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里面?”
两个丫鬟惶恐的看向屋内,张了嘴却吐不出一个字。
春月皱眉道:“夫人问你们话呢?”她竖起眉头,气势十足,两个小丫鬟被吓得舌头打结,愈发说不出话来。
“大嫂来了。”李凌昊从屋里走出,如同一支利箭破空而来,气氛倏然变得凝重。
第103章 拜山神 两只麻雀缠缠绵绵的从……
两只麻雀缠缠绵绵的从远处飞来, 停在瓦片掉的稀稀落落的屋檐上,黑豆一样的眼睛注视着鸦雀无声的院子,它们并不知道这里的人为什么都不说话。
董玉婷面色无异, 只默不作声的盯着慢慢收起嬉皮笑脸的李凌昊, 二老爷左顾右盼,落在董玉婷眼中,都成了心虚的表现。
二老爷从小就怕他大哥,怕他父亲, 怕他母亲, 从小便养成了窝里横, 欺软怕硬的性子, 长大了以后也没变过来,已经改不了了, 好在身后有李家,旁人也看不出什么, 但熟知他的人, 都知道他这一点。后来董玉婷嫁进李府,没几天就和老太太斗法,二老爷便知道他这个大嫂也不是好惹的, 不过两人的身份也不会接触几次,相安无事罢了,但每次见了董玉婷,二老爷心里先矮上了三分。
这会儿面无表情的看着他, 却比平时更有威慑力。悄无声息的,一颗豆大的汗珠从额头冒出,顺着脸颊滑落,悬在下巴上, 要掉不掉的,和他起伏不定的心绪一样。
这天也不冷,何至于大白天房门窗户紧闭?还不让丫鬟在门口守着,赶到院子里来扫地。
“二弟在房里做什么呢?”董玉婷笑着问,那笑意却是浅浅的一层,像水面上的倒影,一触即碎。
二老爷擦着额头的汗,不知不觉额头的汗珠就密布了一层,接二连三的从额头滚落,“在,在念书呢。”他讪笑着,放下手,怕董玉婷看出异样,可汗珠在脸上滚落,痒的像一队蚂蚁在脸上爬,又想抬手擦,又想放下来,滑稽至极。
董玉婷嘴角扬起一道嘲讽的弧度,“旁人都说丹州是风水宝地,我原先只当个玩笑话,现在看来,果然如此,二弟来了丹州,都能静下心念书了。我看,不如给母亲说一声,等我们走的时候,二弟就留下来,说不定过几年,二弟就能进京赶考,让母亲高兴。”
二老爷大惊失色,慌忙道:“大嫂可别,我不留下去。”他不是怕被留下来,他没上进心,留下来反而逍遥自在。他是怕董玉婷和老太太说此事,看大嫂神色,便知她猜出一二,要是老太太知道了这件事,不扒了他一层皮。这是什么时候?孝期!母亲一向在乎脸面,让她知道了,后果不堪设想。
董玉婷和他接触的不多,但也从旁人口中听说过他好色的名声,不曾想在这时候还忍不住。那丫鬟从里面端出来两个茶杯,他用一个,另一个谁用?难不成还玩红袖添香那一套。更别说他还和孩子们住一起,让他们瞧见了多不好。
鄙夷的神色从眼中倾泻,董玉婷毫无遮掩,似笑非笑的看着他:“过两天,大哥便要离开丹州,家中的外务、生意就由大伯去管,二弟是要读书,还是去帮大伯管事呢?”
二老爷没有迟疑道:“我去帮大伯。”他说的快而坚定,是真怕把董玉婷把这件事抖给老太太。
董玉婷有了拿捏他的话柄,但想起他不着调的性子,还是不放心,“二弟除了帮大伯管事,也要来多看看母亲,我要是和母亲没了说的话头,指不定要说其他事呢。”
二老爷打了个激灵,讪笑着抹汗,“一定一定。”
连敲带打的,二老爷不得不紧了心神,不敢再去做风流事。
李博睿也不在这儿,董玉婷没多留,带着春月离开了院子,还没走几步,就见了李博睿他们,手里拿着草戳着几只嫩黄绒毛的鸡崽。老宅不似京城,后罩房是夫人陪房住的地方,后罩房连着的几间房子,围了栅栏,豢养了鸡鸭,老宅够大,叫声和气味传不到老爷夫人那儿去,大厨房做饭要用肉,都是用的老宅自己的鸡鸭。
董玉婷想是李博睿几个转悠到后罩房那里去,瞧见刚出生的小鸡崽就给带了回来。
李博睿抬头瞧见母亲,欢快的跑了过来,举着两只脏兮兮的手就要往董玉婷身上扑,董玉婷往后退了一步,没让他扑上来,秋荣跟过来拿过帕子给他擦净了手,把脸上的黑胡子一并擦去了,才松开了他。李博睿看出董玉婷不高兴,露出一个讨好的笑容。
“看你玩儿的,身上弄的这么脏。”董玉婷道,“明天过来陪陪你祖母,你光顾着玩儿,都不来找她。你祖母常常念叨你。”
看情况,她们要在老宅还要待更久,原本想着再过几天就会回去,就让李博睿玩几天,可若是要长住,便不能让李博睿这样下去,得拘束着他,正是性格不定的年纪,没人管着,长大就改不了了。打定主意,董玉婷对秋荣道:“明早你带睿哥儿过来......铭哥儿和楷哥儿也一并过来。”
秋荣道是,董玉婷让李博睿和他们继续去玩儿了,总归是最后一次,还半路叫走做什么。
董玉婷约束起几个孩子的事被赵芙莹知道,没过几天从外面请来了先生,让无所事事的孩子们去学堂上课,大一点的孩子和他们进程不一样,便不一起上。李念薇等几个也没事,就跟着去了,每日上两个时辰便可。
董玉婷正愁怎么管他们,得了这个消息,把笔一放,写了一半的教育计划不必再继续写了,每天问一句他们在学堂学的怎么样便可。
李凌朝的离开没有特意声张,府中有些下人还是过了两天才知道老爷已经离开了丹州。
赵芙莹白天依然持家有度,管理有方,谁也瞧不出她的担忧。
老太太本来要好的身体急转而下,又开始不好了,大夫看过后,说这是心病,喝药也治不好。再说是药三分毒,别喝了药,心病没好,身体又差了,董玉婷只好每天陪着老太太多说说话,知道她疼孙子孙女,便每天让他们过来,几个孩子本性也不坏,也担心老太太,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老太太这儿,男孩儿就在院子里玩儿投壶,女孩儿就坐在一起绣花,做什么都在老太太眼下,颇有幸福安宁之意。有时候老太太说着话,泛起了困,几个女孩便默不作声的放下绣花,结伴悄声离去。
这天丫鬟搬了桌椅到屋面,放在一个刚好太阳晒不到的位置,老太太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董玉婷在一旁拿书看,柳姨娘看着自己儿子在院子里玩儿,王姨娘和李念薇坐在一处给老太太绣抹额,李念姿和李念羽一个在看书,一个在画画。这几天都是如此,便是有事要做,也聚到一起做。老太太年纪大了,就喜欢这画面。
二老爷被董玉婷威胁了几句,也不敢再温香软玉抱满怀,日日都过来待上一会儿,老太太生了三个儿子,难免有偏心,大的要继承家业,小的要多照顾,中间的二儿子往往是疏忽的那一个,导致二老爷与老太太关系不如其他两个亲昵,不过这段时间老太太正有心病,二老爷在老太太面前关心问候,倒是让他们母子关系飞涨。
二老爷觉出几分好处,接下来不用去叫他,便巴巴的过来了。
只是有时候和二老爷说着话,老太太就想起自己的大儿子和小儿子。
她知道他们在担心什么,便也不去提李凌川,只说:“也不知道你弟弟怎么样了?在府里有没有好好念书。”
二老爷边喝着茶边道:“三弟比我聪明,肯定会用功念书的。”
康姨娘也过来了,她们三个姨娘不跟老太太一个院子,在老宅偏僻的角落住着,不过还是每日过来。
康姨娘端着一碗药,行了礼,把药放到桌上。
董玉婷道:“我瞧着母亲身体好了许多,便不必再喝药了吧。”
康姨娘低垂着眼眸道:“不是药,是姜橘饮子,太太今早有些着凉,喝了这碗姜橘饮子能发发汗。”
老太太微微颔首:“你有心了,我不过早上提了一嘴,你就记下了。”
康姨娘不卑不亢:“这都是妾身该做的。”
老太太拿着勺子慢慢把姜橘饮趁热喝了,虽然加了橘子,但也只是为了让味道好喝些,发汗的作用还是在的,老太太还没喝完,就感觉全身暖洋洋的,像是泡进了热水里似的。
李博翰和李博辉下了学堂,也过来看老太太,老太太看了他俩更加高兴,本来有些困意,这会儿拉着他们说了好些话。
兄弟俩安静的听祖母和他们说话,好一会儿,才止住了话头。
老太太似是才发现,“芙莹怎么没来?”
董玉婷笑道:“大嫂忙着拜山神的事儿,这些天忙的很。”
拜山神是丹州的习俗,丹州的百姓很信这个,他们靠山吃山,信奉这个是理所当然的事。李家砍伐木材,开采山石,蔺家入山采药......都离不开山。丹州的大部分百姓帮李家和蔺家做工,也信山神,因此拜山神,是丹州一项很重要的事。
老太太道:“那你去帮帮你嫂子,看哪里需要帮忙,我这里这么多人,不用担心。”
她都这样说了,董玉婷便只好答应。
第104章 拜山神(二) 拜山神是丹州自……
拜山神是丹州自古以来就有的节庆, 具体什么时候有的不可考究,不过据说是在以前丹明山雾气缭绕,毒虫横行, 没有人敢踏入一步。附近村落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 可日夜的操劳,让母亲身体衰弱下去,继而生了场大病,儿子听闻丹明山中有人参, 想到人参既可以给母亲吃, 又可以卖出去换成钱, 咬了咬牙, 不顾传闻的危险,一个人拿上棍子便闯了进去。
山中也确实像传闻里的那样, 处处是危险,但也处处是宝, 那儿子不识得其他药材, 只知道人参长了个小人样,一股脑的就进来找了。结果可想而知,他从白天找到了黑夜, 不仅没找到人参,还迷了路,尤其是晚上迷雾笼罩,跟个瞎子一般, 只能小心往前边探路边走。
那儿子摔了在山林里摔了七八次,身上疼,心里怕,止不住的喊娘, 就在他以为自己要死在山林里的时候,他听到了一句熟悉的声音,他娘竟真的进山来找他了。他娘听说儿子进了山,哭着跪着求村民一块儿进山来找儿子,但随着天色越来越黑,村民们也都怕了,到了最后,就只有他娘还在山林中漫无目的的喊着儿子的名字。
那儿子见到亲娘,激动的撒开腿跑过来,路上又摔了几次,但这次他顾不上疼痛,只有满心的欢喜。可谁知母亲来找儿子已经耗费了全部力气,又吸入了太多山林里的毒瘴,强撑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她在儿子面前倒在了地上,儿子悲痛不已,后悔万分,在山林里嚎啕大哭。夜晚山林间冷风肆虐,风声裹杂着呜咽在深林里游荡,把那些野兽都给惊惧了去。
突然,一只白老虎在夜色中出现,一身洁白如雪的皮毛在黑暗中是那样显眼,仿佛身上发着光一般。那老虎身强体壮,比人高大威武的多,那儿子吓得浑身发抖,却听那老虎说自己是山君,在此修行,被他们母子情深所触动,便携了人参过来,但要他们村子的人供奉它,助它修行,儿子一心担心母亲,岂有不应的道理,对天发誓后,老虎闪身消失,只有地上躺着两个小人似的的人参。
那儿子把一个人参卖出去,一个喂给了他母亲,没过几天,他母亲便生龙活虎,村中的人大为惊讶,母子俩便趁势把遇到山君的事情告诉了大家,之后大家又发现丹明山再无毒瘴迷雾,便彻底相信了母子俩说的,随着时间过去,越来越多人听说了这个传闻,开始信奉丹明山山神。
董玉婷听完一笑而过,这种带着奇异色彩的故事多半都是唬人的。她听了老太太说的,去帮赵芙莹的忙,但赵芙莹是什么人,哪里用的着她帮忙,董玉婷在一旁学习才是。
老太太要她帮忙,赵芙莹不要她帮忙,董玉婷便偷了闲,看着赵芙莹定好了祭祀用的三牲,府中养了鸡鸭,祭祀用的三牲却要更隆重一些,要整鹿、整羊、整牛,就指了管事去外面定,要仔细瞧过了,捡膘肥体壮的定。以李家在丹州的威望,卖家也不敢拿瘦弱的来糊弄,只是拜山神是项大事,容不得赵芙莹不仔细,必须让管事去瞧了才行。
除了三牲,还准备了五谷,和时令鲜果,外加丹州本地的名酒,一应都备好了,就等拜山神那天拉到山上去。礼器都在库房存放着,也早早命人擦拭过了,还拿艾草熏烤了一遍,到时参加的人多,可不能让人看见灰蒙蒙的礼器。
赵芙莹办事条理清晰,把下人细细拆分开来,各做各的事,彼此都不耽误。董玉婷在一旁看着,忙没帮上,倒是受益匪浅。
-
董玉婷对着铜镜,冬枝早已从老太太那儿回来了,专心伺候董玉婷一个,她和春月一左一右,帮董玉婷挽头发,戴耳坠。
“夫人,今天戴这个南珠吧,和夫人穿的这身相配。”
董玉婷随意点了点头,她觉得她有的这些首饰样样都好看。既是拜山神,也要穿的隆重一些,不过老祖宗上月离世,也不好穿的过于招摇,便穿了件月白色的襦裙,外头罩一件杏黄色深衣,裙上坠了细小的珠子,都是南珠,颗颗圆润,不过因为太小,便只能到边上作点缀去。
董玉婷打扮完出了梢间,几个孩子便已过来给她请安,因着前几天跟着赵芙莹的关系,被她提点了几句,董玉婷就往她们身上看,此行来的匆忙,她们就没带多少首饰和衣服,董玉婷一一看过去,对冬枝道:“我记得有几件镯子一直放着,没戴过,你拿给小姐们吧。”
镯子是银胎掐丝珐琅彩的,纹了花鸟纹,虽说上月老祖宗过世,但这样的节庆日子也不能打扮的太素,戴上这件珐琅彩镯刚刚好,一人一件,不算贵重,但也是好东西了。
董玉婷领着她们去见老太太,刚一进屋,便看到老太太放下瓷碗,接过手帕擦嘴。
“母亲还在喝药?”
老太太笑道:“大夫开的安神汤药,不碍事的。”她扯了李博睿到跟前,拍了拍他红扑扑的脸蛋,笑问:“大早上的,又去哪里跑了?”
李博睿嘿嘿笑,老宅有两个武师傅看家,不知怎的,被李博睿瞧见了,便缠上了他们,不过这次再不敢提习武的事,上次他半途而废被母亲祖母念叨了几天。这次便偷偷看在眼里,回了院子比划了几下,今天起来的早,他就在院子里跟着李博铭假装是两个武人打架,秋荣及时阻住了他们,怕他们玩出一身汗,求着哄着两个人过来。
秋荣神色一紧,听到老太太转移了话题又松了口气。
以前老太太也参加过丹州的拜山神,和逛庙会似的,热闹的很,一连三天,街上全都是人,老太太心里高兴,就没计较李博睿做了什么,要是什么大错特错的事,不用瞒着,便有人来告诉她。所以她不担心。
内外宅各有各的事,二老爷去外头帮忙,也是老太太的吩咐,她有心让二儿子学点东西,临近拜山神的这一天就嘱咐他去帮李修鸿的忙。
老太太领了众人过去,见到了丹州的几个名门望族,除了蔺家,还有刘家、王家、张家等......不过这当中地位最的,还是非李家和蔺家莫属,再细分下去,蔺家又落一层。尤其是蔺家这一辈子嗣不兴,已露出颓势的意思,蔺逸轩大哥早早病死,没有留下一个子嗣。蔺逸轩便只能独挑大梁。
这次拜山神,蔺逸轩的妻子王夫人也来了,她怀着身孕,自然被赵芙莹多加关照。
王夫人领了蔺晴萱,看她样子,倒不像是什么恶毒后母,大概就是不怎么去管蔺晴萱,两个人相安无事,关系冷淡。其他夫人来了这里,说会儿话,就会看自家孩儿一眼,王夫人倒好,只摸着肚子,不住的低头看。毕竟不是亲生的,照顾好吃穿便行了,其他的一概不管。
换做其他夫人,定会为了面子,去照顾好蔺晴萱,在外人面前表现的亲密无间,不过这位王夫人是小门小户出身,心肠小,容不下别人。赵芙莹忙着的时候,就把这些事挑挑拣拣告诉了董玉婷,她还说,这位王夫人是在蔺逸轩喝醉了......总之不是件太光彩的事情,董玉婷听了只当个故事。
李青黛和老太太是在场辈分最高的两个人,众人便以她们俩为中心,簇拥着她们出府。外头停着几辆马车,拜山神说白了就是逛庙会,拜的神不一样罢了,热闹便可,没那么多规矩,是走过去,还是坐马车过去都行。
小厮从库房搬了礼器先行一步,时辰还早,老太太等人不慌不忙,在门口说了会儿闲话,才各坐各车前去。街上热闹非凡,李博睿扒着脑袋往外看,李博翰坐在他身边,紧盯着他,怕他一不留神给翻出去。
董玉婷掀了帘子的一角往外看,街上卖什么的都有,烧鸡、包子、团子......看的人眼花缭乱,没走几步,便能看见出炉的包子散发出一片白气,诱人的香味迅速飘了过来。街上人挤人,但都朝一个方向走,便是丹明山,马车走的不快,百姓听到马蹄声纷纷避让,几个胆子大的孩童看见马车,还跟着跑了几步,不过马上就被他们的爹娘给逮住教训了一顿。
小摊沿着丹明山脚摆了一路,董玉婷便也看了一路,卖的最好,最多的,当属虎头鞋、虎头帽、做的老虎娃娃,毕竟传闻中的山君,就是老虎形状。大概是不敢真的做出山君,就做出差别,这些老虎的皮毛还是黄黑色的,而不是传闻中的白色。
到了山脚,马车便不能再往上走了。老太太扶着元香的手下了马车,抬头看了眼山上并不陡峭的阶梯,由丹州几个世家出钱建的路,令百姓上山更容易。以前都是人走出来的土路,到底不如建了石梯显得庄重。
第105章 下毒 有两位老人在,众人走的……
有两位老人在, 众人走的缓慢,说说笑笑的往山上走。丹州各个世家皆出钱出力,修建的石梯平平稳稳, 一点都都不陡峭, 每块石梯又长又宽,正方便上了年纪的人上山拜神。彼时也有不少百姓往山上去,却不约而同的离她们远些,生怕冲撞了她们。山林里树木成荫, 头顶的阳光被遮挡的七七八八, 一点都不炎热。
过了会儿, 便走到一处青石板砖铺就的平地, 抬起头,一座巍峨的庙宇矗立在眼前, 它是个小二进院,三面围墙, 得走过两个拱门才能进入正殿。庙宇坐落的位置刚刚好, 在山下时瞧不见,得爬到高处,才能看见这座被树林掩映的庄严庙宇。这处人便更多了, 董玉婷吩咐下人照顾好公子小姐,别让他们走丢了,虽然李家在丹州是地头蛇,但不怕一万, 就怕万一。
几个世家的小厮在庙宇里忙前忙后,礼器、三牲搬进正殿,整整齐齐的摆在山神像面前。董玉婷还未进去,看的不大真切, 依稀可见一座高大的人面虎身的山神像摆在正中央,外头镀了金,金光闪闪的,预备着今天拜山神,看守庙宇的人把山神像擦得发亮。
以前没有庙宇,更没有山神像,便是在露天搭祭坛来拜,后来丹州逐渐富饶起来,才使了钱财修建了庙宇,造了金神像。在他们的认知中,山君努力修行便是要修成人身成仙,就打造了人脸虎身的神像,百姓不觉得奇怪可笑,只觉得威严可怖,就是他们想象中山神的样子,就该与常人不同。
李家打头,蔺家其次,乌泱泱的人群往庙宇中走去,自是容不下那么多人,下人便落在庙宇外跪拜。院里有人看守,据说便是传说中那对母子的后人,建了山神庙以后,这家人便索性搬了过来,以看守庙宇为己任。李家每月给他们钱财,明面上是供奉山神的钱,但实际上是他们看守庙宇的钱。
李修鸿站在最前面,手中持着香,鼓声、钟声同时响起,逐渐扩散去远方,激荡起山林间的大片鸟儿。李修鸿将香插入香炉,跪在垫子上磕了头,一旁上去几个人摆上美酒、五谷、时令鲜果、和华服。
刘家站出一位颤颤巍巍的老者,说来刘家原是丹州的大族,那时李家和蔺家并不有名,是后来居上,逐渐才成了丹州有名的世家。老者扶着儿子的手上前,接过祭文开始念,他的声音平缓、娓娓道来,让人不自觉静下心去倾听。
祭文上祈祷山神保佑丹州风调雨顺,无害无灾。众人垂手倾听,一点声音也无,庙宇好似把外界的声音隔绝,只能听见老者念诵祭文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