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出所料,一连好几页的内容,全部都能符合要求。
其中一部分装机测试的结果跟之前华夏人单独测试叶片时有一定差别,但这是工作环境不同导致的正常差异,而且也并未超出规定的性能范围。
可以说,就算是想要鸡蛋里面挑骨头,都没有太多操作空间。
“竟然真的是……真的……”
维斯塔一边翻页,一边略显无奈地感慨道。
他已经有点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了。
整个型号,从设计到生产,都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期。
包括性能也一样。
“嗯?”
就在他准备重新构建自己的心态时,却突然在后面一页的“工作温度”条目右上角,发现了一个角标。
一般来说,这都意味着有什么问题需要用注释额外说明。
维斯塔皱了皱眉,心里有些矛盾。
不过,手上的动作倒是一点不慢,直接翻到了最后一页——
一般来说,注释内容会在这里进行集中标明。
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注1:1840K并非样品的最高工作温度,但已经符合检测要求,进一步测试需要更换燃烧设备之后才能进行。”
“并非最高工作温度?”
维斯塔稍微迟疑了一下,抬起头准备向蒙多克询问一下具体情况。
不过后者早就在关注着维斯塔的情况,还没等他发问,就直接回答道:
“目前,我们那台测试设备只能获得1840K的稳定燃烧温度,如果设置到1850K以上,那数据就会非常不稳定。”
“工程师用1880K的设定进行了一轮测试,实际温度一直波动在1820K到1870K之间,结果表明提交过去的样品可以在工作条件下承受这個范围内的温度,不过因为条件不符合测试标准,所以就没往报告上面写……”
听过这段话,维斯塔直接就是一个目瞪口呆。
“?”
“意思是我们的测试条件还偏保守了?”
之前设定M88-3技术指标时,双方确定要把工作温度提高100K,维斯塔都已经觉得已经相当夸张了。
毕竟,在不更换涡轮基材的情况下,想要单凭隔热和散热手段实现100K以上的涡前温度提升,是非常困难的。
基本得有相差一代以上的冷却技术才行。
如果华夏人拿出的是一个激进的冲击冷却,或者使用了双层壁设计的方案,那倒是还比较正常。
但同为气膜冷却,竟然能出现如此大的性能差距……
至少在过去的理论当中,几乎不可能。
而现在,铁一般的实验结果就摆在自己面前。
那只能说明一件事。
就是过去的气膜冷却计算方式,有问题。
“难怪他们的设计速度这么快……”
维斯塔觉得,自己似乎已经接近了真相——
华夏人应该是开发出了一套不同于当前主流的气膜冷却理论体系,从而在最基础的研究层面超越了其它国家。
否则,如果单靠工程经验的话,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反超老牌航空强国。
而站在对面的蒙多克自然不知道维斯塔的头脑风暴,只是按部就班地回答着前者刚才提出的问题:
“是的,但测试车间那边跟我说吗,如果想获得更高的稳定燃烧温度,那要么更换雾化效果更好的燃油喷嘴,要么就更换燃烧温度更高的燃料……”
维斯塔摆了摆手:
“更高温度暂时不急着测,M88-3和SeA650的涡轮前温度设定就是1830-1850K之间,测到1840K是符合设计标准的。”
“现在只要知道,华夏人搞出来的这套气膜冷却技术,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就足够了……”
他一边摸着下巴一边慢悠悠地说道。
眼下,由于预计的M88-2订单数量大幅缩减,再加上多出来了个预料之外的SeA项目,导致斯奈克玛在经费上面已经比较吃紧。
因此,对于维斯塔来说,只要能完成眼前的任务,就没必要节外生枝。
更进一步的工作,等到从这两个型号上面看见回头钱了再搞也不迟。
“博士,既然测试结果没有问题,那是不是把情况同步通报给华夏航空动力集团……当然还有达索方面?”
蒙多克见到维斯塔迟迟不给出进一步的指示,只好主动问道。
“达索那边可以马上通知到,让他们可以准备对F2技术状态的阵风进行测试了,热端修改结束之后,我估计很快就能装机……”
维斯塔一边回答,一边用几根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打着拍子:
“华夏那边再等几天,我之前跟他们说的是25号左右结束……提前太多不太好……”
“明白。”
蒙多克点点头,然后便转身准备离开。
但却又被维斯塔从身后叫住:
“等等。”
“博士?”
蒙多克止住脚步。
“我记得,达索那边除了阵风以外,应该还在往几个国家推销幻影2000的深度改进型幻影2000-9,你顺便询问一下他们,有没有继续对M53发动机进行增推的需求?”
维斯塔说着从旁边的小书架上抽出几张纸,上面是打印好的一份数值计算结果,旁边还标注着不少手写的内容:
“这段时间我大概计算了一下,如果利用我们之前通过研究M88-2发动机所获得的经验来改进M53发动机,大概可以提高5%左右的推力,而且不会影响稳定性和寿命。”
第969章 这下此消彼长了
蒙多克把计算结果接到手中,简单看了一下,发现是关于M53型发动机更换高压压气机和涡轮叶片之后的性能计算结果。
显然,维斯塔作为斯奈克玛的老牌工程师,尽管在双转子发动机的研发上经验不足,但利用已经学到手的技术回头优化自己的老作品,还是相当在行的。
当然,作为单转子型号的M53,没办法把M88-2上面的全部设计要素都复刻上去。
所以,性能提升的幅度不算很大。
好在成本控制的很好,相比于当前主要生产的M53-P2来说,基本只有通货膨胀造成的正常成本上涨。
对于希望改装幻影2000-9的用户来说,算是相当有吸引力。
“博士,需不需要从CFM国际那边调动一些工程师回来?”
蒙多克一边把几张纸对折两次,揣进上衣内袋,一边再次询问道:
“等华夏那边完成核心机设计工作之后,我们得尽快把风扇研发提上议事日程才行,否则新发动机很可能赶不上猎鹰Z的首飞。”
绝大多数CFM的工程师并不同时受雇于通用电气或者斯奈克玛,不存在“往回调”这一说。
不过其中的一些重要管理层,以及技术口领导,还是由两家母公司分别派出的。
而在研发民用涡扇发动机这方面,CFM国际的经验确实要更丰富一些。
恰好在CFM56上面,法国方面的工作也主要集中在包括风扇在内的冷端研发。
跟SeA650几乎完全重合。
如果能获得一波反哺,那在工作进度上确实会加快不少。
不过,维斯塔却并未因此而马上点头。
虽说前些年斯奈克玛和通用电气之间出现过一些龃龉,但CFM系列发动机作为二者同时的摇钱树,基本没有受到什么直接影响。
毕竟不是个上市公司,不涉及投资人信心影响股价的问题。
然而,长远来看,双方还能否在CFM56的下一代产品上继续维持这种亲密无间的合作,总归需要打个问号。
而蒙多克建议从CFMI往回调人的行为,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双方之间的不信任程度。
如果导致本来运行稳定的CFM国际出现问题,那对于家大业大的通用电气来说,最多相当于出点血,可对于资金链紧张到极点的斯奈克玛而言,少说也得算是截肢。
“可以试试,但不要做的太明显……”
最终,维斯塔在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之后,还是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联系一下帕蒂格兰博士,让他安排一个绝对可靠的技术团队回来,规模可以不用很大,哪怕3-4個人都行。”
“这……会不会有些太少了?”
蒙多克有些疑惑。
一个航发设计团队,哪怕只是冷端,通常也需要三位数的技术人员,这还不算间接参与的非核心参与者。
3-4个人,确实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足够了。”
维斯塔撑着桌面站起身,稍微活动了一下筋骨:
“SeA系列发动机作为面向公务机的小型发动机,总体设计连中等涵道比都算不上,实际上就是个小涵道比型号,而且M88-3不是M88-2,,核心机层面已经跟CFM56有一定区别了。”
“总之,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倒不是什么具体的技术,更不是在别人的设计基础上进行小修小补,而是参考CFM那边的研发经验和管理模式,所以有少数几个参与过项目规划和管理的人参与就足够了,这样也可以轮流借着休假之类的理由来提供一些支持,人多了反而麻烦……”
……
随着维斯塔把任务一条条部署下去,阵风F2和猎鹰Z这两个沉寂数月项目,也随之活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