹快马,速速送去桐州府衙。”
说着,他收回手来:“其中有要紧事务,万勿有失……万勿有失。”
听他如此说,驿丞的眼皮极快地向上一撩,便垂下头来:“卑职晓得,绝无所失,一定送到!”
第185章 暗刃(二)
自从宗家一场浩劫后,宗曜在这世上便是孤身一人了。
皇上以安抚为名,召他入书房密谈一场后,宗曜摇摇晃晃地走出来,看向天空。
不再有人叫他二宝了。
如今的宗曜,是一只失家离群的寒蝉。
想要熬过漫长的冬季,他别无选择。
自此后,他隐介藏形,低调处事,在翰林院一留就是四年。
他成了一个最寻常、最不起眼的官员,一年说的话,加起来未必有一千句。
旁人知道他因家变而性情有移,暗自喟叹一番,也就罢了。
谁也不知,他踏出皇上书房的那一日,便成了长门卫。
所谓“长门卫”者,在宗曜看来,是取“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之意。
正如明月高悬长空,俯瞰世人一样,他肩负着替皇上监察翰林院几十位文官的职责。
他麻木又忠实地写下一封封密折,禀奏着他们出格的言行,或是私下与文臣武将们的交游情况。
……没人会特别留心一个失势、孤僻、沉默得像是一道影子的小官。
在他的检举下,有三位翰林院官员获罪,或贬职,或抄家,多年寒窗苦读得来的功名如烟云消散。
除此之外,有多少名官员在皇上那里挂了名,等着拉清单、算总账,就连宗曜自己也说不清楚。
天地不仁,无亲无师。
那就一心事君吧。
即使赴桐州、任同知,他也殊无喜色,平平淡淡地领旨谢恩。
他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去做自己熟悉的事情罢了。
桐州不是什么洞天福地,好几个同僚在听说他要外放到桐州做官时,都是一脸的同情,附赠一句意味深长的“保重”。
宗曜不大在乎。
最坏,不过是步前几任的后尘,或死,或发配。
死了更好。
死后,他是不想再和兄长与叔叔相见了——他们无颜见自己,自己也是无颜见他们。
他唯一要去找的是乐无涯,好解开他经年的疑惑:
当初,老师是否利用自己,刺探过宗家的情报?
他年少时,绕着老师叽叽喳喳地说了许多,至于有没有在无意中讲出什么出卖叔兄的话语,他已记不清楚了。
怀着一腔死志,他来到了桐州。
好在,桐州的境况没他想象中险恶。
除了闻人知府的外貌外,他没有受到过任何惊吓。
他客客气气地接过了同知的印信,乖乖顺顺地接手了府同知的工作,平平静静地杀了个流亡倭寇,窝窝囊囊地以长门卫的身份拉起了一道情报网。
一切都很顺利。
除了不知道该怎么应付闻人知府外,一切顺利。
简单来说,那位不像个读书人,像个游侠头子。
大清早,他在衙中打完八段锦,又练五禽戏。
宗曜只是路过,就被他一把抓了过去,陪他一起打。
用他的话说:“瞧你虚的,别在我这儿干着干着死过去了,老爷心善,见不得死人。”
宗曜想着他在米溪校场上,将平根儿一刀抹脖的意气昂扬,一时间无言以对,只好跟着他作鸟戏,累出了一头细汗。
坐回案前,待汗落下,宗曜铺纸于前,寻思要如何将闻人明恪在桐州的行径密折上奏。
私募兵勇?
不算是。
这些府兵全是大虞治下军户,知府大人不过是优中择优,把他们挑进来,吃点好的,练点好的。
莫说是本地倭患横行,就是那太平地界,也没几个知府不自练一支府兵,以供不时之需——府兵吃好喝好,打起仗来,一个能抵十个屯田兵。
本朝虽无明旨,但只要府兵不超过一所之数,不满千人,便不算违制。
况且,知府大人用这些府兵,不是充作私奴,用来耕种私田、建楼建园、横行街市的,当真是个练兵备战的架势。
拿这事告状?
宗曜不过是个长门卫,并没有秦桧之心。
咬着笔杆思索半晌,宗曜打算出去走走。
然而,他刚一出门,就看到知府大人在院中和一个骨瘦如柴、鼻青脸肿的老县令吵架。
“我把你调来,不是让你来死给我看的!”知府大人立在萧萧西风中,叉腰怒骂,“试个新农具而已,你叫年轻的上啊,整个云梁县是找不到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了么?轮得到你这把老骨头了上去逞能?好吧,翻沟里去了,亏得阎王爷嫌你肉柴懒得收,几百斤的农具!要是翻压到你身上,我现在就该给你上坟烧纸钱去了!”
知府大人嗓门高,没想到那摔肿了一张脸的齐老县令比他调门还高:“耕不厌锄!这些荒地是我跟人打了多少架才收来的,不趁着冬闲时候、地没上冻,把地翻出来个大概,等明年开春,你拿你的头去种地?!是你说要军粮,要保百姓有余粮,要这要那,我能怎么办?!”
知府大人语塞半晌,气势放软,笑嘻嘻地凑到吹胡子瞪眼的齐五湖跟前,替他轻轻捶着肩膀:“英臣兄,我的老爷子,我这不是心疼您嘛?”
齐五湖一哽,横他一眼,不做声了。
宗曜看得目瞪口呆。
不知是否是自己的错觉,他看知府大人,颇有几分狗腿子的天分。
知府大人小心翼翼地给他捶着背:“老爷子,新农具好用吗?”
言罢,他一眼叨中了发呆的宗曜,忙道:“宗同知,给齐县令倒杯水来!”
齐五湖:“不敢!”
乐无涯:“我给你赔罪,你受着就行。”
齐五湖:“……”
宗曜转身去倒水,只闻听齐县令咳嗽一声,娓娓道来:“……我把在锦元做成的木牛犁带了来,又加以改进,如今在平原、山丘、水田皆可耕种,省力而功倍……我还在拿今秋的稻谷试验新的稻床,给稻谷脱粒速度比寻常稻床,可快上三倍有余……”
宗曜一边任劳任怨地泡茶,一边想,知府大人以上媚下,亘古未闻,实在有失官格。
泡好茶,宗曜出门一看,发现院中早已空空,不知道府台大人又将齐县令拐到了何方去。
宗曜端着茶杯,呆愣半晌,自己坐在廊下,喝了一口。
一杯茶还没喝完,府台大人便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拍了一下他的肩,差点让他把茶全喷出来。
宗曜擦着嘴角,回头一望,竟发现他不知何时,已换好一身玄色箭装。
宗曜无可奈何又习以为常地站起身来:“大人,又出去啊?”
府台大人爽快道:“我去趟云梁县,瞧瞧他的木牛,去个三四天左右,衙中事尽交给你了啊。”
宗曜想,玩忽职守,总是这么满世界乱跑,一去少则两三日,多则五六日,不成体统。
他捧着茶杯,答道:“下官定当尽忠职守。”
府台大人迈出几步,又跳了回来:“对了,这几天我不在,你帮我盯一盯。若是有个姓崔的大夫登门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