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唐山海行_分节阅读_第422节
小说作者:圏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55 MB   上传时间:2025-11-26 10:31:25

  独孤湘点点头,她自抱了爷爷,道:“朔哥,我们走。”

  安庆绪喊道:“不准带走珠儿!”

  江朔回头瞥了他一眼,道:“你当他是儿时伴当,还是异族兄弟?他的仇人安禄山便埋在此处地底,叫他如何能安眠?”

  安庆绪一怔,颓然坐倒在地,江朔抱着李珠儿向殿外走去,不回头地对安庆绪道:“我答应珠儿不杀你,只不许你再作恶,如其不然,就算你逃到天涯海角亦必诛之。”

  安庆绪冷笑一声,嘴上不肯讨饶,以自嘲的口吻道:“我内力全失,已形同废人,却还有什么雄心壮志?”

  江朔又看了一眼地上的北溟子与卢磐桓的尸体,安庆绪也不看他,自顾自道:“我自会料理。”

  江朔不再与他啰皂,与湘儿各抱一人,穿殿而出,殿内殿外聚集了数百曳落河武士,却似乎被无形气场所震慑,竟无一人敢轻举妄动,反着安庆绪没有下令截杀,众武士乐得退开一条路,让江朔和独孤湘走出殿外。

  二人一路不疾不徐,向南走去。走出宫门不久,身后响起了鼓声,这是鼍鼓发出的声音,却不知道是江朔屠龙所得的鼍皮还是尹子奇拆毁鼍王庙所得的皮子制成,若是独孤问一定能听出其中分别吧?可惜他已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了。

  伴随着鼓声,二人走出宫门,穿过天津桥,无一人出现拦阻他们,想必是安庆绪以鼍鼓传令城内守军不得拦阻,低沉的鼓声在冷寂的街道上空回荡,在江朔听来仿佛一场悠长而凄怆的告别。

  二人从定鼎门出了雒阳城,顺着星光的指引一路向南越走越快,他们其实并无目的,只是想离开这皇城越远越好,仿佛这样就能远离世间的阴谋与腌臢一般。

  以二人的内力,虽然大战之后真元大损,却也远比常人迅捷,不片刻走出近二十里,听见潺潺水声,却是一条大河拦在面前。

  此刻东方曦光渐露,江朔见此地山水秀丽,对独孤湘道:“我们把爷爷和珠儿便埋在此处吧?”

  独孤湘道:“西坡陡峭,而东山平缓,当葬于河东。”

  二人从河中浮桥渡河来到东山,寻一处视线开阔处,挖了两个深坑,将独孤问与李珠儿分别埋了,其上不树不封,江朔四下看可有醒目标记,却无意中见到第一抹金光正照在西面山坡之上。

  江朔忽然醒悟,原来此处便是伊阙龙门,据传按则天女皇容貌雕凿的卢舍那大佛借着晨光,正向他们投来温和而慈祥的注视。

  独孤湘轻轻倚在江朔的肩上,二人望着这天地间的奇观都没有再说话,这一日是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初六。

第807章 尾声(其一)

  故事告一段落了,历史却仍滚滚向前,至德二年正月巨变之后,各人的命运的轨迹或升或降,或纠缠不清或再无瓜葛,无数王侯将相与平头百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后世所知的“历史”。

  叛军们:

  安庆绪在雒阳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却不问国事,每日纵乐饮酒无度,也不知是因为被北溟子抽干了内力而身子疲虚,还是怕江朔来取他性命,总之他之后再无作为,呼严庄为兄,大小事体皆由严庄定夺。

  后战事不利,安庆绪退出雒阳,逃亡邺城,两年后的乾元二年,被史思明所杀,谥号为剌。

  又两年后上元二年,史思明同样被儿子史朝义所弑,再两年后的宝应二年正月,史朝义在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形势下自杀,战乱终于被平定。

  同年七月,唐皇肃宗李亨之子李豫改元广德,大唐开启了新的纪元,而上一年四月,李隆基和李亨父子就先后病死了,二人死期竟只相差十三日。

  安史之乱始于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月,止于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正月止,战火延烧了整整七年,叛军所到之处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死者逾三千万,盛唐至此终结。

  严庄拥立安庆绪后官拜丞相、封冯翊郡王,权倾朝野,后郭子仪克潼关收复西京,安庆绪退往邺城时,留严庄守雒阳,严庄几乎杀光了所有被俘的唐朝将领,包括睢阳太守许远、上党郡长史程千里、大将哥舒翰,王维也险些遇害。

  其后严庄转而向唐廷请降,竟然获准,更被授予司农卿,从三品。后受别案牵连被京兆尹刘晏问罪,这刘晏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在扬州促成江朔建立漕帮的刘晏刘士安,后他官至宰相,更改革漕运,改进税法,后世赞其“官用足而民不困,唐以来一人而已”。

  说回严庄本被定了死罪,但他上下疏通,改贬为剑南道难江县尉,之后此人便在历史上消失不知所终,乡人传闻他的好运终于到头了,在蜀地为游侠义士所诛。

  其他叛将,田乾真在郭子仪攻破长安城时兵败逃亡再无音信,崔乾佑在史思明叛乱时与安庆绪一同被杀,李归仁先则是归附史思明后死于史朝义的叛乱。

  安禄山、安庆绪对尹子奇都十分仰仗,让他统率同罗精兵南下攻取江南膏腴之地,然而却屡屡为张巡固守的睢阳城所阻,更被南霁云射瞎一目。

  后尹子率十万大军围困睢阳,南霁云拼死突围,向驻兵临淮的贺兰进明求救,贺兰进明嫉张巡声威,竟拥兵坐视,更想借机招南霁云于帐下,南霁云斩断中指痛骂贺兰进明后毅然返回睢阳死地。

  尹子奇不断增兵,围城近一载,至德二载十月初九终于攻破睢阳,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同一日被害,许远被押送到雒阳后为严庄所杀。

  十日后,尹子奇在陈留离奇被杀,叛军南向攻势再无尺寸进展。

  江湖弟兄:

  南霁云只因念铁胎弓为何千年所赠,不忍以此弓射杀尹子奇,只射瞎他一只眼睛,没想到一念之仁却最后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其他江湖弟兄,程千里在安史之乱中先任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后任潞州长史,于上党屡挫安史叛军,累受封赏至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礼部尚书、御史大夫。

  至德二载叛将蔡希德率军围攻上党城,程千里自恃骁勇,率一百名骑兵出城突击想要活捉蔡希德,几乎得手之际,不料叛军援兵突然赶到,程千里只好收兵,哪知入城时城门吊桥毁坏,程千里坠入城壕之中,反被蔡希德所擒。

  程千里亦押送到雒阳,安庆绪想招降未果,后严庄大杀唐朝被俘将领时,程千里也同时被害。

  鲁炅在南阳、襄阳先后阻击叛军,守住了山南东道的门户,后随郭子仪、李光弼反攻河北,在安阳中流矢而至溃败,他手下军士多有江湖豪客,军纪涣散,兵败之际大肆掳掠,鲁炅羞愧难当,竟服毒自尽了。

  浑惟明在江南被永王李陵招为部将,后永王“东巡”意图谋反,浑惟明原本要做先锋,率震泽帮众攻打吴郡,却忽然一夜之间跑了个干干净净,以至率军前来的高适、来瑱轻松平定了叛乱。

  震泽百姓传言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亲临浑惟明营帐,只一句话便退了数万大军,之后浑惟明再未露面,只在暗中操控整个江南漕运,虽无官职却家资巨万。

  他的侄女俞兰棹一直经营她那江中蜃楼一般的巨舰“俞大娘船”,终身未再上岸。

  至于卢玉铉、谢延昌、萧大有等人一直活跃在河南河北抗击叛军的战场上,不过史书中却未着一墨,彼等的事迹就此湮没无人再提及了。

  大唐诸将:

  安史之乱爆发时,朝廷对叛军的实力严重估计不足,仅调高仙芝、封常清入朝,并未征调安西边军,等到战时不利再召边军回援时,两京已失。

  率领安西、北庭两都护府精兵万余人入关平乱的大将正是江朔的结义大哥李嗣业,李嗣业被任为镇西、北庭支度行营节度使,先后参与了收复长安和雒阳的大战,升为卫尉卿,加官为开府仪同三司,封虢国公。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李嗣业在攻打邺城时,身中流箭,在营中养伤。正月二十八日,突然听见发令的钟鼓声,李嗣业知道是在和叛军作战,因而大喊杀敌,致使伤口破裂,流血几升而死。

  当年江朔在山中遇见的守丧的来瑱,被朝廷任命为颍川太守。叛军进攻颍川,来瑱亲手射击叛军士兵,无不应弦而倒,叛军惧而称之为“来嚼铁”。

  后鲁炅守南阳战事不利,调来瑱担任南阳太守再次稳住了形势,平定永王之乱时,来瑱亦有参与,后任河南节度使,累战因功授任开府仪同三司,兼任御史大夫,封爵颖国公。

  不想到后来罪权宦程元振,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坐罪贬为播州县尉,途中时赐死。

  李光弼与郭子仪同一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世称“李郭”,善于出奇制胜,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然而他晚年亦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怕自己落得和来瑱、仆骨怀恩一样的下场,拥兵不朝。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惶惶不可终日的李光弼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死后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

  另一员骁将仆骨怀恩随郭子仪出征,屡立战功,后为借兵回纥,仆骨怀恩出嫁二女和亲回纥,安史之乱中其族四十六人死于国难,可谓满门忠烈。

  平定叛乱之后,仆骨怀恩拜检校左仆射、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太子少师,封大宁郡王。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怀恩遭到宦官骆奉先陷害,举兵反抗,为郭子仪所败,病死于鸣沙城。

  郭子仪是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将领,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以来,一直是唐军真正的领袖,他主导了收复河北、河东之战,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德二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又进位中书令,身兼将相,殊荣无以复加。

  宝应元年,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仆骨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出任关内副元帅,再度收复长安。

  永泰元年,吐蕃、回纥联兵入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走马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

  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六月,郭子仪病逝,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各番国:

  安史之乱后,拓跋守寂率党项羌弓手助战,但吐蕃趁乱侵占了河西陇右,党项被迫放弃庆州封,后守寂之子拓跋朝光在夏州以东、银州以北重建牙帐,被封为静边州大首领、左羽林大将军。

  于阗国主尉迟胜命弟曜守囯,自率兵五千入内地平乱。唐肃宗待之甚厚,授特进,兼殿中监,后拜骠骑大将军、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王,实封百户。

  叛乱平定后,大唐依然内忧外患,尉迟胜请求留守长安,以本囯王位让弟曜,诏从之。其居京师长安修行坊,盛饰林亭,以侍宾客。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尉迟曜上疏,请以尉迟胜之子尉迟锐传承王位;但尉迟锐以生于京师,不习国俗为由辞之不受。同年尉迟胜卒,时年六十四岁。

  契丹李怀秀当年远遁朔漠归附了回纥,安史之乱时,他也曾率军支援唐军的平叛之战,但彼时契丹国力微弱、对战事的影响有限。

  契丹部落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逐渐强大,唐末,契丹征服了奚、室韦,更多次入侵幽蓟各州,迭剌部涅礼的后代耶律氏家族兴起,世代担任契丹部夷离堇,权威日盛。

  一百六十年后,涅礼的后人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大辽,建元神册(公元916年)。

  南诏虽与吐蕃结为“兄弟之国”,安史之乱中却并未趁乱入侵剑南道,后用阁罗凤之孙异牟寻采纳清平官郑回之策,密通唐廷以脱离吐蕃控制。

  贞元九年南诏联合唐将韦皋击败吐蕃,收复铁桥等十六城,贞元十年与唐订立盟约,结束了双方的敌对关系。

  唐末,郑回的后裔郑买嗣起兵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之后南诏叛乱不断,三十几年间历经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三朝。

  直到后晋天福二年,段俭魏六世孙,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结束了南诏的乱局,建大理国,定都阳苴咩城(今大理城),次年(公元938年)建年号文德。

第808章 尾声(其二)

  天宝十四载,吐蕃国内也发生了叛乱,甚至比大唐还早了大半年。

  年初,尺带珠丹于亚着贝擦城赛马时被朝臣与苏毗联手弑杀,十三岁的赤松德赞继赞普位,马祥仲巴杰掌握实权,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吐蕃可谓“安史之乱”最大的受益人,叛乱爆发后,由于唐朝大量抽调边军平乱,致使河西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大片地区,当年千辛万苦夺来的石堡城被吐蕃轻易就夺了回去。

  此后近四十年间,吐蕃的辖地大大扩张,东界陇山,北至贺兰山,西占据北庭、安西,向南威压南诏,一度推进到大雪山(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天竺境内。

  马祥仲巴杰自恃功高,日益骄横,更禁佛教而崇苯教,赤松德赞成年后设计铲除了马祥仲巴杰,派章藏谢入唐及天竺求取佛法。

  从天竺请来的是密宗大师莲花生,莲花生大师与苯教辩经大获全胜,赤松德赞下令全国废苯教,改信佛教。

  从大唐请来的却是禅宗大师摩诃衍,其信者亦众,引发了天竺僧人的不满,双方再度以辩经决定去留。

  此番“战况”激烈,莲花生大师与摩诃衍在逻些城的辩论长达三年,可惜吐蕃的“顿渐之争”却是渐宗赢了,莲花生大师再度获胜,摩诃衍向莲花生献上花环,离开了逻些城……

  回纥可汗磨延啜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派长子叶护助郭子仪收复两京,唐皇赐号"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叶护却不幸战死,英武可汗死后,次子移地健继位,称登里可汗。

  宝应元年,移地健应召率兵会攻据守雒阳的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岂料移地健态度骄横,收复雒阳后,更是纵兵入城大肆杀掠,不但抢得财物无数,更是杀人上万,城中大火一二十天不灭。

  眼看移地健大有赖在东都不走的架势,摩尼教大慕阇睿息登门劝说,没想到不但说服移地健退兵,更随其返回回纥传教,后立摩尼教被为国教,减少了许多杀戮。

  移地健助唐平叛,颇具威名,得大唐马市厚报,可谓既强且富,却因而骄横自大,终被宰相顿莫贺达干所杀,移地健死后,回纥内乱频仍,短暂的强盛过后便迅速地滑向衰亡。

  顿莫贺达干自立为合骨咄禄可汗,着力改善与大唐的关系,八年后,可汗遣使者前往长安,上表请改族名为“回鹘”,乃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以示其族骁勇。

  东瀛日本地处偏远,直至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方才得到安史之乱的消息,其酋淳仁天皇命吉备真备驻军大宰府(今福冈县太宰府市),本欲支援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却因国内权奸藤原仲麻吕作乱而作罢。

  至于留在中原的日本人,藤原清河和晁衡再未坐上返回东瀛的海船。玄宗入蜀时,晁衡随往避难,至德二年还幸长安时,晁衡亦随之返还。之后晁衡深得肃宗、代宗信任,仕途顺遂,官至光禄大夫、御史中丞,封北海郡开国公。

  大历五年(770年)正月,晁衡在长安辞世,死后葬于长安,追封二品璐州大都督,年七十有二。

  藤原清河在大唐成亲,并育有一女,卒于大历十二年(777年)。

  而井真成,再也没人见过他,只知玄宗还都后,曾遣高力士往马嵬坡迁葬贵妃,回报尸骨已不存,而香囊仍在,多年后在日本国则传出了杨太真未死东渡东瀛的故事。

  艺术家和诗人们:

  吴道子和张旭居然从雒阳城中安然脱身,吴道子卒于乾元元年(758年),张旭卒于乾元二年(759年)。

  长安沦陷时,唐皇仓皇西逃,大量宫廷乐师为叛军所俘,安禄山在雒阳西苑凝碧池设宴时,迫使被俘的乐师演奏助兴,其他乐师迫于淫威勉强演奏之际,唯独雷海清拒不从命,安禄山恼羞成怒,将其残忍杀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23页  当前第42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22/42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唐山海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