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交付的事情可以慢慢说,但前段时间我去701所考察的时候,可是听他们那边的总师说,把海军新一代护卫舰的动力系统寄托在航空工业集团的同志们身上了。”
听到这里,常浩南终于了然。
之前在香洲航展的时候,他曾经偶然间遇到了船舶重工701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林青,二人当时就交流过在新型护卫舰上选择燃气轮机动力方案的可行性,只不过因为后来他被紧急叫去南郑解决运8的机翼结冰问题,所以就没有再跟进这件事。
现在看来,那位林总师回去之后肯定已经和盛京的606所以及410厂方面进行了沟通。
毕竟这种事情关乎海军未来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主战装备的根本设计路线,人家也不可能光凭着跟常浩南在晚宴上的一番交谈就直接做决定。
“还有这种事?”
王老显然对这件事情很有兴趣。
作为负责涡喷14抓总设计的阎忠诚自然也是后续航改燃型号的总设计师,点了点头回答道:
“没错,年前的时候,701所的林副总师为这件事专门出差来了一趟盛京,看了我们用涡喷14核心机进行航改燃的方案设计,最终决定新护使用全燃气轮机的动力方案,现在应该已经完成方案选择,进入总体设计阶段了。”
“燃气轮机是好东西啊,动力强、体积小、噪音低、反应还快,我年轻的时候,那些用蒸汽轮机的驱逐舰从冷车到启动需要好几个小时,而新的052型驱逐舰,燃气轮机只要10分钟左右就能开动了,维护起来也方便不少。”
海军出身的刘老对此自然是懂行的,他曾经访问参观过不少西方国家的海军舰艇,对这方面国内外之间的差距非常清楚。
那张刘老站在突击者号(福莱斯特级的CV61,不是二战那个CV4)航母上看着SH3海王反潜直升机的照片在前世几乎传遍了整个互联网,也成为华夏一定要发展航母的最初源动力之一。
随后他又给航空工业系统的同志喂了一颗定心丸:
“现在老美对我们禁售了LM2500,但燃气轮机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咱们还是得搞下去,你们这个涡喷14的航改燃有前景,海军方面肯定要大力支持下去,绝对不会再重蹈以前涡喷8航改燃时候的覆辙!”
“唔……这是好事嘛。”
听到阎忠诚回答的王老也是心情大好:
“过去咱们本来家底就不厚,各个科研系统还总是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相互之间条框分隔太严重,又平白浪费了很多力量,要是都能像现在这样互通有无,效率肯定还能提上去不少。”
显然,他老人家也是对这种情况深有体会了。
“说起这个事情,就又跟咱们的常浩南同志有关系咯。”
阎忠诚也非常恰到好处地在两位领导面前提起了常浩南的名字。
毕竟后者相当于在整个昆仑项目最危难的时候抬了一手,况且又跟丁高恒那边走的很近,现在有了机会他自然也要还一个人情:
“林青同志跟我说,他之所以会这么快就想到我们606所,还是因为在香洲航展上面看到了参展的歼8C和涡喷14,又在开幕当天的晚宴上去找了小常同志,这才确定了涡喷14航改燃方案的存在和可行性。”
“哦?”
刘老和王老的目光同时聚焦在了常浩南的身上。
尤其是刘老,上下打量一番之后,直接开口称赞道:
“小同志蛮有大局观的嘛,目光放的很长远,没有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这可是不少枪林弹雨里走出来的老同志都做不到的呦。”
虽然刘老和丁高恒的军衔相同,但位置却高了一整个级别,这样的评价自然不算寻常。
“都是为国家做贡献,我也是正好在航展上遇到了林青同志,咱们华夏的面积太大,各研究所之间的距离比较远,目前的信息传递效率又不够高,所以难免会出现沟通不畅甚至闭门造车的情况,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的。”
以常浩南重生前的见识而言,对于刘老这个级别的人物已经了解不多,重生之后又是第一次见面,几乎没办法摸准对方的脉,所以他并没有像前些天在丁高恒和宋建面前表现的那样立场分明,而是用了个相对委婉的说法,把主要问题归结在了技术层面上。
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事实,在真正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前,除非真有体制化系统化的信息分享平台,否则光靠电话电报还有口口相传这种办法,就算想要搞跨系统合作也往往是有心无力。
以二位老前辈的地位而言,哪怕再怎么欣赏常浩南,也只能言尽于此了,从他们口中对一个年轻人说出太多的夸奖,有时候反而会成为桎梏。
因此话题很快就转移到了其他方向上。
又聊了几分钟之后,刘老和王老便暂时离开了三座门,并没有继续前往宴会场地。
众人之间的气氛也顿时轻松了不少。
第239章 航改燃也是有难度的(上)
并不是所有的与会人员都有资格跟着两位大领导一路走过来,所以当常浩南他们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宴会厅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在这里等待有一段时间了。
属于海空军的几名同志很快分别找到了自己的战友,只剩下常浩南这边搞科研的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
此时距离宴会正式开始还有些时间,所以大家倒也不急着落座。
“说起来,阎总,701那边有提过那个新型号护卫舰的其它设计要素么?”
常浩南对于这种他已经知道会被定型为054、并且成为人民海军新一代主战舰艇的型号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主要是它跟前世的054以及054A必定会大不一样。
“这个么,林副总师确实说了,但我不是很懂舰艇设计,所以除了跟动力系统有关的部分之外都只是听了个大概。”
阎忠诚伸出手理了一下自己的头发,并露出了一个略显僵硬的笑容:
“701所的计划是排水量4500吨级,长艏楼甲板,前面三艘舰先直接使用从安泰科研生产联合体进口的每艘6座8单元3K95近程防空系统,说是跟陆军那边正在采购的9K331野战防空系统同源,这样在未来引进生产线或者仿制之后也能减少弹药生产单位的压力。”
显然,在见识过道尔M1这种近程防空系统的真正豪杰之后,无论陆军还是海军,都已经看不上仿制自海响尾蛇的红旗7了。
而相应的国产化进程,显然也要比前世更早开始。
这当然是好事。
至少防空压力很大的陆军老大哥不需要等到2013年才终于开始装备红旗17。
当然,老大哥有没有足够的经费去买那是另一回事。
而海军也能获得衍生而来的海红旗17,为各种舰艇提供一面坚实的最终屏障,提前构建一个类似垂发ESSM的生态位。
只是3K95上面那个思路清奇的左轮枪垂发还是要去掉,换成陆基道尔同款的8联发射箱。
不过常浩南还是有些惊讶于这个不太协调的配置:
“带48发弹,这么多?”
虽然3K95系统的性能比052驱逐舰上面安装的海响尾蛇/海红旗7强出不少,但其适配的9M331导弹终究是一种射程和射高分别只有12km和6km的近程点防空系统。
跟多多益善的区域防空导弹不同,这种属于只能自保但无法打伞的最后盾牌,似乎实在没必要塞进去48发那么多的数量。
啥场面啊,末端拦截能打完这么多弹?
真有这么大场面也不可能只派区区一艘护卫舰过去。
当然,这种配置要是让英国人看见肯定是羡慕哭了。
但凡有几套类似的东西,也不至于在马岛让人击沉击伤那么多艘舰艇。
“根据林副总师的意思,这个新型号舰艇预留了未来进行升级的改装余量,比如前甲板的舰面和舰体内部都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深度不超过5800毫米的3S90M或者类似性能的垂直发射系统,舰上也设置了总共6个通道的防空导弹照射器,所以才多设计了几套发射装置。”
说到这里,阎忠诚停顿了一下,轻轻抚摸了着自己的鬓角,思索片刻之后又继续道:
“虽然他公开给出的说法是这样,但我个人觉得这些解释都比较牵强,留空间余量的事情我们航空系统有时候也会做,但光是如此的话没必要把这些地方全都塞满。”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他们搞出来的这种护卫舰确实有点大,满载排水量和舰体尺寸都跟刚服役不久的052驱逐舰差不多,如果不想办法把舰体利用率弄高一点,证明有必要设计这么大的舰体空间,恐怕会受到一些阻力。”
听到这个推测之后,常浩南马上想起来了前世在电视上看到过的一个节目。
一位著名的军事评论员嘉宾表示,在80-90年代的时候,确实有那么一股势力以投入过高影响经济为名义,有目的地对海军装备发展进行阻挠,现在看来恐怕并非是捕风捉影。
而在如今这个时间线上,由于涡喷14的顺利定型,对于船用动力更有信心的船舶重工集团,在新型护卫舰的方案设计上也更加激进,听阎忠诚的描述,应该是一种相较于前世054/054A底子更好、潜力更大的型号。
当然受到的阻力也就会更大。
毕竟在眼下的某些人看来,你华夏海军竟然准备一步到位地装备一种性能和尺寸全方位强于美军同类舰艇的型号,哪怕只是一种不太起眼的护卫舰,也是“大逆不道”的僭越行为。
“唔……您这么一说,确实有可能,好在动力和船电这两个大头应该能用上全国产的子系统,这样实际成本就能压下来不少,反对的声音也会弱一些。”
阎忠诚有些惊讶地看了一眼常浩南:
“林副总师跟我聊起这个事情的时候,说法跟你几乎一模一样。不过他的意思是把原本预计进口柴油机关键零部件的外汇配额划一部分增强反潜系统,否则浪费了全燃动力带来的高航速和高安静性。”
得,看来确实是要全方面对标并超越佩里了。
简单获知了一些新护卫舰相关的信息之后,常浩南便把话题拉回了阎忠诚的老本行:
“701所这么大胆的想法,什么功能都想要一点,对咱们的动力要求可不低啊。”
“确实不低,不过按照小常你之前和船舶重工那边沟通的办法,我们已经出了一个减掉排气喷管,把双转子结构当作燃机的燃气发生器,然后再配一个动力涡轮的简化版设计方案去给他们做技术验证,410厂马上就要开始生产样机,不出意外的话年中六月份就能交付,先让那边把地面试验搞起来再说,也能对咱们增加点信心。”
阎忠诚点点头,然后抬手看了一下时间:
“走吧,先去找咱们的位置,坐下之后再慢慢聊好了。”
三座门这边的正式宴会,自然不可能像之前常浩南之前参加过的几次一样搞成自助餐的形式,都是分桌按照菜单上菜的那种,高端确实是更高端,但反而不太方便谈事情。
当然了,人家举办庆功宴的初衷也不是让你谈事情就是了……
常浩南和阎忠诚的这一桌仍然都是航空工业的老熟人们。
此外还有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独苗徐洋。
一群人按照桌子上摆好的姓名牌分别落座。
“阎总,现在涡喷14已经定型了,您下一步有没有接手太行项目的想法?”
说话的是目前抓总负责十一号工程项目整体的罗扬。
这一位的名字对于重生过的常浩南来说自然是如雷贯耳的。
上一世,在随舰胜利完成华夏首次航母舰载机着舰任务回港之后,身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的罗扬因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而因公殉职。
当然,目前的1997年,他还正处在最年富力强的状态:
“根据协议,十一号工程里面不包括配套的AL31F发动机,我们寻思着既然以后这个飞机就要变成我们自己的歼11了,那一直从俄国人那边进口航发也不是个事,包我想十号工程那边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最好能像歼8C一样同步换装国产动力,这样我们也好针对飞机做一些针对性的改进。”
对于负责项目总体的罗扬来说,这些事情当然最好是能一步到位地完成,省的以后再费二遍事,所以他对于国产第三代大推涡扇10的进度相当在意。
不过阎忠诚却摆了摆手:
“太行项目我应该不会直接参与,现在岁数大了,加上老伤复发,身体实在有点吃不消了。”
他之前在做发动机测试的时候受过重伤,年轻的时候没感觉,但随着年龄渐长,一些顽疾已经逐渐显现了出来,尤其到了秋冬季节更甚:
“我计划后面继续搞一搞航改燃的项目,发挥一些余热就好了。”
相比于几乎要完全重起炉灶(实际上连炉灶起到哪里,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炉灶都还没确定)的涡扇10,航改燃项目的工作强度要低得多,并且实际上也更加贴近阎忠诚过去更擅长的研究方向。
罗扬和孙琮二人都露出了有些可惜的表情,不过看到坐在旁边的常浩南时,倒也又稍稍松了一口气。
哪怕他们并不负责搞航空动力,但对于这个年轻人在昆仑发动机定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还是有数的。
而且十一号工程有一个不太起眼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