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清的事迹见载于史册,还成为民间祭祀的“田公元帅”(戏曲行业祖师爷)。
盛世崩塌,宫廷乐师们流离失所星散各地,有人曾在江南见过李謩秋夜在江上吹笛,其曲调哀婉,闻者无不怨叹悲泣。
流落江南的乐工中,更有名的是李龟年,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李端的《赠李龟年》、王维的《江上赠李龟年》,所写的都是在江南遇到李龟年的情景。
两京的乐工、书画大家们,身无长物,却都奇迹般地得以保全性命,似是有人特为把众人从那地狱般的废墟中救了出来。
王维在长安城破时被俘,因诗名太盛,被安禄山强迎至雒阳,授予给事中的伪职。至德二载,唐军相继收复长安、雒阳,王维作为陷贼之官,按律本当处死,这时还是诗救了他。
王维在雒阳曾作《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因诗中亡国之痛与思念朝廷之情真切,而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其后居然官运亨通,上元元年夏,任尚书右丞,入政事堂议政,跻身宰相行列。
上元二年(761年)春王维上表致仕。七月作书向亲友辞别后安然离世,寿六十有奇。
岑参于至德二载春,自北庭返回关中,肃宗李亨以岑参为右补阙,十月,岑参扈从肃宗归长安。
之后岑参辗转各地,数度出关任职,只不过均非显爵,后受程元振案牵连,被诬为“余党”遭贬,外放为嘉州刺史。流放路上时受亡命之徒所阻,幸得神秘侠客相助,方得北归成都。
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逝于成都逆旅之中,年五十二。
与岑参并称“高岑”的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却成了大唐少有的以高官厚禄善终的诗人。
高适曾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回到长安,又随玄宗入蜀。玄宗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帅、四镇节度使,命其收复两京,同时却又封永王李璘为四镇节度使,高适力谏此为取乱之道,不可如此行事,奈何玄宗不纳,才有了后面的永王东巡之乱。
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后,召在江东募兵的李璘回京,李璘抗命不从。李亨召高适商议对策,高适分析利害,言李璘必败,肃宗甚为嘉许,以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率军平定江淮之乱,其后李璘大军一夜之间莫名瓦解,李璘兵败身死,高适则更受器重。
不意得罪了权宦李辅国,高适被左迁为东都太子府少詹事,却因此得太子李豫的赏识,李豫继位后,高适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练兵于蜀,抵挡吐蕃东出的威胁。
后奉诏还京,迁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正月,高适去世,追封礼部尚书,谥号“忠”,年六十五。
杜甫曾与高适、李白结伴同游梁宋,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正携妻女在鄜州避难,听闻肃宗即位,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至德二载四月,郭子仪大军逼近长安之际,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
后因与房琯亲近,遭到李辅国谗毁,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杜甫恰好见到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率安西军过境,见其军容强盛,兴奋之余写下《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之后杜甫一路蹭蹬,从雒阳到华州、华州到秦州、秦州到同谷、同谷到剑南,每况愈下,日子越过越苦,到了四处找友人借粮度日的境地,也曾寄书高适求助。
因生活困顿,杜甫四处漂泊投奔,常困于舟楫之上,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船上离开了人世,年五十九岁。
杜甫活着的时候诗歌名不彰,直至死后四十多年,杜诗的价值才被当世诗人发掘,彼时文坛领袖元稹、白居易对杜诗大加推崇,之后杜甫的文学地位越来越高,直至宋代达到顶峰,被尊为“诗圣”。
与杜甫不同,李白在活着的时候就名动天下,有“诗仙”之称。
安史之乱后李白举家避难江南,至德二载,不通政事的李白犯下大错,入永王幕府,永王擅自引兵东巡,遭高适征剿,李白在浔阳入狱。
李白曾写信给高适求救,高适却未回应,幸得郭子仪为其求情,才得脱死罪,改为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又恰逢大赦,得以回返江南。
此后李白心灰意懒,只在江南各处游历,后因生活窘迫,不得已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相传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亡,去世这一年是上元三年(762年),年六十二。
江朔与独孤湘的故事不见诸任何史书,平叛之战并非一帆风顺,郭子仪、李光弼也曾遭遇大败险些丧命,只是每每危急关头却忽有扭转乾坤的神奇变化,后世之人不知其故,只能在野史笔记中徒劳翻找而不得要领。
无从知晓,江朔是否再见过李白,唯知李白临终嘱托族叔李阳冰代为整理诗集,不过因战乱其诗作已“十丧其九”,留给的李阳冰的不过两卷,四十四首诗,李阳冰却整理编成十卷《草堂集》,录诗数百首,却不知是从何处得来的手稿。
第809章 跋,并致谢
写完两篇“尾声”,终于可以搁笔了,其实这样的“尾声”再写个十篇八篇,只怕也能写得出来,比如各宗教的发展与命运。
少林真正由慧能一脉执掌,其实是在安史之乱之后,神会大和尚究竟在平叛过程中做出了什么样的卓绝贡献,顿宗才会获得唐皇的支持,最终结束了顿渐之争?
摩尼教从玄宗时期的邪教,到成为回纥国教,“熏血异俗,化为茹饭之乡;宰杀邦家,变为劝善之国”,到底睿息是怎么做到的?
当然更多人的命运在“尾声”中亦未提及,最为的魔幻的莫过于几乎所有的叛将都得到了宽宥,造成了大唐半壁倾颓,千万人死亡的元凶居然被封做了各镇节度使?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因为天宝末年直至大历初年的这段时期实在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安史之乱之后,中国的文化内核似乎受到了某种“磨损”,中华由外向而变得越来越内敛,直至明清的完全闭塞。
每思至此,心中都不禁慨叹,如果没有安史之乱,非但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的性格会大不一样,恐怕世界的格局与未来地缘政治的发展都会大不一样。
这也是作者选择天宝年间为故事背景的原因。
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再写下去,可以写功亏一篑的邺城攻防战,可以写惨烈的睢阳保卫战,可以写一战而定天下的香积寺血战。
然而还是至此搁笔吧,就让这个故事结束在那个凄绝的午夜之后迎来充满希望的黎明的那一刻吧,便如今日的我们对那逝去的盛世投去的最后一瞥。
开始写这个故事是在那特殊的三年,一切都停顿了下来,从996的状态变得无所事事之际,写作的念头与欲望忽然被无限放大。
之所以选择武侠题材是因为我们这一代看着金庸长大的人都有个武侠梦,而金大侠的著作最早不过宋代,当时的我有个野心就是填补那之前武侠史的空白。
受马伯庸小说的影响,更想写出一本细节无限趋近于真实的历史小说,写唐朝的小说如过江之鲫,可以说吃穿住行都已经被研究透了,但地理方面我认为还是一片空白,本书以《山海行》为题,可说是一部唐朝的地理游记。
很多人不知道唐代的山川地理与今大不相同,比如当时长江的出海口在扬州,别说崇明岛,南通都还是一座海中孤山;又比如当年黄河的走向与今不同,大运河的水道也不相同,尤其是三门峡,三门峡水电站建设工程导致其水文与唐时大不相同。
本书以武侠小说为载体,带着读者开唐代的地图,了解其人文地理,呈现出最真实的大唐万里江山,可以说是作者最大的野心。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很快写好了一个二十几万字的开头之后我开始四处投稿,由于没有经验,开头写得太过冗长与拖沓了,投稿处处碰壁,写得好坏还在其次,大部分编辑见是武侠题材,看都不看就退稿了——因为这个题材没读者。
绝望之际,有人劝我试一下武侠题材最后的净土,纵横中文网,老实说这是我第一次写网文,此前也几乎从来没看过网文,之前甚至不知道纵横的大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主编大虾投了稿,没想到编辑浣熊(已离职)联系了我,表示可以签约(无保底)。
对当时的我而言,保不保底,甚至有没有收益根本无所谓,我迫切地需要有人认可,才能以此为动力把这个故事写下去。
之后故事在纵横上线,我也曾日更6000-10000,几个月后七猫同步上线,一度也吸引了不少读者(当然只是对我而言,不可与各路大神相提并论),后来上了推荐榜,甚至两度上了纵横的大推(封面推荐),被改编为喜马拉雅多人有声剧(主播墨法歌_十年,强烈建议去听一下,播得比我写的精彩多了)
惜乎我没有抓住机会,小说的在读数据一直很挣扎,表现差强人意,但仍要感谢主编、责编和纵横中文网对我这样的新人作者的认可、鼓励与支持。
人难免经历自我肯定、自我欣赏、到自我否定、自我厌弃的阶段,本书写作过程中两度卡文感觉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现在看此书后台数据,有两道陡峭的滑坡,便是那两度断更时期的见证。
让我能继续写下去的不过是一两个读者的“鼓励”罢了。
一人看得仔细,天天给我挑错——文字的错误、历史的错误、称谓的错误……被我称为我的“私人编辑”。另一个逐章的“骂”我——没有逻辑,人物扁平,故事没法自圆其说……我甚至按他所批评指正之处返回去一一做了修改(导致我当时的责编非常抓狂)。
第二次断更恢复更新后,流量就再也没有起来过,世界恢复了常态,我的工作也开始重新繁忙起来,这点写作的收入对我而言一顿饭钱都不够,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断断续续见缝插针,最终完成了这篇小说。
我想这就是网文的魅力,不需要太多的肯定,一两位读者把你当回事,就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在此向我为数不多的读者朋友们一并致谢。
最后向我的家人致谢,我四十岁突发奇想开始写第一篇网文,你们没有嘲笑我“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疯狂,而是默默的包容与支持。
感恩所有,江湖再见(圏吉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