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能听见天音的朝臣们也瞬间停下了手中的筷子,怎么参加个家宴还能听到这么可怕的消息!
太子承乾和四皇子李泰相争?难道大唐又来了一次玄武门之变?
当然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和家族会不会牵扯进其中,要是他们站队错误,等待他们的便是抄家灭族啊!
作为两位皇子的舅父、舅公长孙无忌和高士廉更是面色苍白。
不管两个皇子谁输谁赢,这对他们长孙家来讲都不算什么好事, 也是他作为舅父/舅公不愿看到的。
而且如今提前更被李世民知晓后, 他又会怎么看待两位嫡子?毕竟哪有皇帝会不忌惮皇子争夺皇位呢?
……
长孙无逸并不知道他的话成功让一众人破防,在打量完两个皇子后,他又用余光瞥向了李世民, 然后便看见李世民正在给小胖子李泰喂葡萄。
他当即又吐槽了起来。
【哎, 旁人的挑拨哪里比得上自家爹偏心的伤害大呢?果然人的偏心不是几天就铸成的,李二现在就开始偏心他那个胖儿子李泰了。】
【现在给李泰剥葡萄,再等几年就是比太子还多的赏赐,留他在长安不用去封地, 还允许他开设文学馆招揽朝臣。】
【这一通骚操作下来,不仅养大了李泰争夺皇位的野心,还让李承乾心中忌惮,惶惶不安,毕竟他爹的例子还在那呢,生怕李泰哪天学习自己老爹,自己步了大伯的后尘。】
【不过李承乾也是厉害,一不做二不休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自己先谋反了。】
这一次,李世民手上的葡萄再无法避免地从指尖滑落到了地上。
自己不就是给青雀喂个葡萄,怎么就成了偏心青雀?
更离谱的是,少年竟然还说这会导致两兄弟夺嫡!谋反的还是有着太子之位的承乾,他是吃饱了撑的吗?
李世民自是不愿意相信的少年的话,并觉得十分荒谬。
他自诩是个慈父,对于自己的孩子都是照顾有加。
哪怕是对庶子他虽没办法投入太多的精力,但该给他们的也会一点不少。
对于妻子生下的三个嫡子,他更是对每个孩子都极尽宠爱。
青雀注定无法继承大统,他在别的方面宠宠他怎么了?
他不敢说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阿耶,但是纵观历史,有几个皇帝作为父亲比他好呢?
说他对青雀好他信,但他怎么可能对承乾不好呢?若是都好的话,那怎么谈得上是偏心?
更何况还有父亲的前车之鉴在,他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呢?
不可能,绝不可能!
这般想着,他望向了李渊,便见李渊似笑非笑地望向他,仿佛在说——
你从前说我不是好父亲,看来你自己也当得不怎么样。
李世民委屈,想要向妻子长孙氏寻求安慰,但却又突然间想起,妻子应当听不见天音。
于是他只能看向长孙无忌,寻求大舅哥长孙无忌的安慰。
然而此时的长孙无忌陷入到了深深的恐惧之中,根本来不及关注李世民。
太子谋反?老天爷呀,他没听错吧!
承乾怎么会糊涂成这样!他是太子难道不应该稳坐钓鱼台熬死父皇吗?
是他们长孙家的风水不好吗?怎么老是有疑似谋反之人?难道上天是真看不惯他们长孙家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
结合少年前后的话可知,承乾谋反应当是失败了。
当然这也并不意外,以陛下的本事,他实在是不相信能有谁能造陛下的反。
所以最后是青雀赢了?
这种结果对他们长孙家来讲还不算太坏,更可怕的是两人两败俱伤,一个不剩,那最后岂不是很可能便宜其他皇子?那他们长孙家还有活路吗?
……
【当然李承乾的谋反是注定失败的,他面对的可是千古一帝李世民,而不是那个江山全靠儿子打的李渊。】
【现在不少人阴谋论说李世民在立储之事上跟李渊一样,觉得他是故意挑起了嫡子之间的争斗,避免日渐羽翼丰满的太子威胁自己的帝位,所以才会给李泰那么多的权力,用以制衡太子。】
【但怎么说呢,但凡看了史书就能知道,这样的阴谋论真的不可取。首先李世民那是军政一把抓,个人威望极高,哪里是长在深宫里的太子能威胁到他的帝位的?】
【李世民自己是嫡次子,当初没能被老爹立为太子,对李泰也的确有些物伤其类之感,所以尽可能想在其他地方补偿他也属于人之常情。】
【然而皇家不是普通家庭,李二可能以为自己对两个儿子是一碗水端平,但在皇家里最不能的便是这个。一旦帝王表现出对某个儿子的重视,就会导致他对皇位野心的滋长,更何况是几乎等同太子的待遇呢?】
李渊吹胡子瞪眼,这种时候需要把他也拉出来对比吗?
行了,他知道自己菜,不如二儿子了,不要再强调了!
李世民心情很是复杂,虽然这也算少年难得地夸了他,但他也并不想听到自己儿子谋反的消息啊!
而一时的委屈过后,他也正经思考起了少年的话。
对太子和其他皇子一碗水端平就已经是最大的错了?何至于此呢!他爱孩子也有错吗?
然而他心底却有一个声音告诉他,皇家跟普通家庭的确不一样。
毕竟其他家庭的孩子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挣上一份前程,但是在皇家皇位却只有那一个,皇子之间只能挣得个头破血流。
李世民一时间难以接受,迷茫时却对上了李渊无奈又复杂的眼神,仿佛在说——
朕曾经也这般天真,结果现在结果呢?
李世民在心中叹了口气,但仍然不到黄河心不死,安慰自己先听完最后的结果再做决定。
【最终李泰也没能讨得了好,在太子垮台之后便自觉自己稳了,开始急功近利争太子之位。他知道李世民疼爱自己的幼子李治,为了讨李世民欢心竟然放话,“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①
李世民更加难受了,继不解太子谋反后,更加不解为什么青雀能说出这般没脑子的话。
“杀子传弟”的这种话真的能讨好他吗?
倘若他话是真的,能够杀子的人得有多凶残?怎么能让他当皇帝?
倘若他的话是假的,那他弟弟的命大抵在他上位后是保不住的。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番话都是昏话。
长孙无忌更是觉得没眼看,很好,长孙家另一位皇子也把自己给作死了,看来真要便宜别的孩子了。
对了,那个叫李治的幼子是谁?怎么没听说过他的名字?是还没出生?
最后,该不会是被他捡了便宜吧?
而人往往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这番话在正常人看来定然是十分无语的,然而耐不住那时候的李世民对自己的胖儿子有着极其深厚的滤镜,竟然还真信了,甚至还向朝臣们炫耀李泰的兄友弟恭。】
【当然在朝臣的提醒下,李世民终于还是察觉到其中的不妥,发现了李泰的狼子野心。】
【臣子向他谏言,若是想要立李泰为太子,那就应当尽快将晋王李治送往封地,不然李治必不能活,李世民思考再三终究表示舍不得将晋王送往封地。】
【至此,这场储位之争结果显而易见,李泰也失败了,最终李治捡漏成了太子。】
李世民这一次是真无奈了,他越听越觉得一切都十分诡异,一万个不愿相信。
在少年的讲述中,不仅两位皇子精神不太正常,现在连自己也不太正常了。
污蔑,肯定是污蔑!少年说的就一定是真的吗?他怎么可能蠢成到需要臣子提醒?
还有晋王李治又是谁?他怎么可能为了李治舍弃他和观音婢的孩子青雀?
想到这,李世民颇有些心虚地看了一眼一旁的妻子。
他老了之后在女色上也糊涂了吗?竟然连嫡子也不顾了?他怎么会糊涂成这样!
而长孙无忌此时的心情彻底沉入了谷底,他就知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要是让他知道了李治是谁生的,定然得想尽办法阻止那小孩的出生,至于那李治的母亲,他也得趁着陛下还没沉迷女色时想办法给送出宫去。
他知道李世民作为皇帝必然不可能心中只有发妻,定然会宠爱其他妃嫔,可是也不能宠妾灭妻,为了幼子不顾嫡子啊!
陛下若是这般不义,那就不能怪他了!
长孙无忌心中顿时冒出了过往在史书上看到的宫斗手段,寻思着该如何提醒且说服自己的妹妹。
观音婢太善良了,怕是很难说服她对后宫妃嫔下重手啊,要是不干的话,那就只能他亲自出手了。
直到——
【其实李世民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对于三个嫡子他都算得上慈父。最终他选择李治成为太子也是看在李治是性格温和,立他三个嫡子都能活,立李泰其余两个定然活不了。】
长孙无忌心头猛地一松,三个嫡子?是他妹妹生的啊,太好了,他们长孙家总算没有鸡飞蛋打一场空!
李世民也是舒了口气,还好,还好,他就说自己定然不会是色令智昏,宠妾灭妻之辈,李治是观音婢生下来的幼子就正常多了。
就是不知道李治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他和观音婢还会有几个孩子。
相较于皇子,李世民更想再生个公主。
他和观音婢不缺儿子,至于女儿如今只有一个长乐,相较起来实在是有些少了。
李世民不禁畅想起来,心中的愁绪都少了几分。
但很快,他便没空想孩子的事了。
【不过呢,我个人觉得本质还是李二最偏爱李治,毕竟李治是长孙皇后在贞观十年去世后亲自待在身边养大的皇子。】
李世民、长孙无忌:观音婢怎么会这么年轻就去世了?!
-----------------------
作者有话说:①原文出自《资治通鉴》
周五上夹子,晚上11点更新
第25章
哪怕是房玄龄、杜如晦这样与长孙皇后并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也一时间难以接受, 长孙皇后不仅善良贤惠,在政治上极有智慧,更是多次维护他们。
甚至当初在与太子建成的争斗中, 长孙皇后也所做颇多, 依靠着自己女子的身份, 游走后宫,打探消息。
可以说没有长孙皇后打理好大后方, 那一场玄武门之变还要难得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