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邵宗额上青筋突突直跳,他没听完, 只听到“分兵”, 便不住怒斥道:“胡闹!”
荀禾呼吸一窒,心生骇然的同时不住疑窦丛生。
不对,为何君侯反应如此之大?北地的信使捎来燕校尉的信件后,分明得了主母之令前往长安。
难道君侯不知晓此事?
是哪儿出了问题,难不成信使在途中意外罹难, 以至于身在长安的君侯未曾得信?
这么想,荀禾便这般问,“君侯,在东行之前主母曾遣信使去长安,您未收到信件吗?”
秦邵宗面色铁青。
当然没有!
今日这沓家书是她离开后的第一次来信。
他之所以会感觉有异,完全是因她的字号不同往常,才起了疑心,唤来信使问详情。而这一问可不得了,她竟和祈年分开走,后续居然还要去游山玩水!
秦邵宗未答,但荀禾看他面色已知晓答案,当即心里咯噔,说话都不利索了,“君、君侯,难道……”
“难道”后面接的话,荀禾不敢说。
秦邵宗心火窜得老高,与此同时,却有什么东西缓缓沉了下去。
信件瞧着厚实,实际唯有两页半纸;而声称前往长安的信使却不知所踪,到底是中途出了意外未到,还是根本没有这号人,这还两说。
还有中途分道而走,四百人对半分,她身旁唯有两百人,荀禾还说她高高兴兴地准备去游山玩水。
东行、游山玩水?
呵,那后面是否还要乘船?
许是有过前车之鉴,且还不止一回,秦邵宗敏锐地嗅到了别样的气息,“后续如何,继续说。”
荀禾咽了口吐沫,想让与他同为信使的同袍汇报。刚刚是他起了头,现在总该换人了吧,总不能所有的雷霆都让他一个人扛!
结果悄悄侧头的这一眼,却教荀禾大吃一惊。他旁侧的同袍也不知晓是吓着了,还是旁的什么原因,对方居然在发愣。
“荀禾。”上方沉甸甸的一声压下来。
荀禾暗道了声倒霉,忙应声汇报后续。
后续不出秦邵宗所料,黛黎的“准备”去游山玩水变成了“进行时”。
她不仅要走水路,还要将原本那两百人再分一分。一部分行陆路,剩余五十人不到随她同行。
秦邵宗突然问,“白剑屏是否有写信予我?”
荀禾还真知晓此事,想当初白屯长写信的纸还是他找来的呢,“有……”
结果话音刚落,不远处那张沉重的檀木案几就被男人猛地一脚踹翻。案上的砚台和未用完的纸张有的摔在地上,有的纷纷扬扬地飘起。
一片狼藉。
秦邵宗眼中利光凌凌,目欲喷火。
看似厚实,相当能唬人的家书;家书中完全没有提及的关于秦三与她要东行之事;据说已出发,但不知所踪的信使;白剑屏消失的信件;分兵以后再一次分兵;以及最后不到五十人随行……
每一件事都是一个小锚点,勾勒出一个令秦邵宗怒发冲冠、难以接受的猜测。
这狐狸又要逃!
他棕瞳收紧,心脏仿佛要炸开般怦怦直跳,连着心房的筋络都抽得生疼,五脏六腑也被剧烈牵动。
怒火,疑惑,茫然,还有比汤药更甚的苦涩糅合在一起,竟叫秦邵宗眼前黑了一黑。
而就在荀禾自认为大气都不敢出的这时,有人道:
“君侯,属下有要事汇报。”
荀禾没控制住转头的动作,瞠目结舌地看着身旁同袍。
不是啊兄弟,你怎的这般莽?捋虎须是没有好下场的!
那人硬着头皮道:“主母在我出发前曾私下嘱咐我,说若是送信后遇到您雷霆震怒,便让我对您说,她在主房中留了信,其上有缘由,望您阅后仔细考虑清楚再做决定。”
秦邵宗阔步上前,单手把先前吓得半跪的士卒拎起来,“她还与你说了什么?”
“没、没有了,主母只吩咐了那些。属下默念了一路,一字也不敢岔。”
秦邵宗松手了,“你们离开时,队伍行至何处?”
荀禾迅速报了个地名。
秦邵宗沉声道:“传我令下去,让乔望飞即刻把东屯整理好,我要轻装远行!”
二人得令退出房间。
他们一走,秦邵宗环视屋内,主屋分外间和内间,外置香案、珍宝架,软椅和小几等物,墙上还悬着寒江蓑笠翁的独钓画。
内间则设了黄花梨镂空嵌金玉妆奁,同木质的衣架和衣箱放于一旁,最内里是宽敞精美的拔步床,结实的四方榻柱皆有雕花。
自她离开后,屋中的物件少了些,但仍有不少大件陈设。
秦邵宗径直走到拔步床,先把黛黎的枕头拿起来,枕下空空如也。他继续翻旁的东西,从妆奁到装小物件的匣子,又到放衣裳的木箱,但通通没有。
而一轮翻箱倒柜下来,秦邵宗冷静了不少,但这份冷静只是浅浅一层,如同一个大碗倒扣在怒焰之上,让它达顶后没法窜得更高。
断眉皱起,秦邵宗再次打量周围,在沉重的衣箱上停顿片刻,最后压着火将之搬起。
衣箱下还真压着一封信,秦邵宗怒极反笑。这般沉的箱子,亏她为了藏信不惜搬起来。
“呯”地一声,沉甸甸的箱子被随意丢下,秦邵宗弯腰拾起信件,而这一拿,他才发觉不是一封信。
是两封。
一封其上书“致祈年”,另一封“致长庚”。
秦邵宗冷着脸,拿了给自己的那封揭开火漆。
长庚即颂近安:
见字如晤。君有化龙之志,日后必能安定天下。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君心怀慈悲,我从不疑万民将苦尽甘来。
于公甚喜,于私堪忧。
因我发觉州州与祈年身后似有对抗势力,针尖对麦芒,两不相让。我阅览史册,忆古观今,见夺嫡之祸逃不开手足相残、宗庙倾危,未尝不痛心,不得不自警。
君与我结褵将近一载,家门和睦,我本愿与君白首共度岁寒。
然,你我是夫妻,亦是人父母。州州是我骨肉,我亦将祈年视作亲儿,日后任何一方折戟沉沙皆非我愿。为免将来阋墙之变,累及家门国祚,我深思再三后,痛立此和离书,与君一别两宽。
暂书至此,不复一一。
伏愿从此之后,国家安宁,子孙安泰,君之所愿皆所得,所行皆坦途。
黛黎顿首。
秦邵宗剧烈喘息着,他仿佛饮进了一股咸湿的风,喉骨因此一下又一下地被刮着,四肢百骸同样被这阵冰冷的情绪占据,如坠冰窟。
直到……
他的视线不经意往下移,看到了信件的最下方处有少许凹痕。
本来平顺的纸张出现了一个非常浅的小凹坑,像是水渍沾湿后再风干所致。因为纸张未破,这个小浅坑并不明显,若是粗心大意之人,根本不会发现。
秦邵宗一怔,盯着看了半晌,随后毫不犹豫地拆了黛黎留给秦祈年的那封信件。两封信的长度相近,而她写给秦祈年这封主要是嘱托。
他迅速看完,又把信纸从头到尾仔细摸了一遍。这张信纸相当平整,并没有出现类似于皱褶的小坑。
身形伟岸的男人手执信纸,低垂着头,面容在日光渐暗的房中不甚清晰,他浑身的怒意与其他,较之方才似乎沉淀了下去,情绪难以捉摸。
把两封信往怀里一揣,秦邵宗便阔步往外走。而刚出主院,他就看见纳兰治与崔升平结伴而来,二人皆是步履匆忙,神色凝重。
“主公。”二人朝秦邵宗拱手作揖。
秦邵宗止步,面无表情道:“无功、海清,你们来得正好,我要离开长安几日,长安内种种就拜托两位了。”
听秦邵宗说要离开,纳兰治和崔升平面上并无惊愕之色。实际上,他们正是因此而来。
崔升平忙道:“主公不可,于氏终于有松动迹象,您怎可在此时离去?”
秦邵宗冷笑道:“先礼后兵,和他们讲理不过是给他们点脸儿。于氏倘若还敢拿乔,大不了随便寻个名头将他们连根拔起,全当再一次杀鸡儆猴。反正这些年他们在长安居于金钱堆上、与王氏董氏同流合污,岂能没做那等吸食民膏、拆骨为柴之事?还真当自己是盘菜不成?”
人至中年以后,秦邵宗年少时的张狂收敛了许多。真正刺人的尖锐、冷傲和不屑一顾都仿佛随着时间的打磨缓缓隐入,除了偶尔一两句的舌上不饶人,其他时候他都是沉稳和宽容的。
像如今这般浮于表面的咄咄逼人,已许久未有过了。
崔升平忙劝道,“主公,杀鸡儆猴有用不假。但此举需拿捏有度,若一而再、再而三重施故技,怕是会落下‘嗜杀’之名,若引起长安望族恐慌而致使他们紧密抱团,于后续多有不利矣。”
“我心意已决,海清不必再劝。”秦邵宗目光冷淡瞥过,“如果卿自觉无力应对未来局面,可向无功亦或隔壁张全术讨教一二。”
崔升平心头大震,思绪极为复杂,竟一时不能言语。
秦邵宗留下那话,越过二人头也不回地离开。
长安郊外。
得令后的乔望飞迅速整军,待秦邵宗一到,迅速随他往东奔走。
千里之外,乌玟县。
乌玟县是黛黎行水路后,抵达的第三个小县。
在第一个小县、也就是再次分兵之地,黛黎招到了七个镖师;第二个小县倒是有镖局,只是不巧他们正在做旁的任务,镖局中无人可用。
继续往东行过一段,来到乌玟县后黛黎再寻镖局。
不久前,他们招到了人。
招了八个武师,加上先前的七个,合计十五人,正是最初计划的人数。
秦宴州走到黛黎身旁,低声道:“妈妈,新招的那八个镖师中,那个嘴角长黑毛的不太老实,我好像从他身上嗅到了些熟悉的气息,此人可能是信徒。”
黛黎:“那就是鱼儿上钩了。”
第173章 贼船之上
乌玟县, 县中小院内。
“先生,我让他们确认了三回,很肯定黛女在天池小县分兵后, 跟在她身侧的除了与她同行水路的,唯有行陆路的一批玄骁骑。两队人马合计依旧是两百人, 并无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