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这昏头杀窦建德的举动直接失去了河北地区民心,与中央离心,哪怕大唐朝廷后来多次安抚河北也是收效甚微。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就是在河北士族的支持下反唐,唐朝中晚期更是长期藩镇割据,不听中央命令。】
李渊的手不由得一抖,手中酒杯的酒都洒了出去,面前颉利的舞蹈也顿时不好看了。
他杀降的后果竟然影响这般深远?这怎么可能?
但他下意识却看向颉利,思索着要不要现在喊停。
然而很快又一“暴击”响起。
【李渊这老登还好意思看不起窦建德呢?窦建德其实挺有明主相的,只可惜碰上了李二这个bug。后世不少人认为要是隋末没有李世民,统一天下的多半是窦建德。】
【而李渊要不是有李二这个好儿子,估计得倒在第一关,撑死了当个小割据政权。】
李渊的脸色瞬间一白,长孙五郎怎么能这么想?!自己哪里有那么不堪!
但他心底又有个声音告诉他,其实他自己对自己能统一天下的帝王也很是惊讶,所以常常自我安慰他就是命好,上天偏爱。
李世民却是再没空关注李渊的神色,他虽然知道自家阿耶杀降的事不好,但也没料到后患竟是这般大,竟然为大唐的衰落添了这么一大把火!
不过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如今也不是后悔的时候,未来他只能多多安抚河北民众,尽量弥合矛盾,同时留下命令限制节度使的权力,让他们没有机会反叛了。
对了,除此之外,阿耶杀降还有没有严重的后果?
此时李世民也不由看向颉利,该不会突厥未来的反叛也有今日阿耶让颉利跳舞的原因吧!
第93章
李家父子心中顿时忐忑不已, 好在长孙无逸接下来的话总算让他们安心了几分。
【不过李渊现在还是收敛许多了,只让投向的异族首领们跳跳舞了,对比起颉利以前对华夏做的那些事简直不值得一提。】
【不过颉利这人还挺傲的, 在长安的几年里郁郁寡欢, 一开始甚至不愿住房屋, 在院子里搭帐篷住,最后在李二的劝解下才终于习惯了。只是在颉利心中李二的“劝解”对颉利来讲究竟是单纯的劝解, 还是“警告”也不好说。】
【总之颉利贞观八年就死了, 在长安也就待了四年,这其中有没有郁郁不得志的原因就自由心证吧。】
李世民和李渊先是松了一口气, 还好还好,看来那颉利没有因此反叛。
只是这郁郁不得志早逝的话,他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最多之后多开解开解他了。就是希望颉利别又误会了。
最终父子两还是选择安静地等待颉利调完整支舞。
而相较于之前轻慢的态度,李渊的态度如今好上了不少,对着颉利笑得十分和蔼,盛情夸赞。
“颉利可汗跳得舞蹈果然跟中原不同,别有一番风味。不错, 不错, 可惜今日朕已经疲了,不然还真想朕弹上一曲琵琶,为可汗的舞蹈伴奏。”
看着突然间变脸的李渊, 心思简单的颉利瞬间摸不着头脑。
这老登刚才不还一副十分看不起自己的模样啊?怎么现在如此和颜悦色了起来?难道刚才是自己眼花看错了?
但很快颉利便否认了这个可能, 李渊的性子一向高傲,他如今的举措才十分奇怪。
这是颉利看到了一旁的李世民,不得不说,李渊虽然是个卑鄙小人, 但是他这个儿子却是正人君子。
难道是李世民见不惯李渊磋磨自己,所以警告了他?
颉利越想越觉得有可能,心中顿时感激不已。
好啊!虽然李渊不做人,但是大唐却是有一个尊重自己这个手下败将的好皇帝!
有这样一位君王在,他的命运也显然比之前那些兵败的先王们要好上太多。
颉利的心头突然间一松,上天都如此怜爱自己,自己又怎么能这般消沉呢?
还有李世民对自己这般宽容,他是不是也应该知恩图报?
这般想着,颉利甚至对李渊的仇恨都消解了许多。
罢了,不过是一个被自己儿子赶下皇位的失权太上皇罢了,他说话又不作数,自己何必跟他计较呢?
旋即颉利竟是也挤出了一个笑,“太上皇哪里的话?臣只是献丑罢了。当然,太上皇哪日若是有闲情雅致,臣也一定奉陪。”
李渊并不知道颉利的心中所想,他只觉得自己的补救工作十分到位,总算不用担心万一又导致什么不好之事了。
他顿时也热烈回应,“那哪天你空了来大安宫找朕。”
一旁的李世民看着这一幕,则是嘴角一抽,他不得不感叹自家阿耶的确能屈能伸,他估摸着也很得意自己这么快就控制好了局势。
只是他看着颉利眼眸中依旧带着些冷意与不屑,恐怕并不如阿耶想的那般。
当然李世民不会料到,颉利竟将功劳算到了他的头上。
而这之后颉利对他还真有几分信服,甚至还根据自己从前的经验,为他提供了不少周边区域的情报,提了数条统治周边异国的建议。
总之,宴会在众人的配合下,一派其乐融融地结束了。
而开疆扩土的喜悦过后,贞观君臣们面对的就是如何切切实实地将东突厥的地盘纳入大唐的统治,而不是像原本历史上只名义上统治草原,但却并无失控。
虽然之前从天音中已经从后世学到了许多如何统治草原游牧民族的经验与办法,但是大唐与满清终究是国情不同,所以究竟要如何统治北方草原自然还是要好生商量一番。
所以第二天的早朝最重要的议题自然是商议对东突厥以及东突厥百姓的处置,李世民也没有什么废话,一上朝便将问题抛了出来。
然而比朝臣更快出声的是长孙无逸的心声。
【哇,开始讨论对东突厥的处置了耶,我记得历史里朝堂上分成了三派,魏征为代表的强硬派主张胡人都是人面兽心,不可信,反对将其大规模内迁安置于中原。】
【颜师古和李百药则倾向于对突厥分而治之,分化突厥各部,将突厥人分散安置在黄河以北的特定区域,使突厥各部落相互制衡。】
【温彦博等人则主张仿造汉光武帝的做法,将突厥人安放在边境区域,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保留部落结构,对他们进行教化。】
听见心声的众朝臣顿时有些无语,他们什么都还没说呢,长孙无逸就先替他们开了口,这叫个什么事!
不过长孙无逸这次却是猜错了,经过之前天音的“洗礼”,他们的政见自然也升华了。
呵,等会儿他们一定要狠狠地吓长孙无逸一跳,让他以前老是吓他们!
李世民则是眉头一跳,甚至还做了个手势示意臣子们稍等片刻再说。
毕竟他想听听历史上自己的安排以及其带来的后果,如今他便可以完美避坑了。
【李二最终应当是采纳了温彦博的方案,并结合各方意见进行了发展和完善。他将归降的突厥部众安置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的广阔地区 ,同时设置了羁縻府州,任命突厥本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给予突厥人高度自治权,并保全其部落组织和风俗习惯。】
【前期的李二做出这种选择也很正常,毕竟这时的他说过对胡人们也要“爱之如一”,但从结果来看嘛他还是太天真了。】
【不说那些人本就是异族的突厥人,哪怕在那放跟自己打过一仗的二十万汉人,他们占据了这样的战略要地,说不准哪天都想反叛朝廷反攻回来。】
【贞观十三年,东突厥始毕可汗之子、突利可汗的弟弟阿史那结社率在降唐后担任中郎将一职,但他因为品行不端多次诬告自己的哥哥突利可汗,所以官职长期没有升迁,对李世民生了怨气。】
【再加上当时也有其他突厥贵族不满李世民,于是他们一拍即合,利用晋王李治前往九成宫谒见李世民的时机,打算趁宫门开启时发动袭击。然而当晚的李治因故未能如期抵达,他们只能提前行动,率众夜袭九成宫,一度冲破宫门,情况十分危急。关键时刻唐将孙武开挺身而出,奋力组织抵抗,挫败了刺杀行动。几人兵败逃跑,最终在渭水边上被杀。】
【刺杀行动虽然失败了,但对那时的李世民却是有些极大的震撼,“爱之如一”也变成了“戎狄人面兽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可谓是为自己的曾经的天真买了单。】
李世民脸色一红,虽然他已经预料到了长孙无逸肯定要爆他的错处,但被一个不到二十岁的毛头小子评价“很傻很天真”,他还是觉得有些许尴尬。
长孙五郎能不能多说些政策上的事,少提他的狼狈!这些事真不用说的那么细!
李世民这般期盼着,长孙无逸这一次仿佛真听到他的祷告一般很快转向了后续政策。
【这之后李二可谓是真的被伤害得深了,十分后悔当初没听魏征所言,而后便下令将大量定居在河套地区的突厥降户北迁至原突厥故地,并立阿史那思摩为可汗进行管辖。希望能减少突厥部众对大唐的风险。】
【不过其实呢,我觉得李二没必要那么伤心,因为你哪怕选了魏征的方法其实也没啥用。突厥反叛顶多是时间问题罢了,毕竟你好不容易把东突厥给打下来了,然后又把人给放回故地,让他们自己生活。你要真把那些人迁出来强行都汉化了,至少草原上的人口增长还需要时间,你这又送回去不就大大节约了草原发展的时间?】
【对于那些突厥百姓而言,除了多了一个“天可汗”统治他们外,跟以前好像也没有太大差别。】
李世民嘴角一抽,一时间不知道是该伤心还是开心。
真是谢谢长孙五郎了,告诉了他哪条路都走不通,让他不用过多后悔历史上自己的“天真”。
【不过贞观君臣已经竭尽做到最好了,哪能指望他们一口气吃成个胖子,直接将北方草原同化且实控呢?】
【就是想想一会儿要听各大朝臣为了都后患无穷的处置办法争得面红耳赤,就有些好笑。】
最后长孙无逸还忍不住叹了口气。
【唉~哪怕是千古一帝也逃不过时代局限性,没有跨越千年的超绝眼光。】
被长孙无逸吐槽得尴尬无比,失去了无数面子的李世民此刻听着长孙无逸的叹气,却是拳头微微握紧。
他本来为了避免让长孙无逸起疑,决定对突厥的处置先徐徐图之,但如今他却打算一步到位,让长孙无逸见识下他的“超绝眼光”。
反正万事有丽质“背锅”。
李世民当即重重咳嗽一声,对着众朝臣宣布。“突厥既然入了大唐,那朕也要将他们视之如一,像前朝那般只有个名号只统不治那可不行,所以朕决定在草原实行郡县制统治草原百姓,众卿可有具体的实施建议?”
长孙无逸顿时睁大眼睛,开始怀疑自己出现了幻听。
众朝臣也是一惊,可恶的陛下,他竟然直接将方案抛了出来,这是想自己出风头吧!
第94章
长孙无逸怔愣了许久, 才回神了过来,然后就开始在心中蛐蛐。
【真是离了大谱了,李二究竟从哪里听到的草原郡县制?丽质告诉他的吗?她竟然这么勇的?都不怕李二怀疑她吗?】
【不过他们两毕竟是父女, 李二应该不会生出那么多的疑心, 只会觉得自己女儿聪明。】
【当然, 丽质愿意冒险提出建议也是好事一桩,毕竟看着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土地又丢掉真的挺可惜的。】
帘子后的李丽质则是垂下了眸子, 微不可察地叹了口气。
她要真是如同小舅舅以为的那般就好了, 那样的话她就是父皇母后孩子中最为特别的一个,她想要的一切就都好办得多了。
不过李丽质也知道能通过小舅舅窥见后世的自己也已经足够幸运了, 不该奢求那般的多。
况且小舅舅对于自己的“误解”也为她提供了不少便利,比如许多事上阿耶都要用自己打掩护,所以她也能参与不少原本她无法涉足的事情。
李世民在宣布完后就有些后悔, 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长孙五郎就聪明了那么一回呢?
如今听到长孙五郎果然如他所料的那般,李世民才终于放松了下来。
但很快朝臣们接下来的举动却是又让李世民心头一紧,一向谨慎的朝臣们仿佛生怕凸显不出来他们富有“远见”一般, 纷纷大谈他们根据后世政策改进的政策。
李世民顿时傻眼, 不是,他自己说也就罢了,毕竟他有丽质打掩护, 他们有什么?难道不怕引起长孙五郎怀疑?
然而李世民哪里知道, 在他的带领下,朝臣们心中都涌起了“不能让长孙无逸看轻”的攀比之心,自然一股脑将原本打算写在奏折中的建议一股脑都说了出来。
“臣以为可以将突厥草原划分为数十个小部落,严格限制各部落百姓的流通, 每个部落各设一位小可汗,小可汗直接对大唐皇帝管理,必要时朝廷可以对这些部落进行调节、制衡。”
“臣同意!同时臣认为大唐的军队也需在草原驻军,这样才能震慑住那些异族。当然北方草原毕竟是苦寒之地,且离中原路途较远,所以驻军们自然得进行轮换,同时朝廷还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奖励,吸引士兵们主动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