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苏27这个飞机的进气道底子非常好,加上飞机本身的体积又大,所以留出来了相当充足的换发空间。
此外双发飞机本身就有着更高的安全余量。
总之只要最终拿出来的成品不要过于离奇,他们就可以先怼上去试试,实在不行甚至可以考虑同时装一台AL31F和一台涡扇10,这样就算后者真出点小问题也不至于导致太严重的后果……
“说起航改燃机,刚刚刘老正好也提过,不知道涡喷14核心机的改装进度怎么样?”
孙琮也没有继续揪着涡扇10的话题不放,而是顺势问起了燃气轮机的事情。
“我们已经搞出来了一个初始版的原型机给701所做测试……”
阎忠诚只好先把刚刚跟的话再重新说一遍,然后才继续补充道:
“我们最终的计划是去掉原有的低压部件,重新设计一个低压压气机和低压涡轮,再直接带动负载,这样可以减小燃机的体积,并且提高燃油经济性,对于全燃动力的舰艇来说非常有用。不过,要做出这个最终版本的设计,就还需要一些时间,我们已经通过初步的数值计算找到了几个候选方案,后面就是分别优化然后对比性能了。”
坐在常浩南旁边的徐洋从刚刚见到常浩南等人进入宴会厅就没有开过口,只是静静地听着其他人的对话。
搁在往常参与中科院内部类似活动的时候,她倒也习惯于独来独往不怎么主动参与话题。
但是今天,尤其是看着被自己视为有价值合作对象的常浩南也时不时开口参与讨论,徐洋突然觉得自己这样游离于话题之外似乎有些不太好。
正巧,刚刚才说到有关数值计算的内容。
是她所擅长的方向。
第240章 航改燃也是有难度的(下)
“在数值计算这方面,需要我们计算技术研究所协助的话,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些超算资源。”
徐洋的声音对于除了常浩南以外的所有人都很陌生。
因此阎忠诚看向对面愣了一下,然后才回答道:
“有超算资源的话当然好,不过影响我们进度的关键倒不是计算量,而是软件功能和算法方面的限制。”
这下徐洋反倒真的来了兴致:
“怎么说?”
“航改燃机虽说核心部分都是现成的,但船用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在使用环境、性能取舍、成本控制之类的方面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也不是完全照抄就行了。”
因为在座的都是自己人,阎忠诚回答得倒也十分完整:
“比如军舰对于噪音和振动都会有严格的要求,尤其以反潜为主要任务目标的情况下会更加严格,而航发在这方面的限制就要相对小一些。”
“再比如军舰可能长时间在极地高寒水域航行,燃气轮机进气口必须要克服结冰环境,而喷气式飞机由于速度足够快,则几乎不需要考虑这种问题。”
“这部分工作同时涉及到声振、热力、热声等十几种多物理场耦合作用,要想通过目前的仿真建模软件实现精确计算……一方面难度会很大,另一方面考虑到目前我们国家超算的计算速度,耗费的时间恐怕比按照老办法造几个样机出来还要长。”
“而且这还只是设计阶段本身面临的问题,好的设计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后续生产、维护、修理工作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因为燃机对于自重不敏感而对于寿命和成本敏感,所以黎明厂计划用1Cr16Ni2MoN马氏体不锈钢通过热锻方式生产叶片,那么在设计的时候就不能像航发那样只注重性能,还要考虑到叶片尺寸和形状对于工艺的适应能力,否则就是给制造厂方面出难题。”
“热锻过程中,材料的变形、传热和组织演化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有限单元法在需要充分考虑微观组织影响的热锻造工艺中的应用,又是一个复杂的多物理场综合作用过程……”
阎忠诚不愧是国内计算机仿真领域的早期探索者之一,尽管由于之前长时间接触不到国际顶尖的经验而有点被时代甩开了,但真要做起来,也仍然能把工作梳理得条理清晰思路明确。
这一大段话先是把徐洋说得一愣,然后迅速激发了她的斗志。
主动提出帮忙却不被需要,对于徐洋来说绝对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虽然目前的软件和算法都不支持这种复杂多物理场的模拟,但还是有不少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个问题的……”
她本以为自己抛出这个话题之后可以吸引到其它人,尤其是常浩南的好奇心。
但大家似乎都对此反响平平,而正主更是低头无意识地摆弄着筷子在那愣神。
最后还是阎忠诚接过了话题才没有冷场:
“我知道应该怎么把这些问题拆分成普通的单场或者双物理场耦合去解决,但这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来进行建模和写代码,对计算量的硬性要求反而没有那么高。”
“这……”
徐洋有点没想到,面前这个看上去有六十来岁的人竟然还有这种能力。
她实际上是个很纯粹的人,因此顿时对阎忠诚肃然起敬:
“您对多物理场建模这方面也有研究?”
“谈不上什么研究,我在英国访学的年代还没有这些技术,所以也没学到。”
阎忠诚说到这里,把目光投向了徐洋的旁边:
“实际上这还要常浩南同志在之前对涡喷14的设计改进工作中留下的经验,以及完整的笔记,我这段时间也算利用职务之便,经常拿过来看和想,也就逐渐领悟了些更进一步的东西。”
“常博士?”
这倒是有些出乎徐洋的意料之外了。
常浩南的水平她当然是清楚的,但自己有能力是一回事,能教导或者启发别人是另一回事。
实际上,往往越是天才的人,越是不擅长这方面。
类似于让乔丹去当教练——
你只要起跳,然后等对手落下去再投篮就可以了。
本来正在神游的常浩南突然听到有人在叫自己的名字,便下意识地抬起头:
“怎么了?”
“不知道常博士你对这类多物理场的仿真建模计算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虽然现在这个场合有些不够学术,但徐洋还是有些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想听听对方的思路。
一方面是相互交流,另一方面也有点想要看看两个人谁在这方面更擅长的心态在。
然而常浩南直接摇了摇头:
“具体的想法没有,因为目前的工具实际上只支持二维场的模拟,无论用多么精妙的办法拆分具体问题,都会导致很多变量被忽略,结果的精度也就可想而知,后续还要大量靠实验数据和经验进行调整。”
刚听到这个回答的时候,徐洋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有些失望。
但冥冥中的直觉告诉她,常浩南的话应该还没说完。
果然,停顿了一瞬间之后,后者又继续说道;
“比如通过双曲线来表达流变应力的经典唯象模型,还有将材料参数表达为多项式的高温流变应力模型,都只是纯数学模型,没有考虑金属材料变形过程中的微观机制,只考虑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以及应变量等宏观变形参数对于流变应力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一种材料,哪怕只是其中一种元素组分发生变化,都要全部重头再来。”
“我在想的是,能否找到一种办法,至少从物理的角度出发,描述同一类材料的热变形行为,以及更进一步地,开发一种新的工具,我是指一种软件,实现三维有限元数值仿真,比如对刚刚说到的马氏体不锈钢建立变形-温度-组织演变的耦合分析系统,这样就可以无需拆分,同时研究变形参数对温度场、应变场及微观组织场的影响,对于实际的生产工艺设计和优化明显要更有指导意义。”
“啊这……”
徐洋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甩开了。
就好像在那颗影响了物理学的苹果树下面,她还在忙着捡苹果的时候,别人已经在思考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了……
第241章 在关键技术上要有底线思维
“所以……常博士你在这方面已经有计划了?”
徐洋的声音有些干涩,但是她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
如果对方刚刚提到的想法能够成真,那绝对会引发数值计算应用领域的一次大地震。
“计划还谈不上,只能说有一些初步的思路,距离计划还有点远,需要补齐一些理论和实验的空白才行。”
常浩南摇了摇头,哪怕有系统的帮忙,他也还不至于牛逼到那种程度。
这应该会是一个略显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毕竟要是单靠他一个人,或者周围几个人来做实验收集数据,那恐怕到下辈子都优化不出来他想要的东西。
所以比较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搞出一个最基础的版本,然后再靠整个行业内的力量提供反馈,一步步进行升级……
好像跟他重生之前某些车企的思路差不多。
新车发布会全是饼,所有功能都得等OTA。
咳咳……
总之,尽管在车圈存在一定争议,但这个套路本身是没问题的。
随着软件的功能愈发复杂,想要一步到位地发布一个所谓“完整版”在技术和成本上都逐渐变得不可行,与其强行上一个功能全面但可靠性稀烂的半成品,不如先专精于打磨几个特定的模块,赚到用户和口碑之后再逐渐扩张。
而他只不过是稍微借鉴了一下二十几年后的互联网思维罢了。
“多物理场耦合的数值仿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是个空白,就我所知,只有少数几个学校内部有一些很简单的工具包,如果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的话,绝对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大事!”
徐洋两眼放光地看向身边的常浩南。
“这个确实,不过第一步还是得脚踏实地。”
常浩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先把传热相变、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电磁场几个常用的单物理场仿真,以及像是对流扩散、对流传热、热电耦合、流固耦合这些涉及2-3个物理场的弱耦合问题给解决掉,再去逐步攻克更多物理场、更强耦合的问题。”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
听到这里的徐洋微微皱了皱眉:
“常博士你应该也知道,几乎所有的单物理场仿真现在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了,并且非线性度不高的弱耦合问题也可以通过简介耦合或者全耦合手段求解,恐怕对于新用户的吸引力不会很大啊……”
她说的当然是有道理的。
人嘛,都有惰性,能不变就不变。
尤其工程领域更是如此。
到常浩南重生之前,甚至还有些常年不更新的工程软件只支持Windows98系统,以至于他们研究所里一直保存着一台堪称文物的老式电脑。
但问题在于,跟民用飞机适航审定的情况类似,如果现在不去求变,以后再想做同样的事,付出的代价也是百倍千倍的。
这一点,已经经历过一遍的常浩南非常清楚。
一方面,眼下是1997年初,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工业软件已经发展了大概20-30年的功夫,但也都是刚刚,或者尚未开始琢磨商业化的事情,大家勉强还算是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
另一方面,国内会大量使用商业软件的基本只有高校、研究所和国企,都是靠行政命令就能够触及到的地方,并且相关的软件生态壁垒也还没有建立起来。
实际上,华夏自己的半导体产业和软件工业建立的时间不算很晚,80年代初期就已经算是有所起色,和霓虹那边的差距大概在5年左右,虽然不算先进,但也算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