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若是妻子状告丈夫,又当如何?】
【秦念:无论是妻告夫还是夫告妻,也无论什么理由,先判离婚。离婚之后若还有矛盾,那就谁理亏谁徙边。】
【武曌:既是离婚,子女当随父还是随母?其父若是虐待子女,又当如何?】
这两问实则是上官婉儿所问。
她正负责推行新科举制,多次前往试点之地了解民情。
有女子言想要考上乡学后与家暴的丈夫和离,又担忧自己走后,子女反受其害。
此事已于朝议进行讨论,然儒家臣子多认为女子既然是正妻,就不该因这等小事和离,即便允许和离也不能带走夫家的血脉。
【秦念:若是离婚,成年子女自行决定去留。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权按照最有利于子女的方向判决,有一方家暴就判给对方,另一方需支付子女到成年的一半抚养费,而子女也应负担父母年老后的赡养费。】
【武曌:果真公平。】
武曌叹服。
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皆迁徙子女,这是因为父母有生养之恩。
夫妻之间无此恩,离婚之后无瓜葛,再次状告就视为乡邻矛盾。
未成年子女归属不按礼法按是否利于孩子。
实在是有理有据。
这也是最不利于宗法制度的方式。
【秦念:未成年子女可以合理管教,但致残致死就该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判刑。若是虐待已成年的亲属,就应以故意伤害罪入刑。】
此前参与讨论家暴是否应该和离的武周大臣齐齐陷入沉默。
这位后世秦皇是当真不喜亲亲相隐。
甚至在她看来,离婚无需理由,家暴应当入刑。
如此治世,竟是民心居首……
其实也不难理解。
弱者的民心,亦是民心。
虐待妻儿子女的恶徒才是少数。
【武曌:本朝律法将依秦皇之言修正。】
【秦念:祖龙,新法修订还应适当降低刑罚年限。】
【嬴政:可。】
看着嬴政再度上升的民心,张良怔然许久。
以往他以为无论秦念如何巧舌如簧,以暴秦治民之法,天下终究会有举世反秦之时。
可现在他竟然不确定了。
军功爵制改革、徭役改革,将暴秦最大的危机消弭于无形之中。
秦法修正,暴君俨然有宽刑之意。
天下还会举世反秦吗?
【秦念:新法修订后,原则上已经生效的判决不再审,但百万刑徒实在太多了。祖龙,既然今年是大秦一统的好日子,何不大赦天下?】
百万刑徒热切地注视着天幕。
始皇帝陛下已经数次言“可”,这次能否亦从后世秦皇之意?
第165章
【嬴政:……除秦念所言不赦之罪外, 皆赦。】
看着民心再升数十名,嬴政却并不高兴。
因为换言之,就是因小罪沦为刑徒者极多, 多到能显著影响他的民心排名。
【秦念:遭受连坐的刑徒也可赦免。】
秦念没有要求各朝废除连坐之法。
因为在基层治理能力不足、治安不好的古代,连坐制度就是成本最低的管理方案。
且各朝的连坐并不是所有罪行都连坐,一般是关系着谋反、治安、邪教、逃税等特定事项。
如果能够严格按律法执行,以古代的治安环境,可以说利远大于弊。
而且各朝只要发展经济,就一定会放宽百姓流动,连坐制度应该会缓慢消弭。
【嬴政:可。】
无数刑徒喜极而泣。
他们知道以大秦官吏的效率,自己很快就能得到赦免。
“此番大赦,会赦免多少刑徒?”
李斯对大秦刑律最为了解, 很快估算出答案:
“应有七十万左右。”
嬴政:“……”
犯小罪和被连坐的刑徒竟有如此之多?
【秦念:至于赘婿、商人、后父、闾左等无罪之人, 以及被放免的奴隶, 应该允许立户,不再论贵贱。但犯法的官吏就应该被优先征发、戍边。】
【嬴政:……可。】
看着秦念对犯法官吏的厌弃,嬴政仿佛透过天幕看到小辈的任性。
七科谪的总人数也就几十万人,本是优先征发、戍边、服庶人役。
如今兵役制度将改、庶人役已除, 只剩下征发一事……
嬴政已决定让蒙恬为主将领十万精兵、章邯为裨将领剩下的三十万刑徒北拒匈奴, 顺路攻取朝鲜。
依秦念之策, 捕匈奴朝鲜之异族入秦为奴,以替换本族奴隶。
至于百越……
若是军功爵制不改,嬴政会尽快南征百越,如今倒是不急于一时。
嬴政正思索何时取百越之地,却见天幕又现秦念之言。
【秦念:最后一个大兴土木是长城——历朝历代都在指责祖龙修长城为暴政, 但许多朝代也在修长城。】
【嬴政:……】
嬴政还没有修长城。
在得知有办法彻底灭胡之后, 嬴政也不打算再修长城。
而是决定修筑可以不断向前推进的“堡垒线”。
十三年后的匈奴将要建国, 嬴政不会坐视其壮大。
【朱元璋:朕观史书,应是秦修长城时征用过多人口,工期太短,致使死者众多,故而被视为暴政。】
朱元璋也是修长城的皇帝之一,他只得出言为自己辩解。
他修山海关时量民力而行。
此言也是为了提醒始皇帝,即便要修长城,也不应操之过急。
【秦念:秦长城虽并非新修万里,而是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连接、加固并扩展,但修筑这万里长城确实导致死伤者众多。】
【嬴政:朕不会再修长城,而意在北扩。】
长城不修了?
秦念的第一反应,是祖龙剧本被她带偏了。
不修长城,怎么抵御匈奴?
但定睛一看:“意在北扩”。
这应是祖龙受到堡垒线的启发,决定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隐患,而不是以长城作为防线。
想到汉初时匈奴的张狂,再想到元朝也没修过长城,再考虑到宋朝不仅没长城,燕云十六州甚至成了辽国的防线——
彼时的长城不是非修不可。
【秦念:祖龙壮哉!】
【嬴政:……】
【秦念:继续说修长城的后续——当后世发现长城为华夏抵御北虏数千年,将长城视为华夏的精神图腾时,即便脚下是明朝修筑的长城,人们也只会视长城为祖龙的功绩。】
【朱元璋:???】
【朱棣:何意?既是明长城,怎会皆颂始皇帝?】
朱棣坐不住了。
他也修过长城!
后人视长城为精神图腾时,怎能忽视大明的贡献?
【刘彻:后世复秦,自是赞颂秦始皇。】
刘彻很是不满。
长城凭什么算是“精神图腾”。
去病都封狼居胥了!
大汉既然成就汉族之名,为何精神图腾却是用于防守的长城?
岂有攻不如守的道理?
【秦念:这与复秦毫无关联,事实上后世百姓清楚那是明长城。但提起长城,所有人只会想到“秦始皇修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