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_分节阅读_第1346节
小说作者:十月廿二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4.08 MB   上传时间:2025-10-19 21:14:56

  时至今日,它们仍然是北海舰队麾下排水量最大的主战舰艇。

  当然,时至今日,几乎所有人都已经知道——

  很快就不是了。

  常浩南紧了紧安全带,感觉到直升机开始减速下降。

  连海的海军基地里面没有可供固定翼飞机直接起降的跑道,因此他只好从西郊机场乘坐一架同样隶属于空34师的AC139直升机前往目的地。

  纵然在乘坐体验方面已经是意大利严选,比直9和米17好了不知道多少个级别,但终究不可能和他坐惯了的固定翼飞机媲美。

  不到俩小时的行程,已经让常浩南的耳膜感到了几分不适。

  “常院士,我们五分钟后降落。”

  飞行员的声音从耳机中传来。

  常浩南点点头,整理了一下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包。

  他过去没少跟海军打交道,但基本都航空兵部队,这还是第一次来到正儿八经的海军港口。

  直升机稳稳地降落在停机坪上,螺旋桨卷起的风搅动着周围的雾气。

  舱门打开,常浩南摘掉耳机和护目镜,弯腰走出机舱,目光很快锁定在停机坪边缘等候的一行人身上。

  “常院士!”一个熟悉的声音穿透发动机的轰鸣传来。

  海军装备部主任杜霖快步上前,军装笔挺,肩章上的将星在晨光中闪烁:“一路辛苦了,欢迎您。”

  常浩南握住杜霖的手,半开玩笑地回应道:“杜部长亲自来接,可不敢说辛苦。”

  二人之前就有过两面之缘,工作过程中的交流次数更多,算得上是熟人。

  “哪里的话。”杜霖笑着朝身后不远处的军车示意道,“走吧,会议室已经准备好了。”

  一名副官小跑着上前,为两人打开车门,车内空间宽敞,空调已经调到了舒适的温度。

  杜霖示意身后的参谋们分别登上其它车辆,只留下连海造船厂的副总经理张涛坐到副驾。

  “辽省号今天早上刚刚结束第十次海试,正在返回连海港。”杜霖一边系安全带一边说,“这次海试很成功,舰艇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预期。”

  常浩南点点头:“我在路上看了简报,动力和船电系统的表现都很稳定。”

  “我记着99年冬天,也是个这样的早晨。”杜霖的目光突然变得深邃,开始回忆起早年的往事,“我当年还是项目管理中心下面的一个处长,突然接到消息,说是黑海造船厂那帮人突然松口,同意把图纸和技术人员一起打包。”

  常浩南微微一笑:“当时他们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对于习惯了老国企风格的那批人来说,我们给的全方位保障可比美国人开的空头支票实在多了。”

  这个时候,副驾驶上的张涛回过头来,插话道:“常院士您可能不知道,那些专家后来有差不多一半都成了我们的技术骨干……我们还专门设置了每年一评的‘友谊奖’专门面向这些来华工作的国外专家,效果非常好。”

  杜霖接着开口道:“我也是后来才听说,常院士您当年在这里面也起到过不少作用。”

  这俩人跟商量好了一样的连珠炮让常浩南有点招架不住,连连摆手:

  “举手之劳,举手之劳……辽省号能赶在2010年结束之前正式入列服役,关键还是靠你们海军装备口和船舶工业口的努力。”

  听到这句话,张涛却突然正色起来:

  “不瞒您说常院士,在瓦良格号既有船体基础上改建新船的工作量其实比我们预想中要多得多,也幸亏是有全套的设计图纸和那些参加过1143项目的技术人员,省去了很多熟悉原始设计的时间,否则工期进度恐怕还要再往后延上个一年左右……”

  “……”

  当年经手此事的吴懿范如今早已经不在敏感地区一线拼死拼活,但他的公司毕竟涉及到99年那次惊天动地的“误炸”,很多涉事细节都仍然是秘密,因此常浩南也不太愿意过多提及相关的事情。

  军车驶过几道哨卡,进入基地内部。常浩南望向窗外,看到远处码头上停靠的几艘驱逐舰正在补给作业。

  “对了杜主任。”他找了个机会转移话题,“辽省号入列之后,关于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国产航母,现在有没有什么更具体的计划?”

  一年多以前,杜霖就说过关于下一艘航空母舰的事情,总体思路会是一个采用全平甲板和电磁弹射器的放大版1143.6,但仍然有很多细节尚未得到确定。

  常浩南比较关心的,自然是跟动力有关的部分。

  不过,杜霖似乎并没有领会他的意思,只是回答道:“具体设计方案仍然在讨论当中,具体情况……”

  张涛见状马上接过话茬:“在辽宁号进行改造,包括坞内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发现了1143型航母在基础设计上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机库布局、升降机布置、甲板区域划分、消防安全系统……”

  他的语气中隐含着些许苦恼:

  “黑海造船厂的技术人员也在这个过程中告知了很多原计划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面完成的改进,还有就是,得等到舰载机起降测试开始之后,再观察一下航空系统还有没有其它需要改进的细节,总之很多工作目前都处在等待的状态……”

  常浩南本想再聊一些细节,但随着刹车发出的一阵尖锐响声,车队已经停在了基地机关楼的门口。

  “常院士,早餐时间还没过,咱们这的伙食虽然赶不上空勤灶,但也绝对过关,您看……”

  杜霖一边打开车门一边问道。

  常浩南摇头,把皮帽子扣在头上:

  “飞机上垫了一口,还是先看看正事吧,吃太饱了容易犯困……”

  ……

  几分钟后,一行人走进了位于顶楼的会议室。

  里面已经坐着十几个人,见到大门被打开之后,几乎同时站起身。

  一名穿着深蓝色棉服的男人主动迎上前来。

  “常院士,这位是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郭春雨主任,负责这次舰面气流测量项目。”杜霖介绍道。

  郭春雨眼前一亮:“常院士,久仰大名!”说着主动跟常浩南握了握手:“您那篇《大尺度分离流场的非线性控制》我读了不下十遍。”

  “过奖了,过奖了……”常浩南一边跟对方客套一边找到自己的名牌落座,“那本书是大概六年前编写的,其中很多细节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已经有些过时了,只是后来一直没机会重新修订。”

  郭春雨提到一本书也只是做个暖场,并不是真靠着这东西当指导手册,因此圆滑地切入正题:

  “本来,这个项目其实没必要弄出太大动静,但测试计划突然调整,大家又都希望能够超标准完成舰载机起降准备工作,不得已才只好请您出马。”

  坐在常浩南旁边的杜霖则补充了背景情况:

  “五天前,乔治·华盛顿号航母战斗群离开横须贺向南航行,准备访问马尼拉港,明显是为了给周边某些国家撑腰,但对方的航线远离敏感区域,我们也不好直接派军舰去拦截,所以上头才决定,提前进行舰载机起降测试作为回应。”

  “情况我大概都清楚。”常浩南微微点头,然后转向对面的郭春雨,“既然现在情况紧急,那我们直接开始处理数据吧。”

  后者转头看向坐在自己旁边的史文强:“全部测试结果都在小史同志那里,随时可以进行分析!”

第1509章 国产航母的动力

  五小时后,旅顺基地,数据计算中心。

  当第一组气流场可视化图像出现在屏幕上时,常浩南立即站起身,大步来到幕布前,时而目光在彩色流线图上快速移动,时而用手指在特定区域画圈。

  其余众人不敢打扰,直到常浩南重新回到座位上,史文强才战战兢兢地走到讲台后面。

  他在火炬实验室的时候也参加过有常浩南出席的组会,但那时候毕竟只是单纯的师生关系,哪怕出了错也无非是一两句批评就过去了。

  然而眼前这个场合……

  史文强当然知道,这是郭春雨专门给他表现的环节。

  可是……

  天地良心,他只是个刚入职两年不到的萌新而已,仅仅三天之前,他都很少见到自己的直属上级郭春雨主任。

  而现在,却要面对常浩南做报告了。

  弱小,可怜,又无助.jpg

  终于,在做足了一番心理建设之后,小史同志用尽勇气开口道:

  “大型船舶实际航行时气流场情况较为复杂,因此我们选择了几种典型工况进行测量,并准备将测量结果与CFD计算和风洞模拟得到的‘雄鸡尾流’流场模型进行对比……”

  “……”

  显然,小伙子的准备相当充分。

  只不过,有些过于充分了。

  眼下这个争分夺秒的情况,只能关注重点。

  因此,在听过第一段介绍之后,常浩南直接用激光笔在幕布上圈出了两组数据:

  “这里,还有这里,涡量分布不对称。”

  空气瞬间安静下来。

  “注意你们的工况1、工况3和工况4。”常浩南干脆对着面前的笔记本继续说了下去,“当舰艇以32节航速直航且无横摇时,曲线变化较为圆滑,从船艏甲板前端开始涡量迅速上升,至船舯部略偏后处气流场涡量值达到顶峰,而后迅速回落。”

  直到此时,史文强终于反应过来,赶紧把幕布上对应的结果调整到了对应的工况1。

  但常浩南却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部分:

  “当舰艇以32节航速直航,但出现3°左倾角时,气流场涡量从甲板前端开始迅速上升,约100 m后达到极值,然后回落,在后1/3甲板段气流场涡量迅速上升,在靠近船艉处达到最大值,然后迅速回落,尾流涡量变化较平缓;当出现3°右倾角时,涡量变化趋势与左倾类似,但涡量值却远远小于左倾情况……”

  史文强努力跟上对方的节奏,然后发现果然如此。

  而这些,甚至都是他尚未汇报到的部分——

  实际上,不仅是尚未汇报。

  这些结果都是在过去这五个小时里面刚刚计算出来的,甚至连郭春雨都未必能了解到如此细节。

  “跟计算模型的对比结果呢?”

  常浩南的问题简短而有力。

  “在舰艇直航无横摇,以及左倾3°的情况下,模拟与实测都基本吻合,误差在4%以内,但右倾3°时……”面对这种场面,史文强反而变得冷静下来,操作电脑调出另一组图像,“实测涡量值比模型预测低了17%。我们反复检查了测量设备和方法,排除了技术误差的可能。”

  面对这个结果,一众人面面相觑。

  几分钟后,之前始终没出过声的舰载机训练基地作战中心的毕奉春才开口表态:“对于有经验的飞行员来说,17%的流场偏差还不至于引起降落失败,不过无疑会增加降落时的操作压力。”

  这个结果,大家其实都不意外。

  不然的话,之前那么多没做过舰面流场测量的航母就全都别用了。

  当然,偏差这东西,肯定还是越少越好。

  为了适应喷气式飞机在航母上的起降,美国人摔了有几百上千架舰载机。

  但并不意味着华夏也要完全重复这个过程。

  稍作停顿之后,毕奉春又继续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19页  当前第134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46/151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