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幕]皇帝聊天群_分节阅读_第170节
小说作者:九月有衣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614 KB   上传时间:2025-11-08 16:04:38

  【李世民:突厥何时复叛?】

  【秦念:早在李治时期突厥就已复叛。二凤,你的羁縻之策对突厥的同化效果真就约等于零。】

  【李世民:……】

  说起突厥叛乱,秦念就想起有人指责武则天丢失大片领土。

  至于突厥叛于唐高宗时期?

  不管,那时唐高宗已经五十二岁,年老多病,武则天才是实权掌控者,肯定是武则天的过错。

  要按这个逻辑,李治三十三岁就风疾,那他三十三岁后的政绩都得算是武则天的功绩。

  总不能说功绩归唐高宗,过错归武则天吧?

  唐高宗死前数月还在长安洛阳两都来回跑,怎么着也算不上神志不清。

  何况突厥问题的本质,是唐太宗那“柔远人”的羁縻之策。

  【秦念:当然,儒家不认为这是羁縻之策的过错,反而归咎于在突厥二十四州叛唐时,李治处决投降的突厥首领阿史那伏念,加剧突厥部落对唐朝的不信任,才致使两年后突厥几乎全境叛唐。】

  【李治:……】

  如今突厥还没有叛唐,李治并不知后事,只能保持沉默。

  【武曌:可笑。难道儒家以为不杀阿史那伏念,突厥就不会再叛?那又是什么致使阿史那伏念叛唐?】

  秦念给这位同事点赞。

  看史书的记载,多认为是大唐先背信,致使突厥各部失去对唐朝的信任,后突厥汗国才得以崛起,迅速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

  ——凡是能帮异族推卸责任的事件,儒家史官一定会大书特书。

  可阿史那伏念得先叛变,才有投降之说。

  ——调露元年阿史那伏念掀起叛乱,被裴行俭打得只剩残军,次年裴行俭再次率军征讨,以离间计迫使他投降。

  若是背信才致使突厥离心,那杀降之前,二十四州突厥部落为什么会跟随阿史那德温傅叛乱?

  他们是一边信任大唐一边叛变?

  分明就是突厥毫无忠诚度可言,突厥的贵族想要获得更高的权力,叛乱那是迟早的事。

  儒史将过错归咎唐高宗,就是为了洗白儒家推崇的羁縻怀柔政策。

  羁縻数十年的结果是突厥反叛,同化程度几乎为零。

  那当然得把黑锅扣在唐高宗头上,怪他对异族降臣不够怀柔,太强硬了才导致突厥全叛。

  至于李治背信——裴行俭承诺不会杀降,以反间计迫使阿史那伏念降唐。但侍中裴炎嫉妒他的功劳,说阿史那伏念是在其他将军的武力追逐下计穷而降,李治因此诛杀阿史那伏念。

  这事是有点不地道,但还算不上突厥离心的缘由。

  何况如果投降就能免死,难道就不会进一步引发突厥的野心?

  【李世民:雉奴,是朕连累了你。】

  李世民也看出突厥之叛绝非雉奴的过错。

  秦念此前所说无误,怀柔无法同化异族,其反叛就是必然!

  先是二十四州叛唐,再是几乎全境叛唐——果真是同化度几乎为零。

  一想到后世史官如此诋毁雉奴,李世民就感到极为愧疚。

  【李治:突厥此时还未叛……纵已然发生,亦是后世儒家不辨黑白之故,与阿耶无关。】

  李治目光阴沉。

  他当然不怪阿耶,但不辨黑白的儒家、以及必将叛乱的突厥,他就不得不厌恶。

  【朱棣:秦皇,你如何看待龙朔二年唐朝讨伐叛乱的龟兹时,阿史那步真诬阿史那弥射谋反,阿史那弥射被唐将苏海政枉杀,致使西突厥十姓部落衰弱,吐蕃趁虚而入?】

  朱棣询此问不是在质疑秦念的判断。

  只是阿史那弥射之死带来的后果相当严重,这似乎是“不够怀柔”的后果。

  他对此感到很疑惑。

  其实朱棣也做好了这个问题问不出来的准备:龙朔二年是唐高宗时期,正是唐高宗泰山封禅的四年前。

  能够现于天幕,显然不算违规。

  那就应是唐高宗时期的历史,也被视作与武则天有关。

  【秦念:因果错了。西突厥十姓部落衰落的根源不在于唐将枉杀阿史那弥射,而是十姓部落的内斗。】

  【秦念:一边怀柔一边以夷制夷,历史证明儒家这种羁縻之策只会带来两种后果:要么一方独大整合其余部落兴起叛乱,要么内斗不止逐渐衰弱,被其他异族趁虚而入。】

  其实要是在异族内斗衰弱之际,华夏介入将其彻底吞并,这倒是个好办法。

  可惜儒家要求“柔远人”,就算吞并了,也会为了让其“归心”,依旧册封当地首领世袭治理当地。

  于是回到最初的起点,同化进度依旧约等于零。

  说起这羁縻之策,秦念想起还有人认为突厥之所以反叛,是因为李治和武曌经常征召突厥军队作战,激起突厥各部落的不满。

  但是不收取赋税,也不征召突厥人作战,突厥人难道是大唐的人上人?

  不通过战争消耗突厥的人力物力,这是打算让突厥默默发育,等到反叛时就能一举惊艳所有人?

  【朱棣:谢秦皇解惑。】

  【李世民:柔远人确实后患无穷。】

  李世民轻叹。

  难怪秦念讥讽“天可汗”之说。

  他因信奉儒家的怀柔,致使雉奴不得不面对他留下的外族大患。

  【武曌:秦皇,可有应对突厥之策?】

  已是皇帝的李太平犹豫了一会,没有提议应派李显李旦去与突厥和亲。

  秦念既然知道武延秀和亲一事,就必然知道默啜是以武延秀非唐室诸王为由掳掠边境。

  显然,秦念认为突厥掳掠与派谁和亲没有关系,那只是掳掠的借口。

  【秦念:首先把你那群武姓亲戚全部废为庶人,这群废物对国政有害无益,你被后人诟病的过错多是这群武姓废物带来的。】

  【武曌:……全部?】

  武曌确定武懿宗是废物。

  但武家就没一个秦念看得过眼的族人?

  【秦念:全部。】

  【武曌:……】

  【秦念:尤其那个武懿宗,征契丹时闻敌而遁致使大军溃败,后又虐杀被迫降敌的河北诸州百姓。你要是不诛杀这个又毒又蠢的废物,那朕可就得骂你了。】

  【武曌:……】

  武懿宗惊恐地望着天幕。

  他清楚陛下对他的庇护,皆是因为武之一姓。

  作为武姓,他不可能背叛陛下。

  除了谋反以外,他无论犯下什么样的重罪都不会被追究。

  因为陛下需要武姓族人来巩固统治。

  但此刻陛下不需要了。

  太宗皇帝默许、高宗皇帝默认,且陛下已决定还政李唐,她已无需武姓族人的忠诚!

  【武曌:武懿宗,现在自尽,朕留你全尸。】

  武曌看着上升的民心,叹了口气。

  这不是百姓的感激,而是她先前刻意忽视的民怨。

  得位不正,她就只能重用武姓族人。

  而纵容族人的结果,是这些过错将永远伴随她的身后名。

  错,就是错。

  【秦念:其他的武姓废物你还没处置。】

  李太平没有为丈夫武攸暨出言。

  武攸暨被废为庶人,对于身为皇储的她反而是件好事。

  一直想要当太子的武承嗣惨笑。

  早在陛下迎回李哲时,他就知道自己已无成为太子的可能。

  怏郁之际,还遇见天幕横空。

  “武姓废物”。

  这就是后世对他的评价?

  然回顾前生所作所为,武承嗣竟然无以反驳。

  他与武三思一样只知道阿谀奉承,甚至争相为陛下的男宠执鞭辔。

  此刻的武三思面色扭曲,却不敢语出不敬。

  【武曌:尽皆废为庶人。】

  武曌没有犹豫,全部予以罢黜。

  她是天幕定论的声誉榜前九的皇帝,皇位已然稳固,无需武姓族人相助。

  何况只是废为庶人,又不是尽皆诛之。

  处置他们,以换取秦念的应对突厥之策。

  她无需犹豫。

  【秦念:让你的臣子好好查查这些年哪些州的税赋在下降,将降幅最大的三十州列入军事管制状态。】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89页  当前第17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0/2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幕]皇帝聊天群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