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过人的视力,他发现即便在这个时候,航天员的心跳仍然维持在70下不到的水平上。
“抛整流罩!”
9时03分20秒,在起飞200秒之后,运载火箭彻底离开大气层,原本用于保护飞船的整流罩失去作用,沿箭体纵向分成两半并被抛离。
和大多数必定会在大气层中被烧为灰烬的零零碎碎不同,整流罩在多数情况下都能落到地面。
由于强度够高,还可能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甚至发生过整流罩残骸被吃瓜群众捡走,然后在被有关部门找到之前光速做成防雨棚的事情。
最后也只好不了了之。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现在,神舟五号第一次直接暴露在太空环境当中。
阳光也随之透过舷窗,照在了航天员的脸上。
头盔面罩内部的图像很快变得清晰。
就在某个瞬间,几乎所有人都看到。
航天员轻轻眨了一下眼睛。
不知道是谁,突然兴奋地喊了一声:
“快看!他眨眼了!”
虽然只是一个人发出的声音,但却好像宣泄出了在场所有人的情绪——
传感器提供的冰冷数据是一回事,亲眼看到航天员的动作是另一回事。
现在,大家悬在半空中的心总算是彻底落了地。
不久之后,岛城测控站发来报告。
“检测到飞船进入预定轨道,船箭分离!”
能够成功入轨,基本意味着发射过程已经基本不再会有什么大的差错。
因此这一次,指挥控制大厅中总算发出了一阵短促的掌声。
当然,现在仍然不是能放开庆祝的时候。
接下来,飞船将会短暂地离开信号传输范围。
如果能被下一个测控点准确捕获,才算是完全确定航天器运行无误。
很快,来自舱内的画面切断,只剩下来自另外几个测控站的雷达数据仍然在不断变化。
常浩南注意到,身边的沈俊荣已经几乎屏住了呼吸。
他主持建设了十几年的测控网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将会在接下来的二十分钟之内得到证明。
不过,常浩南个人面前的显控台上,却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
来自檀州遥感中心的画面显示,青鸾星座中显示的可接入终端数量,突然发生了变化。
前面几个已经完成接入的,毫无疑问是四颗青鸾卫星本身、海洋一号卫星、檀州地面站,以及通过平流层飞艇转接的镐京地面站。
而刚刚被搜索到,还没有进入通信网络的一批新终端,则毫无疑问来自还没有飞出中继工作区域的神舟五号。
当然,入轨后前两圈要完成的事情太多。
所以第一次中继通信测试会在绕地第三圈时才正式开始进行。
随后根据卫星群相对飞船轨道方位的不断变化,可接入时间在第8圈和第9圈达到最高。
但是,没接入归没接入。
有信号,就说明一切都和此前的计算能够对上。
这肯定不如测控点直接捕捉到目标那样,有一锤定音的说服力。
但至少也算是个旁证了。
因此,常浩南轻轻拍了拍沈俊荣,向他示意了自己面前显示的内容。
后者随之一愣,但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不由得轻轻点了点头。
原本紧绷着坐直的身体也总算稍微放松了一些。
直到9时31分许,位于南太平洋上的“远望”二号测量船发来报告,成功捕获到飞船信息。
几秒钟后,舱内的语音和图像也重新出现在了大屏幕上。
按照计划,此时,航天员应当第一次与地面进行通话,确定自身以及舱内状况。
或许是冥冥中感受到了地面人员的心情,他在接通之后特地加上了一句:
“我感觉良好!”
地面医学监督小组也确认,航天员身体情况正常。
紧接着,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离开座位,缓步走上指挥台,目光缓缓扫过整个控制大厅。
此时此刻,所有专家、领导、工程师、媒体人员……
除了少部分手上仍有工作的人以外,所有目光都汇集到了他的身上,等待着那个早就满心期盼的结果。
“我宣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总指挥的语气,平稳而庄严。
一瞬间,刚刚被压抑了半个多小时的情绪,彻底爆发出来。
如巨浪般的欢呼声和掌声顿时响彻整个大厅。
华夏的载人航天梦想,即便从921工程立项之时算起,也已经持续了11年。
而如果把更早的714工程纳入其中,则等待了超过30年……
欢腾的人群当中,有一名身穿军装的上校,在周围一众将领当中显得格外耀眼。
他并没有欢呼,甚至没有起身。
只是略带感慨地看着前方的大屏幕。
李庆隆。
当年通过选拔赴俄训练的第一批航天员。
也是华夏最早获得国际航天员证书的两人之一。
但由于921工程的要求是“让华夏自己培养的宇航员,乘坐华夏自行研制的飞船去实现千年飞天梦想”,作为“海归”的他可以说注定无缘这第一次航天任务。
而再往后,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能够选上的概率也必将逐渐降低。
作为航天员教练,要说内心完全没有遗憾,那肯定是假的。
但现在,看着眼前已经成功飞天的学生,他还是感觉到了几乎同等的光荣……
除了他以外,常浩南也并没有起身庆贺。
对于很多技术人员来说,飞船入轨,标志着一个阶段工作的结束。
但对于他来说,属于自己的任务,才刚刚开始。
第1094章 不间断舱内直播!
在确认飞船入轨成功之后,东风航天城的对外公共通讯也随之恢复。
早已蓄势待发的近百家媒体,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或是文字、或是画面的转播内容播发了出去。
中午十二时,C站的新闻三十分率先播出了关于“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我国开启首次太空载人之旅”的消息。
不过,这只是一次例行的午间新闻。
因此,整个篇幅相当克制,只持续了大约三分钟。
涉及到的画面只有火箭点火、助推器分离和总指挥宣布发射成功等几个片段……
属于是报道了,但没完全报道。
尤其对于很多翘首以待很久的人来说,更是心里痒痒的不行。
就像某些无良作者。
早就告诉你后面要写什么剧情,又用各种手段把期待感给拉起来。
结果更新的却很慢,让人非常难受。
好在,C站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讲良心的。
虽然中午的报道篇幅不长,但也明确表示,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持续一小时左右的载人航天专题报道。
也算是满足了国内外爱好者,还有部分业内人士的要求……
当然,也是对常浩南等人工作的一次考验……
按照计划,一切无惊无险地进行着。
中午十一时四十六分。
早已经完成准备的常浩南拿起通话器,下令要求青鸾卫星群正式接入并转发神舟五号发出的S波段通信信号。
短短几分钟后,经过两次中继的图像内容就同时回传到了位于京城的檀州地面站,和工作在35km高平流层的飞艇上。
后者随即又将信号通过第三次中继,发往镐京地面站和东风航天城。
整个过程的实际延迟大约270毫秒。
很快,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又一次显示出了飞船内部的情况。
画面质量清晰、连贯。
按照时间表,这会正好是航天员的用餐时间。
在失重状态下,不起眼的食物残渣可能带来非常大的麻烦。
因此不可能像是在地面上一样,把食物盛到盘子,或者类似的敞口容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