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斯坦纳这下也意识到自己闹了大乌龙,面露难堪地挠了挠头。
好在对方的提议相当具有吸引力,很快就把注意力吸引了过去。
“预警机……”
他看了看停在不到十米开外的猎鹰8Z,下意识脱口而出:
“是不是有点太小了?”
猎鹰8Z其实就是最开始猎鹰项目中的Z9方案,只是考虑到某些文化当中数字9不吉利才改叫8Z。
虽然已经是型谱中最大的一款,但说到底还是公务机,连支线客机都够不上。
不到40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在如今的预警机当中,似乎有些不太够看。
但话才说出口,艾德斯坦纳自己也意识到了不对。
瑞典人的萨博340,起飞重量甚至才15吨,但还是能改造成ASC-890预警机。
虽然航程接近三位数,且仅具备空中雷达功能,指挥控制都需要下行至地面站操作。
但至少说明存在可行性。
并且考虑到猎鹰8Z的体量是对方两倍,甚至有可能保留完整的功能。
而这个时候,刘永全也在旁边啪地一击掌:
“就是小才有市场啊!”
“但凡像样一点的国家,谁愿意……”
他本来想说,但凡像样点的国家,谁愿意对外采购?高低也得尝试一下自己研发预警机。
就连隔壁带英,都有丑出新高度的塘鹅AEW3和沙尔克顿AEW2两代产品。
但转念一想,这话说出来可能有点过于辱法了。
毕竟法国人是真的连点念想都没有。
所以最后还是改了口:
“总之公务机的最大优势就是,在体量不大、成本不高、容易伺候的同时,还能维持比大部分大型客机都远的航程和留空时间,甚至只需要两架飞机轮换,就能维持24小时不间断巡逻,这一点对于很多国家来说都很有吸引力……”
而艾德斯坦纳正好也想到了这一点上。
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并不需要四五百公里的探测距离和几百上千个目标的处理能力,只要能威慑跟自己有利益冲突的邻国就足够了。
所以动辄百吨甚至二百吨级别的战略预警机对于这些用户来说属于严重的性能浪费。
反而是经济适用型会更受欢迎。
而且,升级之后的阵风F2很快就会进入交付周期,很多潜在用户也重新开始将这一型号列入到选项清单当中。
如果这种时候,达索能推出一款各方面性能到位的预警机……
那么显然可以起到1+1>2的效果。
尤其幻影2000本来就是中东地区不少国家的现役装备,更是能带来不少优势。
并且,法国空军本身也不再需要为了是否斥巨资升级E3F而纠结。
美国佬狮子大开口的那笔钱,足够买几架新飞机了。
“我……”
艾德斯坦纳脱口而出地准备同意。
但就在这个瞬间,他猛然有了点不一样的想法——
作为达索的技术人员,艾德斯坦纳最早找上华夏,只不过是想着死马当作活马医,让对方帮斯奈克玛解决一下M88的可靠性问题。
但这一找不要紧,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牵扯出一大堆后续事件。
最后M88和SeA650几乎成了别人的航发不说,就连猎鹰Z项目,也莫名其妙地让华夏人成为了第二大参与方。
差点就失去主导权。
而且核心技术还都在对方手里攥着。
这种情况,对于达索来说显然不太妙。
而现在,华夏人又主动提议要在猎鹰Z的基础上搞预警机?
怕是没安什么好心吧?
要知道,法国可没有研制预警机的经验。
机载设备肯定得靠别人。
那这么一算,在整个预警机项目里,华夏方面的贡献在任务载荷当中占比100%,在平台当中占比30%……
飞机岂不是成别人的啦?
再者说,华夏人自己的预警机也才服役不到两年而已,性能如何谁也不知道。
相比之下,刚刚想起来的瑞典,似乎才是更好的合作伙伴。
至少能平分项目主导权。
而且爱立信公司的产品已经装备多年,至少没听说有什么致命缺陷。
想到这里,艾德斯坦纳当即就改了口:
“在这件事情上,我个人恐怕没办法马上给出答复,需要把情况报告给集团总部,由董事会讨论之后再做决定……”
作为混迹江湖数十年的老油条,他倒也没把话说死。
毕竟,达索过去从未和爱立信有过深度合作,甚至不知道对方是否有合作意向。
万一中间出了什么岔子,现在留些回旋余地,到时候也好有个退路……
不过,艾德斯坦纳毕竟是临时改变想法,这一波演技实在有些生硬。
对面的刘永全尽管没完全猜到他内心所想,但也不难看出,所谓董事会讨论不过是拖延时间的说辞而已。
当然,大家都是体面人,看破不说破。
他只是暗暗把情况记在心中,准备回头去问一下常总是否有什么对策……
第1057章 没关系,他们会回来的
在这个年代,跨国通信的手段还比较贫瘠。
尤其是华夏缺少属于自己的卫星通信系统,导致涉密信息仍然高度依赖传统的加密无线电传递,通信效率很低。
如果想传输一些文字以外的东西,那就更麻烦了。
好在,刘永全的欧洲之行本来也已经接近尾声,而这个预警机项目也不急这一天两天。
所以,他干脆利用在法国的最后几天时间,和达索方面进行了一番坦诚开放、富有建设性的沟通。
并带着此行获取的诸多资料一起,递交给了常浩南——
尽管后者已经做好了常驻镐京直到下半年的打算,但却被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打乱了计划。
国防科工委,要重组了。
实际上,自打几年前装备工业司成立开始,国防科工委的职能和定位就已经开始出现变化。
从单一负责国防科技工业,逐渐演变为统筹整体工业和前沿技术发展。
而上级也一直在有意淡化科工委的涉军属性。
比如最近两年调任的三名副主任,就全都不再有军职。
不过,包括常浩南在内,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国防科工委本身,仍然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
然而在2003年大会结束后,很快就传出了科工委将会被纳入到新一轮机构改组名单之中的传闻。
说是传闻,基本就是上面放出来的口风。
所以准确性八九不离十。
只不过,现在还没人能确定,具体的改组方案是什么。
有说科工委可能和之前的机械工业部一样,要被拆分到其它不同系统的。
也有说可能和另外几个相似职能的机构合并的。
还有说变化不会很大,可能只是像科技委变成科技部那样改个牌子的……
总之,基本都是在瞎猜。
包括丁高恒这次的口风也是极紧,没有透露出任何相关消息。
只是说上级正在研究当中,并保证会有一个让多数人满意的方案。
这种模棱两可的说辞,反而更让人担心了。
科工委系统下属的各企业和单位,难免有些人心惶惶。
而常浩南作为航空动力集团的主要领导,也不好在这种时候长期待在镐京。
只好暂时回到京城,以稳定人心。
……
“常总,回国之前的几天,我们一直在和达索方面,尤其是艾德斯坦纳博士的团队进行会谈。”
常浩南的办公室里,刘永全一边汇报,一边把一份翻开的会议纪要放到常浩南面前:
“根据我的观察,法国人对于在猎鹰Z基础上改装预警机这件事……可能有些其他的想法。”
常浩南没有马上表态,只是低头翻看着双方的会谈情况,同时示意刘永全继续说下去。
很多人会因为他人意见而产生先入为主的判断,但常浩南或许是由于习惯了多线程工作,对于这种问题倒是有不错的抵抗力。
而且,从他把606所的人直接调到镐京担任技术骨干的操作也不难看出,刘永全实际上是集团层面重点关注的下一代接班人之一。
也需要锻炼他独当一面的判断能力。
而刘永全在稍作停顿之后,也接着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