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后退几步,又比划了两下。
还是得到了一样的结果:
“无论假设光源从1号镜(最上方的凸透镜)还是2号镜的位置入射,按照这些镜片的曲率和棱镜角度,光线似乎都无法有效汇聚到底镜上……反而感觉会从侧面,比如5号或者7号棱镜的位置,直接折射或者反射出去?”
他看向张汝宁和栗亚波,试图寻求答案。
但并没有马上得到回应。
就在众人被这奇特结构吸引,低声讨论,充满疑惑之际,张汝宁移步到装配平台旁边一台悬挂的大尺寸触控显示屏前。
他伸出戴着无尘手套的手指,轻点两下唤醒屏幕然后迅速输入了一长串复杂的动态密钥。
屏幕亮起,瞬间切换到一个高度复杂、标注详尽的三维光路设计图界面。
张汝宁转过身,面向众人。
刚刚还在低声讨论的寿荣昌、范洪杰、孔学武等人瞬间噤声。
整个超净车间里,只剩下空气循环系统的低鸣,以及二十几道凝聚着震惊、好奇与求知欲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那块大屏幕上。
只有少数几名跟随张汝宁全程参与研发和测试的长光及火炬核心成员除外,
他们脸上露出了然于胸的会心笑容,饶有兴致地等待着同事们接下来的精彩反应。
“各位,”张汝宁的声音透过口罩,清晰而沉稳,“这就是我们‘全新arf-1800物镜系统’的核心设计。”
他指向屏幕中央复杂的光路图:“首先,大家最关心的光路问题。”
光路图被高亮,一条虚拟的、代表193nm duv激光束的紫色线条开始沿着预设路径动态延伸。
“光源,从这里,1号凸透镜上方特定角度入射。”光点精确地落在1号镜上。
“然后,光线会依次经过这里、这里……”代表光路的紫色辅助线快速在几个镜片间跳跃,“注意看这里,5号棱镜!还有这里,7号棱镜!光线在它们表面,并非单一地折射或反射……”
随着他的讲解屏幕上5号和7号棱镜的位置被放大、高亮。
然而,两股光束在接触到棱镜表面时,竟然诡异地走向了两个方向!
一股清晰地沿着折射路径穿透棱镜继续前进,而另一股则沿着反射路径改变了90度方向!
“这……这怎么可能?!”范洪杰心中狂震,差点喊出声。
他死死盯着屏幕,感觉脑子有点发钝:
一个光学元件,怎么可能同时承载折射和反射功能?
在物镜系统内,折射元件表面的反射效应是主要干扰之一,要尽可能消除的。
但张汝宁却没有停顿,继续引导光路前进:“……经过16次折射和4次关键反射后,最终,光线会在这里——底镜,被完美汇聚!”
光点最终精准地聚焦在代表硅片平面的目标点上。
很快,范洪杰就意识到,问题不只出在那两处。
通过3号和12号镜片的折射光路走向也非常奇怪,看上去就好像把把镜面轮廓给画错了一样……
他强压下立刻提问的冲动,只是把关键疑点记在脑子里,准备事后细问。
然而,张汝宁的解释反而更快一步。
“好,光路清楚了。”他的语气变得无比严肃,“现在强调安装和调试的核心关键点!”
“整个物镜组的核心,是这四块镜片!”指尖依次点中3号透镜、5号棱镜、7号棱镜、12号透镜,它们在屏幕上闪烁着醒目的高亮轮廓线。
“它们由一种革命性负折射材料制成。”张汝宁语气平淡地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名词,“其中3号和12号透镜的主要功能是消除系统色差,确保成像清晰度。”
“而5号和7号棱镜,”张汝宁继续介绍,“利用负折射材料的特殊光学性质,同时发挥折射和反射功能,避免垂直入射的光线被其它元件遮挡……”
“……”
他环视全场:
“正因如此,这套物镜组在安装、定位和校准过程中,其基准点设置,与我们之前的arf-1500系统完全不同,不再是传统的1号镜、中间镜、底镜三点校准!”
屏幕上,四个红色三角精确地标定在3号透镜、7号棱镜、12号透镜以及底镜的位置上。
“而是3号、7号、12号、底镜,四基准点校准!其定位精度要求和相互关联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任何型号,这也是为什么必须由我们最精锐的原班人马亲自操刀,smee和华芯的同志密切配合……”
“……”
实际上,后面这部分内容,张汝宁大概率要再说一遍了。
因为当“负折射材料”五个字从他口中吐出的瞬间,大部分人就已经进入了呆若木鸡的状态。
尤其范洪杰,更是瞬间明白了什么叫“更让你震惊的在后面”。
好嘛!
这技术,我是真没见过……
第1633章 骑脸输出
几天后,就在外界普遍认为在美国设定的12月31日大限之前,不会再有什么重大动静时,财经频道却出人意料地在产经新闻过程中插入了一档名为《5G,未来已来》的专题栏目。
在预告中,这个部分会持续16分30秒。
如果是一个单独的节目,那甚至还有点短。
但作为新闻的一部分,已经是难以想象的篇幅。
至少在财经频道的历史上很少出现。
但即便如此,一开始仍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毕竟5G作为国家战略,宣传片早已拍过不少。
预告也显得平平无奇,似乎又是一次常规的技术或者商业推广。
尤其还设定在了产业经济新闻的过程中,似乎更加印证了这种猜想。
只有部分高校和机关单位下达了“收看并写观后感”的要求。
然而节目开播后,敏锐的观察者立刻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节目并未采用惯常的专题片模式,而是一次有主持人、有嘉宾、有现场导演的……
外场转播。
最初的镜头聚焦在京城某核心商圈,主持人以现场体验的方式,直观展示了5G网络与4G网络在下载速度、高清视频播放流畅度上的巨大差异。
下载一部高清电影的时间差,直观得令人咋舌。
随后画面转回室内,由工建委主任栾文杰宣布,全国第一个5G试点区域在京城正式向公众开放。
内容完全呼应栏目标题中的“未来已来”。
但这只是铺垫。真正的重头戏在后半段。
也就是栾文杰的发言结束之后。
京城三家移动运营商,以及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华夏铁塔集团代表齐聚一堂。
四方在镜头前郑重签署了一份协议。
协议的核心承诺令人侧目:
所有第一批部署在京城5G试点区域的基站设备已全部就位,铁塔集团保证将在2015年1月1日前启动施工,于2015年4月30日前完成所有试点区域的5G信号开放。
整个节目,从主持人到签约方,没有一家企业被点名,没有一处出现“菊厂”或“华兴科技”的字样或LOGO。
甚至包括记者测试用的那部手机。
哪怕全世界人都知道它是什么型号,但为免“商业宣传”之嫌,还是通过后期技术手段抹去了标识。
然而,“全部基站设备已经到位”这几个字,在当下的时间节点,无异于平地惊雷。
业内无人不知目前供应5G基站的主力就是菊厂和华兴科技。
尤其前者,更是唯一能提供端到端5G解决方案、支撑如此大规模快速部署的核心供应商。
节目全程“处处不提”,却偏偏“处处都是”。
这种情况下,并不难解读出这档节目背后的深意——
用最最实际的动作,呼应之前工建委和两家企业掷地有声的表态。
财经频道的受众面相对有限,播出时间又是别扭的黄金档之后,因此节目的影响力直到第二天才逐渐扩散开来。
但却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
不,应该是炸弹。
直接激起层层迭迭的水浪,让原本就做足了准备的舆论再次爆发。
跟往常类似,主流媒体大多持谨慎态度。
但仍然有评论文章给出了颇为明确的指向。
【尽管12月31日的禁令尚未落地,节目内容本身无法证明两家目标企业真正具备长期的抗压能力,但既然选择在此时播出,并由官方媒体背书,那么就是在释放明确且积极的信号,也是向全球5G潜在客户和资本市场注入的一剂强心针。】
一些半官方背景的媒体则更加直接。
【节目传递的核心信息是:华夏的5G建设步伐不会因外部干扰而停滞,基础硬件保障已然就绪,这是对市场疑虑最有力的回应。】
相比之下,互联网平台和自媒体的反应则要激烈得多。
在夹总的大手操纵之下话题#5G未来已来#迅速冲上热搜榜首。
“我算看出来了,央妈这哪是宣传5G?这分明是骑脸输出!”一位科技博主激动地写道,配图是签约仪式上“设备已到位”的特写镜头。
“漂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美想掀桌子?看看谁手里的牌更硬!”另一条高赞评论充满了扬眉吐气的快意。
“在禁令前夕搞这么一出太解气了!就是要让全世界看看谁在真正推动技术进步!”类似的情绪在评论区汹涌澎湃。
当然,也不乏冷静甚至担忧的声音。
“现在是不是太高调了?万一31号老美真下狠手,后续压力会更大。感觉应该等对方先出牌。”这条相对理性的评论也获得不少支持。
“低调?人家刀都架脖子上了还低调?展现实力才能让对方忌惮!我支持亮剑!”反驳者立刻针锋相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