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不打算谋反,帝王又年轻,那未来的结局只能是年轻帝王掌权。而他做的事简直
把帝王给得罪得这么狠,哪怕未来他本人早死逃过一劫,那他的家人呢?
难道那时的他觉得长孙家毕竟是皇帝的母族,皇帝便不可能对长孙家动手?
那时的自己难道忘了在权力面前,别说是什么母族,就连亲兄弟都没用,历史上的皇帝清退母族的还少吗?
长孙无忌本来以为自己的蠢事应该被曝光得差不多了,然而紧接着又是一个暴击。
【说实话每次看这段历史我都觉得挺离谱的的,不懂我的好四哥就这个智商是怎么混到这么高的官职的,典型的只长年纪不长脑子。我甚至怀疑他都没发现自己将皇帝得罪得透透的,还觉得自己维护了正义。】
【之前还发生了一件事,永徽四年,嫁给房玄龄次子房遗爱的高阳公主因为不满梁国公爵位由嫡长子房遗直继承,于是诬告房遗直调戏自己,李治于是派长孙无忌调查此事。】
【而后这一调查就不得了了,长孙无忌发现房遗爱夫妇竟然打算联合唐高祖儿子荆王李元景、巴陵公主及驸马柴令武、名将薛万彻等,计划推翻李治拥立李元景为帝。】
【长孙无忌当即察觉到这是个极好的机会,他打算扩大规模把曾经威胁过李治皇位的人一网打尽,于是在长孙无忌的示意下,房遗爱作伪供将吴王李恪扯了进来,毕竟李恪是李二的庶长子,还被李二考虑过立为储君。】
【于是这一场案件中,房遗爱、高阳公主、李元景 、李恪等11人被处死,李道宗、宇文节等人被流放,李唐宗室势力大减。】
长孙无忌只觉得自己全身冒冷汗,心脏仿佛都要停止,他真想直接晕过去算了。
然而他虽有些肥胖,但身体却是十分不错,哪怕到了现在他也还能支撑住身体站在那。
完了,完了,未来的自己借机处死了那么多人,他真是差不多将各大臣子、宗室都给得罪了一遍。
哪怕陛下不追究自己,那些大臣他们肯定已经恨透了自己,未来肯定也不会放过他。
好了,现在未来的自己是要彻彻底底当个富贵闲人了,他也不用纠结犹豫了。
实际上长孙无忌还是想得太远了,朝堂上的大部分相关人员此时满脑子还操心着自己的安慰。
特别是房玄龄、柴绍等人,虽然有一部分是被长孙无忌诬告的,但是他们的儿子是实打实的谋反了啊!
不满爵位分配,难道不该去帝王面前好好表现,争取个爵位吗?怎么就能想到谋反了?
长孙无忌做的那些还尚有活命的可能,谋反那是要抄家灭族的大罪!那群小兔崽子怎么能胆子这么大?
如果不是顾忌到长孙无逸发现,房玄龄等人恐怕会直接会给李世民跪下来。
他们只能在心中暗下决定朝会后便带着不孝子们去向李世民请罪,并且保证未来一定严格教子,这样才可能保下不孝子们一命以及未来的前程。
李世民也捏了捏眉心,心情十分复杂。
未来的无忌果真是膨胀了,或许观音婢劝他的话是对的,无忌的性格就不适合身处高位,让他只担任个虚职才是真正的保护他。
他甚至能理解长孙无忌觉得新帝年幼为了江山社稷专权了些,但决不能理解长孙无忌为了私欲诬陷别人谋反,其中甚至还有他的儿子!
不过,等等,无忌为了自己的私欲铲除异己?可是他铲除的似乎是威胁李治皇位的人。
这件事的结果最大受益人绝对是李治,经此一役后宗室中应当再无人能够威胁李治皇位的人了。
所以,这件事里李治扮演的又是个什么角色?
长孙无逸说李治是“黑莲花”,该不会他才是那个幕后黑手吧?
可是彼时的李治十分弱势,不可能指使得动长孙无忌啊,所以他是无辜的?
李世民心中猜测着各种可能,但还是被长孙无逸接下来的讲述给惊到了。
【说实话,这件事虽然是长孙无忌干的,但从这件事的结果看最大的受益者绝对是李治。毕竟皇位是李治的,被诬陷清除的也是有可能威胁他皇位的人。】
【结果李治在朝堂上是怎么表现的呢?他竟然在朝堂上哭着让长孙无忌饶了李恪一命,然而长孙无忌好不容易将李恪拖下水,自是不可能答应。最终李恪只能被逼自尽,临死前骂长孙无忌构陷忠良,并且诅咒长孙一族“族灭”。】
【还有真正谋反的高阳等人,其实曾经算得上是李泰党,李泰被发配到封地后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他们估计也还是不支持李治,于是转而支持别人。而且李泰在永徽三年便去世了,应当是郁结于心导致身体垮了,也算是躲过了这一场风波。不过李泰毕竟是四哥的亲外甥,他手段说不定会温和一点。】
【总之最后皇位再无威胁的李治清清白白,甚至还得了个友爱兄长的名声,而为皇帝清除障碍的长孙无忌成了残害忠良的大奸臣。】
【反正看两者的表现挺醉的,都搞不懂四哥他怎么就那么有事业心,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监急。】
这一刻,长孙无忌彻底明白了为什么五弟老是在心中骂自己太有事业心反倒害了自己。
这清理皇位威胁者的事难道不该皇帝自己做吗?他着急代劳干什么?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干了没得到一点好处,得利的正主别说感激他能不埋怨他就算好的了。
李世民也在心中叹了口气,无忌虽然傲慢,但也的确在践行他临终时让他守好李治的江山的责任,就是这手段过激了。
将那些有可能威胁李治皇位的人贬谪了就差不多了,哪里用得着扣上谋反的帽子?
不过看来自己在继任者的选择上也还算正确,毕竟不管李治的心机手段,至少他的确没有杀害他的兄弟们,这还为李恪求情呢,青雀也是自己因病去世的。
治儿应该果然是个好孩子啊,他处理无忌的手段应该也会手下留情的!
李世民刚在心中这般感叹,但很快便被长孙无逸打脸。
【永徽六年秋天,李治认为铺垫已经完成,决心跟长孙无忌等人摊牌,一连三天李治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绩、于志宁四位宰相进入内阁议事。】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也早就看出了李治所图,褚遂良为了避免李治背上杀元舅的罪名,主动请缨打头阵,直接当众指出武媚是先帝嫔妃,违背伦理不堪为后的事实。】
【而这时隐藏在帘子后的武媚娘当即怒喊,“何不扑杀此獠”,好在长孙无忌开口指出褚遂良是先帝任命保下了褚遂良一名。】
【两方就这么拉锯,转折点发生在李绩这个老油条身上,李治急于寻找支持自己的势力,于是询问在家装病的李绩,李绩回答“这是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李绩是军队代表,李治顿时心中大定,同时被关陇集团的排挤的底层官员也看清风向,纷纷上书支持立武昭仪为后,形成了“反长孙同谋”。】
【于是同年十月,李治以“鸩毒”的名义将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立武氏为后。两年后,李治将褚遂良贬到了地方。又是两年后,武媚的支持者许敬宗等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又做出了一副不信的样子,在朝堂上哭了一场,然后就毫不留情地判了长孙无忌流放黔州。】
【又过了三个月,许敬宗等人在武后的默许下前往黔州逼长孙无忌自尽。而长孙无忌这位曾权侵朝野的权臣竟是一点反抗都没有,直接自尽,从始至终对李唐可谓是忠心耿耿。而长孙一族也几乎要么被杀,要么流放。】
【虽然长孙无忌干的那些事也不算无辜吧,但我觉得他真的被李二父子做局了,从他的角度可能到死他都觉得自己在维护李唐江山,完成先帝嘱托。】
【本来长孙无忌已经算是平安上岸了,结果非得被李世民拉出来托孤,然后把长孙一族送走。】
【而且李二真的完全没料到长孙无忌的下场吗?要是他觉得长孙无忌当辅政大臣十分安全的话,他怎么会临终之时嘱咐褚遂良要好好保护长孙无忌?别的帝王托孤可都是喊着要保护幼帝啊!】
李世民只觉得心头一颤,一会儿望向长孙无忌,一会儿望向长孙皇后,满眼愧疚。
看来终究还是他自私了,他为了李唐的江山负了长孙一族啊!
相较而言,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此时却是心情异乎寻常的平静。
长孙无忌心中的忐忑彻底消失,果然他就知道他至始至终都终于李唐,他清白了!
当然这并不影响他决定未来的自己彻底躺平,绝不再出头当靶子。
毕竟他个人身死事小,连累长孙一族就不好了。
长孙皇后则是从最开始提到长孙无忌成了辅政大臣时便几乎猜到了这个结局,所以并不算惊讶。
只是她依旧有些不忿,她为了避免长孙家重蹈吕家的后尘,所以一直让自己绝不参政,结果长孙家还是走了一样的老路。
或许身在那个位置便是避无可避,她从前的避让似乎也成了个笑话。
对了,不知道那位武后的武家未来又会怎样。
不过她本就跟家中关系不好,说不准根本不在意武家的死活,反倒更加潇洒。
还有她的那个还没出生的孩子,长孙皇后忽然间觉得一向会看人的自己似乎看不透那个孩子。
真真是看似全程无辜,但永远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那还真的无辜吗?
这时,长孙无逸也发出了同样的疑问。
【说实话,我常在李治是幕后黑手和无辜的中间反复横跳,毕竟从史书上看来,李治真的没主动做什么恶事。】
【但细细看来,每次需要李治做恶事的时候便似乎有人跳出来帮他做了恶事,一次两次可能是运气,要是总是这样那就让人怀疑了。】
【他刚登基时,是长孙无忌主动当恶人处理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而后在打压长孙无忌一脉收回权力时这个“恶人”便是武媚娘。】
【废王立武事件中,史书以及各种话本中还以各种篇幅描写武媚娘如何用恶毒手段对付王皇后、萧淑妃等人,譬如杀女嫁祸王皇后,将王皇后、萧淑妃等做成人彘等等,还将“废王立武”之事的主谋扣在了武媚娘身上。】
【但彼时的武媚身后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仅仅是收拢了一些寒门低位的大臣,她能依靠的只有李治,哪怕她真做了这些事,不应该都是李治点头答应的吗?】
-----------------------
作者有话说:晚了些,不好意思,主要是总是差一点
第64章
虽然长孙无逸已经将大部分的矛头指向了李治, 但是耐不住大部分人都深受忠君思想的影响,依旧不认可长孙无逸的逻辑,同时在心中大骂着武媚。
那女子陛下病重期间与皇子私通也就罢了, 结果还在后宫挑起了那么多斗争, 手段又是如此的狠厉, 要知道这些残忍手段只有当初的吕后对付戚夫人能比!
她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妖妃,都是她在皇帝面前吹枕头风才使得未来的新帝那么糊涂!
不管未来是哪位皇子继位, 他们都要向陛下陈情, 决不能放过那武家女!
当然作为李世民的心腹,他们中不乏聪明人, 很快便有人仔细思考起了长孙无逸的话。
在如今的时代,真的有妃嫔或者是朝臣能够违背帝王的意志吗?
而且史书里描绘的武媚的手段还跟吕后类似?这么凑巧的吗?是那武媚故意模仿吕后?
他们突然间想起长孙无逸曾经提到过的史家们的春秋笔法,不由在心中嘀咕, 该不会又是史家仿造吕后之事写出来的吗?
毕竟吕后之名如今又不好听,这正常想积攒名声的妃嫔怎么可能去效仿呢?她想彻底杀死王皇后等人明明有无数隐秘的方法。
水深啊!水深啊!
那位还未出生的新帝绝不是表现出来的那般无害,他们未来一定要嘱咐自己的子孙后代一定只老老实实地当自己的差,千万不能去掺和他们李家的事。
毕竟前车之鉴的长孙大人还历历在目呢!
“前车之鉴”长孙无忌也是打了个寒颤,他甚至觉得自己落得个那样下场的确不冤。
不管李治有意还是无意, 他的心机手段都不是自己能比的, 自己怎么就觉得自己多活了几年,新帝就一定不是自己的对手呢?更何况他还找了个这么厉害的帮手!
算了,反正他已经决定躺平了, 他不跟他们李家人玩了!
身为母亲的长孙皇后对长孙无逸对李治的猜测却是并不太惊讶。
相较于自己打下天下, 多用阳谋,甚至连争夺皇位都直接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丈夫,她更了解隐在表面之下的阴谋诡计。
而且她也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她也会用一用, 比如稍微掉上几滴泪,示弱一番就能让丈夫退步达成她自己的目的。
当然她不会用这样的手段去害人,这样的手段用好了也能减少夫妻之间的矛盾。
只是,她又想起了自家女儿提到的那个问题。
这样的手段用在后宫自然没什么问题,但真的能用在前朝吗?
唉,算了,这一世她会用尽全力不让三兄弟自相残杀,所以大概率不可能是李治登上皇位,他是否适合当皇帝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