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要是不能接受,就在哪天“因病去世”好了。
这般想着李世民对着侍卫挥手道,“赞普看样子身体不太好,将他带下去歇息吧。”
侍卫当即上前,将松赞干布带了下去,而松赞干布大概是受到的震动太大,也没有挣扎求饶,就这么被带了下去。
李世民看着这一幕心道,今日的朝会应当结束了,不会再有什么意外了吧。
不得不说,这几年在长孙无逸心声的催促下,原本就极其重视超会效率的李世民如今更是高效,见不得任何浪费时间。
然而当他刚宣布下朝,踏步离开时,长孙无逸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啊啊啊,等等,吐蕃没能统一,那未来在大唐没落的时候,谁在中亚跟阿拉伯帝国争地盘!中亚不会提前绿化吧!】
李世民的脚步再次顿住,阿拉伯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老是出现在未来历史的各个地方?
中亚是西域那片?阿拉伯人能打到那?
李世民心中对阿拉伯早就有太多的疑问,如今听到长孙无逸有仔细思考阿拉伯问题的苗头,自然不愿意错过。
只是长孙五郎怎么不早点想起来,他现在要怎么收回刚才说的下朝的话?
不过为了自己想知道的信息,李世民还是决定丢脸就丢脸。
他果断转身回到了龙椅上,对着众人道,“刚才朕突然间想起还有一事没有商议爱卿们先等一等。”
这几年来朝臣们和李世民早已经有了充足的默契,瞬间明白了过来缘由,也都配合地留了下来,开始“热烈”地讨论了起来。
这么离谱的事长孙无逸自然发现了,而且他属于下班积极分子,更是忍不住吐槽。
【李二今天怎么回事,越来越不靠谱了,都下朝了又折回来,他就不能一次性讲完吗?】
李世民也忍不住在心中抱怨,他也很想问长孙五郎为什么不能一次性想完呢?!
不过长孙五郎这一次倒是没有过多吐槽,而是很快又回归了之前的思绪,李世民自然也没有心思想别的。
【说起来阿拉伯帝国对于大唐而言也有点像吐蕃,跟大唐差不多同时间兴起,又同时间没落,还在一定范围内跟大唐争夺势力范围。但差别在于吐蕃离大唐太近了,两者真斗争不断,阿拉伯跟大唐距离太远了,地球也足够大,所以阿拉伯虽然跟大唐有争斗,但两者之间只有小规模争斗,互相不触碰对方核心利益。两者是这个时代地球上最为强大的世界性帝国。】
第97章
李世民料到了阿拉伯应该不是什么小国家, 但却没有预料到竟然会跟大唐并驾齐驱,甚至在西域跟大唐争夺势力范围。
他可是打算要将大唐的领土扩展得比历史上还大的,对于这潜在的对手, 他自然不会放过。
李世民的态度更加郑重了几分, 等待着长孙无逸对阿拉伯的详细介绍。
然而这时长孙无逸的话却是又让李世民心头一跳。
【不过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我对阿拉伯的历史不是很熟悉,它具体如何跟华夏争夺西域更是不甚了解, 只知道个怛罗斯之战。】
【唉, 要不算了,反正绿化什么的早几百年晚几百年也本质上没差。】
李世民觉得自己都快心梗了, 这小子又来了,他不会又掉链子吧!
他之前还好意思骂自己呢!怎么不反思下自己这么爱半途而废。
好在长孙无逸沉默半晌后又开了口。
【不行,我实在是不喜欢宗教四处传播迫害百姓, 佛教被一代代帝王收拾逐渐老实也就罢了,其他宗教的话……我还是得看看具体情况,看能不能有具体的突破点。】
这般想着,长孙无逸大脑中的思绪一动,便开始从后世网络搜索起了相关信息。
李世民松了口气, 而后等着光幕上出现相关的视频, 然而这一次长孙无逸却是没有像从前那般直接观看视频,而是画面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字。
那字与如今大唐所用的字体颇为相似,但却又似乎缺胳膊少腿一般, 虽然仔细辨认再结合上下文也能看懂大致意思, 但毕竟比正常读写要慢上许多,但长孙无逸滑动画面的速度却很快。
就在李世民纠结该如何降低长孙无逸阅读速度时,长孙无逸的心声又想了起来,他竟是边看便念叨, 而他念叨的正好是那些文字中的重点。
【公元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创建了□□教,开始大规模传教,并收拢了大量信徒。而后他带着信徒们四处征伐,627年统一麦地那,630年初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632年建立阿拉伯帝国,但同年重病而亡。】
【好家伙,没算错的话,遥远的西方穆罕默德此时正在攻打麦加?然后再过一两年就要建国了?可惜我没有足够的兵马去搅黄阿拉伯帝国建国啊!可惜!可惜!】
李世民眼睛却是瞬间睁大,不可惜,一点不可惜,他有足够多的人马啊!
他就知道上天待他不薄,看看这时机刚刚好!
【算了,先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穆罕默德死后,继任的第一任哈里发、第二任哈里发对周边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侵略战争,攻打拜占庭和波斯萨珊王朝。】
【公元651年,与罗马帝国并列了四百年的波斯帝国被阿拉伯帝国所灭。】
【波斯末代王子俾路斯出逃,试图寻求他国支援复国。往西是阿拉伯人的老巢,南方也已经为阿拉伯人所占领,于是他将眼光投向了东边的大唐。】
【俾路斯多次派遣使者请求高宗李治的帮助,李治对于西域地区自然是有所图的,不愿见到阿拉伯帝国强大,但很可惜阿拉伯帝国太远,大唐的战线本就极长了,自是无力干涉。李治以“路途遥远、无暇西顾”为由婉拒派兵。】
【虽然从当时的角度来看,李治的选择极其正确。毕竟自家边境上的事都处理不完,哪里还有精力去派兵对抗那么遥远的帝国呢?大唐实力的确不逊于阿拉伯,但是距离战场远得多,真开起战来可太吃亏了。只是如果从后世的影响来看,那真是中华文化圈影响的势力范围拱手让人。】
贞观君臣脸色都是一变,他们本就雄心万丈,恨不得大唐的光辉照耀整个世界,成为真正的万邦来朝。
在经历了天音的熏陶后,他们眼界更是宽广了许多,眼光早就不限于眼前的利益,甚至开始考虑几百年后的利益。
所以此刻的他们都不禁扼腕叹息,但同时也知道对于不知道未来的人来讲,做出不出兵波斯才是最正常的。
终究还是天意啊!也怪不了谁。
不过知晓李治未来战略上诸多失误后的李世民对待李治便难免产生偏见,他在心中冷哼,还是那小子水平不够。
他要是不将大部分心思都放在跟长孙无忌斗,扶正小妈,多放点心思在内政外交上,就能想出其他的办法了。
不好派兵,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就不知道派上一队细作趁着阿拉伯帝国还没有稳定下来挑拨一番吗?
那小子还是资质不够,眼光不够长远啊!自己未来一定要对承乾将西域诸国的关系,又该如何远交近攻掰碎了揉开了讲给他听。
李世民在心中吐槽着,然而这时他却听到一句——
【算了,还是不能那么苛刻。本质还是当时的生产力技术所限,交通工具太过于落后,已经超出军队所能投射的范围,谁当皇帝都没用。波斯末代国王伊嗣俟在波斯还没有亡的时候曾四次向唐太宗求援呢,结果都遭到了李二的无情拒绝。】
李世民呼吸一滞,心中对于李治的指责再也说不出口。
毕竟原本的自己也是如此的短视,他又怎么好意思指责李治呢?
而更让他受不了的是朝臣们那似有若无的看向自己的视线,仿佛在说“陛下你也有失算的时候啊!”
李世民顿时在心中辩解自己只是没能眼光彻底超越时代罢了,怎么算得上失算?全然不顾他刚才是怎么在心中责骂李治的。
好在长孙无逸还在继续讲述,让众人都没有心思继续纠结。
【不过随着唐朝灭亡了西突厥,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张到了现在的咸海、乌兹别克、阿富汗一代,大唐往西,阿拉伯帝国往东,两个大帝国就在中亚交汇了。】
【公元661年,末代王子俾路斯亲自来到长安请求李治的援助,据史书记载,波斯王子在李治和武则天面前失声痛哭,讲述阿拉伯帝国对他们的压迫,李治和武则天则深表同情。】
【李治这一次没有直接拒绝,随后宣布在如今的阿富汗地区设立了波斯都督府,并任命俾路斯为都督,让他主管当地政务。】
【波斯王子顿时心潮彭拜,以为自己终于复国有望。但他很快发现,李治只给了他一个名头,他被封为右威卫将军,待在长安的豪华宅院中,但却完全没有提出给他兵力助他归国复国。】
【原来李治只是想留着他这颗棋子作为大唐在西域的抓手,插手当地之事,但让李治抽出本就捉襟见肘的大唐兵力远赴波斯帮他们复国那就是做梦。】
若不是顾忌到长孙无逸,听着李治的这手操作后,贞观君臣都要差点笑出声。
不考虑到阿拉伯未来的潜力,只当成一个普通的遥远异国来看,这样的制衡手段已经实属精妙,还颇有些无赖了。
这一刻朝臣们将从之前投向李世民的眼神收了回来转而投向长孙无忌,心中都是“无忌你死得也不冤啊!看看你对手的手段哩!”
而被看着的长孙无忌心中无奈,翻了个白眼。
呵,看他干什么?他早就放弃了未来当不讨好的辅政大臣,一心躺平了好吗?未来的皇帝手段是好是坏都跟他无关!
李世民心情也舒爽了几分,并且开始往自己脸上“贴金”。
不愧是他的儿子,还是能看出阿拉伯的威胁,没有放弃制衡阿拉伯的机会。
只可惜现实所限,他没能放开手击垮阿拉伯。
不过没关系,治儿的遗憾,他这个做父亲的未来会帮他处理好。
【当然要俾路斯真能让波斯复国,在阿拉伯帝国的腹部插上一刀,那也是李治乐意见到的。而俾路斯等啊等,还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
【公元679年,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都支搞事,联合吐蕃攻打大唐的安西都护府,为了麻痹敌人,李治便命裴行俭假借护送俾路斯返回波斯的名义,深入西域。】
【而后裴行俭利用突厥叛军的轻敌心理,假借打猎名义突袭其营地,迅速平定西突厥叛乱。】
【任务完成,唐军自然不会再次西行,停在了碎叶城,俾路斯顿时傻了眼,唐军不跟他一起回波斯了,他回去的话就不是复国而是找死了。】
【于是最终这位波斯王子灰溜溜回到长安,两年后去世含恨而终,一辈子没能回到故土。】
【对于这位波斯王子,虽然我也同情他亡国的悲痛,但他将复国希望寄托在别国身上,那不是搞笑吗?不说大唐离波斯那么远,哪怕离得近也不会为了别人的国家去牺牲自己家战士的性命啊!哪怕真出兵并且取得了战争胜利,那也是将其纳入自家版图,波斯不过再一次亡国罢了。】
【波斯要真想复国,应当做的是留在当地发动波斯的百姓,一起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结果他自己都怕回去送死,还指望别人帮他吗?】
【波斯自从这次亡国之后便持续拉胯上千年,就没有站起来过,又卑又亢,永远天真永远被人耍,像我们华夏这般有血性的民族还是太少了。】
第98章
对于长孙无逸的感叹, 贞观君臣都十分赞同地在心中点头。
自己的国家从来都只能指望自己人,怎么能等待外人去救?
不过周围要都是这样没骨气的国家,对大唐却是好事一桩, 这样大唐想要攻占他们可就容易得多了。
李世民感叹之余, 又在心中思索实际。
波斯人这般不靠谱, 那大唐就难以指望扶植他们去对打阿拉伯帝国了。
本来他之前还反思历史里的自己还有些短视,或许应该在波斯人求助之时支持他们一把。
但现在看来嘛, 哪怕他支持了波斯也大概率是打水漂, 要想真正制衡阿拉伯这样的虎狼之国还是得靠大唐自己啊!
好在如今大唐已经有了更先进的武器,而且他还知道了阿拉伯发展的重要节点, 大唐就能在合适的时候搞事。
【而后阿拉伯帝国与大唐在整个西域地区对峙了长达百年,中间也打了十几次规模不大不小的战役,其中以大唐胜利居多。所以大唐的核心圈虽然距离西域较之阿拉伯更远, 但仍能保持对西域的威慑。】
【有一些学者和网友认为大唐跟阿拉伯之间的争斗转折是那场输了的怛罗斯之战,但实际上那场战争的规模并不大,阿拉伯军队也远大于大唐军队,大唐兵败也有仆从国葛逻禄部背刺叛乱的原因。】
【而葛逻禄部反叛大唐也不全是它自己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彼时的大唐对西域诸国压榨太过。高仙芝虽然打仗的战术厉害, 但为人残忍, 也没有太多的战略眼光,他之前以石国“不尊礼仪”为由进攻石国,石国请求投降, 高仙芝答应了, 然而之后却又违背了承诺,血洗石国都城,掠夺石国财宝,贩卖石国人口。这一仗高仙芝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大唐在西域的正义形象却是彻底破裂,西域诸国对大唐生出异心,更有的还直接投靠了阿拉伯帝国。】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前期边将们其实已经失控,哪怕是高仙芝这样还算忠心的将领也会为了自己敛财,而枉顾大唐的利益。】
李世民脸色顿时一沉,相较于大唐被阿拉伯军队打败,他更不能接受少年提到的“大唐压迫西域太过,引起西域诸国反叛”、“边将不受中央控制”!
虽然早就知道了安史之乱的惨状,也在心中无数次咒骂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