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女孩叫刘念娣, 男孩叫刘大毛。兄妹俩还有一个妹妹叫刘小妹。三兄妹母亲早亡,跟当瓦泥工的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几年前因为给人家家里帮工时,梯子断了, 从上面摔下来, 现在有些跛脚, 走路不太方便。
自改开以来,红李村村里头不少人出外打工挣了钱。但是对于这三兄妹一家来说,跛脚的父亲根本无法出门,而唯一成年的兄弟还是个脑子有问题的。
村里人除了一些过于精明的人,剩下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有善心的普通人。
村干部见这一家四口生活艰难, 在跟村里其他成员商量了之后, 就把一个原本废弃的鱼窝子给了他们一家人。鼓励一家人往里面投一些苗,看能不能把鱼窝子变成鱼塘, 发家致富。
当然,说归说。
村干部其实并没有对那个小鱼塘报以什么期待。那个废弃的鱼窝子在十年前是产过鱼的, 可是后来也不知是水源不行还是什么原因, 三年前开始就没见过鱼的影子了, 废弃了很多年。后来甚至还有村里头的人把它当成了垃圾坑, 里面什么东西都有。
正是因为这一点, 所以村干部在提议把这块废池塘给这一家的时候, 村里人是没有不同意的,因为他们跟村干部的想法几乎是一致的, 都认为那个破旧的废弃的鱼窝坑没有什么用。
但是事情往往就是充满了戏剧性。
刘家一家四口接手了那个鱼窝坑后, 光是清除垃圾都清了一周。然后一铲子一铲子的引水到池子里。或许是山泉水确实营养高, 当年投下去鱼苗便有了鱼。
第一年鱼产量很高, 当即就被南城一个做鱼产品买卖的老板给收走了。刘家一下子赚了不少钱。
村干部本来也对这件事很高兴。不管如何,到底是在他的管理下, 让一个艰难的家庭活了下来。
但是,这事还是让一家人嫉妒了。
这家人声称那个废弃的鱼窝坑是在他家分的地里面,那口鱼窝坑不该给刘家,应该给他们家。还要求刘家还应该把卖鱼挣到的钱分给他们家。
村民们一听这个,也不愿意了。毕竟当时这口鱼坑是他们投票之后才给刘家一口人的,现在这一家出来胡搅蛮缠,也出来要求村里面给个说法。
村干部在基层待的时间长,也了解基层群众的意见。这件事情说白了,这事就是有些人见到了卖鱼挣得钱多,眼红闹的。
当即便找了村里面的老人出面劈头盖脸给这些闹事的人训了一顿。
而原本要废弃鱼窝坑的那一家人也不得已放弃了索要。但是心里却过不去,放出了话,不许大家给刘家这些鱼找销路。
刘家一家老小,只有十二三的刘念娣是个脑子清楚又能跑能跳的人,她做活养鱼勤快,却不代表她就能把鱼卖出去。刘家老爹跛脚,却跑不出去,除了求救于村里的人找销路以外没有别的方法。
但是那一家人是村里面的一霸,行事惯于撒泼闹事动辄就是一家人上门找茬。
因此第一年收了鱼的老板考虑到在村里养老的父母亲,还是没有收了这一年的鱼。
刘家一家人的吃穿住行包括看病买药靠得都是这一池子的鱼。
因此,十三岁的刘念娣听说有来豆腐坊参观的大商人,便毅然决然地带着脑子不清醒的哥哥上了门。
并成功地向蒋彦辞说出了她的难题。
她的脸很小,头发有些黄,看得出来是营养不良导致的,明明还很小,说话却是一套一套的:“叔叔,我们家的鱼喂得很好的,鱼肉很鲜。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可以去我们家看一看,我让我爸爸给你做一条鱼试吃一下。”
蒋彦辞闻言,心情十分复杂。
旁边的刘大毛脑子受创,智力有障碍,说话磕磕巴巴的也不太清楚。但是可以看得出来,他的衣服虽然不新打着布丁,但是他的衣服很干净,他的手指缝里也没有黑漆漆的灰。
足以看得出来,他的家人把他照顾得很好。而且很有可能,照顾这个智力受损的成年人的人应该就是他面前这个面色蜡黄的小女孩。
他没有说话。
这一反应瞬间让刘念娣失落了,她年纪小却已经懂事了,她明白这种反应很大程度上其实已经回答了她刚才的那个问题,面前这位衣着得体的英俊“大老板”并不会买他们家的鱼。
她心里很难过,不自觉地咬了一下嘴唇,甚至连嘴巴破皮流血了都没有发觉。
蒋彦辞注意到了她嘴巴上的血,急忙从大衣的兜里掏出来了卫生纸,指了指她的嘴巴,示意她擦一擦。
刘念娣根本没有注意到她的嘴唇咬破了还流血了,但是站在她旁边的刘大毛看到了妹妹嘴巴流血了,马上着急了,手舞足蹈地比划起来。
“妹妹,血!”尽管刘大毛着急,但是他的脑子依旧不能让他说出更流畅的语言,磕磕巴巴地说着话。
刘念娣这才回过神来,注意到嘴唇上的伤口,猛抽一口气。
“擦一下嘴,堵一下血。”蒋彦辞又把纸抬了抬示意她拿去用。
村里的的供销社在这时候提供的都是一些毛纸,纸面很粗糙,但是价格一点都不少。
蒋彦辞递过来的卫生纸是南城纸厂提供给政/府单位用于接待的纸,纸面很白,看起来也很柔软。
刘念娣也觉得纸很软,但是这只是她想。过了片刻,她伸出手把那张柔软的纸接过来,亲手感受了一下她的柔软后,也舍不得擦嘴上的血了。她舔了舔舌头,抬起头,试探地问:“叔叔,这个纸我可以不擦嘴吗?”
蒋彦辞顿了一顿,轻轻颔首,沉声道:“你可以自己决定。”
他这样的和善,几乎是让刘念娣在瞬间就生出了“再问一问”的念头。
她说:“叔叔,我们家的鱼味道真的很好吃的。去年那个大老板把我们的鱼收走,两天时间就都卖完了。”
蒋彦辞眉头动了动,思索片刻,对她说:“你在哪里住,给我一个地址。我打听了之后,去你家找你。”
刘念娣几乎是马上就蹦了起来,兴奋地对他报出了家庭地址,并且还旁敲侧击地向他打听“那位可能会买鱼”的大老板是谁,在得知到那位老板是个女老板后,她更是夸张地说:“她如果把我们的鱼都买了的话,那她肯定是一个仙女!”
蒋彦辞唇角上扬了一些,对她说:“虽然我不知道她会不会买你的鱼,但是她肯定是一个仙女。”
…
考察团结束了豆腐坊的调防后,坐着公交车回到镇上,住在了镇里的招待所。
蒋彦辞进了招待所,先去洗了个澡。而后在闹钟指向了九点半时,心情颇好地去楼下前台打电话。
电话一接起来,就先听到蒋行舟的小酷仔奶声声地说:“喂!我是蒋行舟宝宝,你找谁?”这种开门见山的打招呼以及自我介绍是在机关幼儿园里学的。
蒋彦辞对于第一声先听到的是个小奶音稍微有那么一些意见,但是他没有表现出来,正常地说:“舟舟,把电话给妈妈。”
电话那头的蒋行舟正一本正经地举着话筒,一面在乱翻那些他看不懂的外国小说。
小说是程以时的。
所以,蒋行舟小朋友正在为乱翻了妈妈的书而心情忐忑之时,听到了电话那头爸爸的声音。当即便“啊”了一声,作贼心虚地挂断了电话。
程以时拎着温水壶出来的时候,就见小崽子如惊弓之鸟一般慌张地挂断了电话逃窜了。
而且,这个逃窜还是被他看在眼里。
那头的蒋彦辞正在对挂断的电话皱眉,以表示态度。
前台见他面色很黑,不由得腹诽,这人肯定刚才在电话里被骂了。
不等他腹诽完,就见眼前不苟言笑的男人重新把话筒放到耳边,然后不知道他听到了什么,这男人的面色瞬间“多云转晴”,眼底都透着笑。
“…他刚才偷翻我小说来着,估计是怕我发现揍他,才挂断了电话。”
“我作为一个严厉的母亲肯定会批评他惩罚他的。”
“至于惩罚他什么?”程以时说着,低头看了一眼老老实实给她“洗脚”“卖乖”的小崽子,对电话那头说,“惩罚他今天晚上不跟我一起睡!”
蒋彦辞并不觉得这个惩罚会实行,尤其是在这个没有他监督的晚上。
但是,他还有别的事情要说。
“你之前不是想做鱼火锅吗?”他说,“这边乡下有个合适的鱼塘,明天休息,你要不要过来看一下。”
程以时想做“鱼火锅”的想法很早就有了,不过反复选了市面上的几款鱼都觉得不太新鲜,鱼的肉也不太多所以就没怎么再用过。
这会儿听他专门提起一个村子里的鱼,还示意要她本人过去一趟,她很敏锐地就发现了问题。
“这个鱼塘的鱼有麻烦?”她问。
不止程以时佩服蒋彦辞,其实蒋彦辞也很佩服她。
见她瞬间就发掘到了内里的问题,他面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声音也越发低沉:“这个鱼塘的鱼不怎么好卖。”他说得言简意赅。
“那让胡波过去一趟。”程以时不假思索地说。
这话说出来之后,电话那头空了很长时间,应该有半分钟,才听到蒋彦辞说话。
“我还得在这镇上呆一周,不能回家看你…跟舟舟。”
程以时瞬间明白了,原来这人是…
“好,我带着舟舟去看看…那个鱼塘的鱼。”她笑着说。
蒋彦辞:“……”
他没鱼重要么?
第58章
第二天, 当程以时穿着一个剪裁得体的风衣外套,揽着虎头虎脑的蒋行舟挤在人挤人的城村公交时,她瞬间有些后悔昨天答应某个人过来探望的事情。
难道胡波那么大一个成年人不能处理一个小小鱼塘的事吗?!
肯定是她被诱惑了, 猪油蒙了心。她不禁反思自己, 为什么舒舒坦坦的休息日不过, 非要过来在这石头路上折腾!
红方镇跟南城相聚五十公里,中间隔了许多县区。现在这年头,到处都缺公交车。南城到远的这几个县镇也就只通了一趟公交车,一趟车往返得六个小时,所以南城到这边只有两趟车, 上午六点, 下午一点各一班。
除公交车外,其实还可以坐火车去下面的县, 但是到县里还得转公交车,所以不为折腾那么多, 程以时纠结一番之后, 觉得带着蒋行舟还是公交车方便一些。
想的很全面, 现实很实在。
公交车却是比火车转车方便, 从南城到红方镇的路上还会有其他中途上车的人, 所以挤就是必须的事情了。
一路折腾, 赶在十点,程以时终于到了红方镇, 并在车站出站口等待的人群中看到了正在被人搭讪的蒋彦辞。
程以时:“……”
现在上汽车, 能直接返程吗?
蒋彦辞是从小被人夸着长得好看长大的, 后来当了兵虽然性子有点冷, 但是脸长得确实好看的,在大院自然吸引了一大堆想给他介绍对象的丈母娘们。
后来, 这位高岭之花冷面帅哥被大院的小孤女程以时偷偷摘走,好不叫那些丈母娘们长吁短叹的。
所以足以证明,蒋彦辞的帅气是有目共睹的。
当初那些“准丈母娘们”还只是觉得他的脸俊俏就想让他当女婿,现在经过“部/队”的训练,他板正高大的身材也成为了一项很有吸引力的东西。
这也就是为什么蒋彦辞低调地过来接媳妇孩子,还被人缠上的原因。
女生看起来有二十出头的年纪,正哄着脸羞涩地问蒋彦辞:“同志,你知道红李村怎么走吗?”
蒋彦辞后退一步,拉开距离之后,才沉声给她指了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