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唐山海行_分节阅读_第362节
小说作者:圏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55 MB   上传时间:2025-11-26 10:31:25

  崔圆道:“李贞元尚未回到剑南道,就有百姓、官员上书为他求情,杨相终于明白,只要李家父子还有人活着,他在蜀中就永远不能建立起真正的威信。”

  江朔一时默然,巧珠怒道:“奸相竟然因为百姓爱我阿爷而杀了他?天耶!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她抢步到杨暄面前,手中已多了一把横刀,以巧珠的身手,就算偷袭也无法夺回江朔手中的铎鞘宝剑,但要从一名武士手中夺过横刀却毫不费力,她将横刀架在杨暄的颈上,怒道:“狗贼,今日就拿你的狗头生祭我阿爷!”

  杨暄大为惊恐,颤声道:“不是我,不是我,害死你阿爷的不是我,他遇害时我还在京中,全然不知此事啊……”

  江朔虽答应不害杨暄性命,但也没理由阻止巧珠,浑惟明则暗自扣住了一枚金算珠,准备随时弹飞巧珠手中的钢刀。

  崔圆在一旁道:“巧珠,你阿爷死是杨侍郎确实不在场,杨相对这个儿子颇为爱惜,腌臢事自有他的走狗去做,此番派杨暄来,也是为了让他在蜀地立威而已。”

  巧珠手中钢刀一横,转而架到崔圆的颈上,道:“那就是你全然知情咯?”

  崔圆神色黯然道:“不错,我全然知情,我为蜀郡长史,这些事我自然都知道。”

  巧珠愤然道:“枉我阿爷这么信任你,你却和奸相勾结,害我阿爷性命!”

  崔圆神色凛然道:“是,巧珠,是我不对,你杀了我替你阿爷报仇吧!”

  巧珠道一声“好”,没有一丝犹豫,挥刀就砍,江朔见状,忙将铎鞘宝剑半抽出鞘,剑尖一离鞘底之舌,金铎便即响起,江朔将铎鞘往巧珠手中钢刀上一搭,钢刀立刻断为两截。

  巧珠一惊,道:“江大哥,你拦我做什么?”

  就在此时,柳汲身边的那“说书人”,忽然大喊一声:“就是此时,动手吧!”说着一掀身上穿的大袍,露出胁下两柄短剑。

  他身边一名猎户取下长弓,往空射出一支鸣镝,围观的百姓中竟然有数百人或事从鱼篓之中,或是从布卷之中,或是从干柴垛中抽出各色武器,他们显然早有安排,或是冲向高台,或是冲向那上百弩手,远处也传来喊杀声。

  柳汲和罗罗大惊失色,蜀中百姓暴乱了?那人手持双剑,对柳汲微微一笑道:“老人家莫慌,我们是李将军亲兵营的健儿,今日只为李将军报仇,不会危及他人。”

  众人冲到台上,台上杨暄带来的亲兵见来人甚众,不敢反抗,任其缴械。

  江朔与浑惟明自然不怕,立在原地静观其变,众暴民本欲以刀剑指向他们,却被那“说书人”制止道:“不得对江少主和浑湖主无理。”

  众人这才绕过他二人,将那已吓得昏死过去的杨暄提了过来。

  说书人将双剑交到单手,拍着杨暄的脸道:“喂喂,醒醒……”只见杨暄紧闭双眼,眼珠却在眼睑下突突直跳,那人笑着又拍了拍他的脸道:“杨侍郎再不醒来,我只能用这两把剑在你脸上开两道口子活活血咯……”

  杨暄闻言忙睁开双眼道:“醒了,醒了,莫要用剑,莫要用剑。”

  那人笑道:“杨侍郎莫怕,我们弟兄本不欲伤你,只为救出老李将军最后的血脉,和害死小李将军的元凶巨恶,这一切都和你无关吧?”

  杨暄忙道:“无关,无关!”

  那人道:“哎……这就对了,那我向杨侍郎告个罪,我们要带这两位走,杨侍郎没意见吧?”

  杨暄道:“请便,请便……”

  那人又道:“杨侍郎不会回去点齐人马来追我们吧?”

  杨暄道:“不敢,不敢。”

  那人笑道:“便是来了我们也不怕,侍郎在明,我们在暗,侍郎可以派人来蜀中,我们兄弟自然可以去长安。”

  杨暄双手乱摇道:“不会,不会,决计不会……”

  那人哈哈大笑,以眼示意众人放了杨暄,杨暄立刻瘫软在地,那人对巧珠叉手道:“巧珠,随我们走吧。”

  巧珠道:“可是崔圆……”

  那人看了一眼崔圆,对手下道:“把崔长史也带上。”

  众人押走崔圆时,江朔却未制止,浑惟明对他先前就崔圆十分不解,对他此刻不救崔圆亦十分不解,问道:“少主,这……”

  江朔却止住他道:“浑二哥,我知你心中疑惑,我们跟着他们一起走,稍后便见分晓。”

第699章 峨眉古寺

  一众人裹挟着巧珠、崔圆、江朔、浑惟明、柳汲、罗罗等人一齐向城外走去,说是裹挟更像是簇拥,众人在那“说书人”的指挥下,不仅对巧珠,对所有人都礼遇有加,连崔圆也不例外。

  成都城蜀汉以来就未遭兵燹之祸,古城街道不如唐制新城一般严整,里巷曲折幽深不知去处,那人竟似对成都城十分熟稔,带着众人弯弯绕绕,早离开了主街,走入深巷之中。

  江朔只觉左右前后的巷子里似乎都是他们一路的人,但这些人穿着的都是黎民百工的服色,不露出武器的话,实在分不清是不是作乱之人。

  罗罗凑近江朔道:“空空儿又不知跑哪儿去了。”

  江朔道:“放心,他就在左近,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会出现了。”

  罗罗轻轻点头,又问:“江兄弟,这帮人什么来路,你知道吗?”

  江朔只回道:“稍安勿躁,静观其变。”

  他们就这样一路闹哄哄地走到城门口,城门居然也没人把守,一行人就这样一路大摇大摆走出成都城,江朔这才辨明是出了东城门。

  向东行了几十里,有一大驿名龙泉驿,乃东川入成都的必经之地,而人也越聚越多,江朔粗略估计,竟有一千人之多。

  人群并没有在龙泉驿停留,出了龙泉驿便进了大山,人们却散了开来,有往东的,有往北的,还有折回西面的,“说书人”却带着江朔等人一直向南走去。

  之后在群山环抱中穿行,忽南忽北,时东时西,人却越走越少了。

  浑惟明是老江湖,这点伎俩可瞒他不过,对江朔道:“这是不断布下眼线,以防有人跟踪。”

  罗罗抱怨道:“七弯八绕的,却是要往哪里去?”

  浑惟明嘿嘿一笑,道:“故弄玄虚而已,看大方向往西南而行,估摸着是往峨眉山走呢……不过这些人脚力太慢,今日是走不到咯。”

  领头那人回头看了看浑惟明,报以一笑,也不说他说中了没有。

  以江朔和浑惟明的武功,随时可以脱离队伍,走个无影无踪,但浑惟明见江朔跟在队伍缓步而行,便也老老实实地跟着走。

  蜀山难行,众人皆埋头赶路,少有交谈,唯独江朔等人身负武功,走来却不觉乏累。一路罗罗叽叽喳喳,只有浑惟明愿和她搭讪。

  果然一直走到夜晚也没有走出群山,众人在山中露宿,那些人显然早有准备,取出干粮来分与众人。

  江朔接过那人递来的干粮时,轻声道:“孙大哥辛苦了。”

  那人一愣,继而哈哈大笑道:“原来江兄弟早就认出我来了。”

  江朔道:“我们曾一起出生入死,就算孙大哥留了胡子,涂了脸面,嗓音总是不会变的,只是我原先不知,孙大哥居然如此健谈。”

  孙仲嘿嘿笑道:“初见江兄弟时,我也吓了一跳,我原只是想借着和你们交谈,慢慢接近刑场,还请勿怪。”

  其实孙仲知道江朔武艺极高,又慷慨侠义,故意将前情说给江朔知晓,也是希望他能助一臂之力,只是没有说破而已。

  罗罗意外道:“江兄弟,你认得此人?”

  江朔道:“我来给你们引荐,这位便是李将军帐下亲兵校尉,孙仲,孙大哥。”

  原来此人就是江朔第一次从南诏入蜀时,在邛都城遇到的散兵头子孙仲,之后孙仲被李宓收服,又与江朔一起在城中被吐蕃蕃僧夏扎上师以毒虫困住,亏得独孤湘及时出现,才脱离危险。

  之后江朔北上穿越蜀道远赴西域,不想三年后二次入蜀,居然又遇到了孙仲。

  巧珠在一旁冷冷地道:“南征时他是我阿爷帐下近卫领军都尉……”孙仲既是李贞元亲卫,巧珠自然认得他,只是一路走来却一没有相认,二没有交谈一句。

  江朔叉手道:“原来三年不见,孙大哥升官了。”

  孙仲跺地道:“江兄弟休要取笑老哥,你上次遇到我,我是残兵败将,今日再遇,我是败将残兵……老哥我实在羞愧得紧啊。”

  巧珠冷笑道:“你倒还知道廉耻……”

  她语带讽刺,孙仲却不辩解,道:“巧珠,等我们到了峨眉,你自然就什么都知道了。”

  崔圆是李宓的属官,孙仲是李贞元的亲卫,可说是巧珠最亲近的人,可是崔圆在李宓死后坐视阿爷被害,孙仲更是消失了个无影无踪。

  巧珠对二人又是失望,又是愤恨,可是真要出手杀了他们终是下不去手,况且二人今日的表现十分奇怪,她又不便出口相询,只能暗气暗憋,等他们主动说出心中的秘密。

  罗罗还待要问,柳汲打断她道:“别打听啦,过几日便知咯。”

  此间发生的事,可说和柳汲的使命毫无关系,但他隐隐觉得此事和李宓父子有莫大的关系,便决定跟随到底,一探究竟。

  第二日众人重新上路,又走了两日才到峨眉脚下。

  峨眉山乃蜀中名山,山下有大河名“涐水”日夜奔流而过,是山当涐水之湄,山以水名,故称“峨眉”,或曰因其山形如眉而得名。彼时的峨眉山还不是后世释教名山,普贤道场,而是道教昌隆之所。被称为“虚灵太妙洞天”,乃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中的“第七洞天”。

  山上道观林立,药王孙思邈曾在峨眉牛心山天柱峰隐居,修建于晋代的白云峰乾明观则是最大的道观。不过孙仲等人却避开这些热闹地方一概不去,直奔另一边的佛寺普贤寺。

  峨眉佛教与中原释教源流不同,是“南传佛教”,即天竺高僧从天竺出发,经过南中,穿过被称为“蜀身毒道”的商路进入蜀中。

  故而佛寺最先在蜀地西南的峨眉山出现,唐时能见到的最早的佛寺便是建于东晋隆安年间的普贤寺,然而东晋隆安距大唐天宝已经过去了三百余年,这佛寺早已褪去华彩,陈旧不堪了,更兼当今圣人崇道抑佛,普贤寺香火更是差强人意。

  这普贤寺在峨眉北面骆驼岭下,此山岭相比峨眉最高峰不过三分之一的高度,实在是委屈得可以,但步入山中却觉景色清丽,气候宜人,普贤寺所在山峰虽然不高,却在周围群峦之中微微突起,立于寺前,但见诸峰相映,苍翠环照,时值金秋,层林尽染,远山如黛,近处却是红叶中缀着丹桂,一片金红之色,此刻峨眉山下夏暑尚存,远方金顶已见积雪,唯此处不冷不热,最是舒服。

  孙仲对手下众人道:“你们留在寺外。”

  江朔此刻已知他们定是李贞元手下亲兵侍卫改扮的,虽然穿着百姓的衣服,却有一股军士独有的气概,众人奉命一齐叉手唱喏,便自散入林中,藏了起来。

  只有孙仲、崔圆、巧珠和江朔、浑惟明、柳汲、罗罗七人进入寺中,寺门大开着,由于香火不盛,也无知客僧前来迎迓,七人也不喊人,自顾信步走进寺中,此刻细看普贤寺,虽旧不破,显得十分整洁,便是石缝里的青苔,屋瓦间的杂草也显得恰到好处。

  崔圆见此情景,不禁求助似地问孙仲道:“是这里……没错吧?”

  孙仲却也显得不是那么自信,道:“应该是……吧?”

  庙内不见人影,却听山雀如歌、蛙鸣如鼓,仿佛天地间自然演奏的一曲雅乐,众人在寺中穿行之际,越听这天地万物的自然之声越是悠扬婉转,罗罗忽然问道:“咦……这到底是真有琴声,还是蛙鸣?”

  她这一问出口,众人反而更加糊涂了,就连耳音最好的江朔都一时竟然无法分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声音到底纯是发乎自然,还是有人在轻奏瑶琴。

  浑惟明道:“蛙声定然是真的,既有蛙鸣,定然有池塘,我们只需找到池塘就找到声音的源头了。”

  众人皆以为然,循声穿过前殿,却见后殿之前左右各有一株银杏古树,中间果然是个大池塘。后殿乃是毗卢殿,众人之所以知道后殿是毗卢殿,那是因为原本该立在殿中的毗卢遮那佛却被雕琢成了一尊座像,坐在双树之间,池塘池畔,佛像如此怪异的摆法,众人可是闻所未闻。

  银杏的叶子已经完转为金黄了,一阵微风拂过,金黄色叶子便飘然而下,疏朗的树枝不见一只鸟雀,再看池塘内,碧波荡漾,哪有一片莲叶一只青蛙?

  而此刻耳中的雀歌蛙鸣仍然不绝于耳,而且愈发清晰响亮,显然这些声音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罗罗不禁打了个寒战,道:“难道是这尊座佛显灵弹奏的天籁吗?”

  江朔素来不信鬼神之说,他屏息凝神听了半晌,与其说是听不如说是以观炁之术仔仔细细地感知了一遍,但觉此地万物皆寂,既无人炁亦无虫鸟之炁,他心中疑惑,快步绕过池塘,走到大佛之后,却见毗卢殿四门大开,内里尚不甚暗,微弱的天光下见一道轻烟正笔直升起,徐徐送来檀香燃烧后的气息。

  大殿之内居然有一老僧在抚琴,而江朔居然全然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

第700章 僧濬操琴

  世间万物皆有炁,这个炁并非呼吸之气,不是可见可闻可触的气,而在体内运行的能量,道家称之为先天之气,武林人士称之为内力,然而正因炁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反而难以被遮蔽隐藏,高手交锋,一接招便知内力孰强孰弱,张果先生授予江朔的观炁之法更是能让他不接触便能感知“炁”的存在。

  殿内之人显然不是死人,他有气却无炁!说无炁其实也不准确,他的炁与身边的自然万物彻底融合在了一起,无法被分离出来,仿佛此人对身边万事万物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也就使得江朔虽然亲眼见到他坐在殿内,却恍惚有了此人不存在的错觉。

  此刻其他人也转过庭院中的佛像,到了大殿门口,众人见到此僧均觉一凛,不知自己看到的是一个活人,还是一抹幻影。

  崔圆和孙仲对视一眼,孙仲点点头,却不开口,轻轻抬足跨入了大殿,众人跟着步入殿中,他们似乎都不愿轻易打破这奇异的平衡,均未开口说话。

  此时天色尚明,日光照在庭院地上,反射如大殿中,殿中并不昏暗,可以清楚地看出此人身穿葛袍,光头上烫着戒疤,显然是一位僧人,但说年岁,却有让人难以描述,似乎四十开外,又好像不到三十,仔细看时又觉若说年过六旬也不会令人感到惊讶。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23页  当前第36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2/42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唐山海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