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_分节阅读_第262节
小说作者:南柯一凉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2.12 MB   上传时间:2025-11-06 12:15:58

  但是,很快就遭到了以副会长李希凡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不赞成对原著进行改编。

  “曹雪芹之所以选择用体裁来写《红楼梦》,不是用绘画、诗歌、戏曲,就是因为,才是最佳载体,拍摄电视剧,既是违背曹雪芹的原意,也容易误导观众对《红楼梦》的理解,这么做,完全是弊大于利。”

  一时之间,支持者众多。

  “我想《红楼梦》之所以没有戏曲,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清朝的文字狱?”

  王扶霖掏出《十月》的增刊,“就像方老师在书里写的,之所以采用魔幻和现实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也是为了避免文字狱这种迫害。”

  吴组缃坐在主席台上,点将道:“小方,你怎么看?”

  方言心里清楚,吴组缃和万佳宝坚定地支持拍电视剧,自己这个小将必须带头冲锋。

  “这些天,我出于好奇,向沪市师范学院的学生打听了下,发现一個不得了的现象。”

  “那就是,很多的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过《红楼梦》,理由有很多,但最多的一条,就是晦涩难懂,枯燥乏味,难以入门。”

  “电视剧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如果我们能把《红楼梦》拍成电视剧,是不是能更加方便地让观众认识和了解,从而扩大《红楼梦》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影响力……”

  一听到能扩大《红楼梦》的影响力,反对派也动摇了,支持派更狂热了。

  场面,渐渐地变成一边倒。

  毕竟,这年头的文艺工作者,还有不少是奔着“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创作”而去的。

  王扶霖、万佳宝等人露出满意的笑容,无不向“先锋大将”方言投去赞赏的目光。

  方言笔挺站着,环顾四周。

  谁敢横刀立马,还得是我方小将!

  ………………

  半晌,吵吵闹闹的红学大会,渐渐地达成了共识,《红楼梦》的电视剧确实值得拍摄。

  但很快地,又生出了新的问题,拍电视剧得有剧本,那剧本由谁来写呢?

  有人提议蒋和森,有人推荐刘耕路,有人甚至毛遂自荐。

  而在议论声中,竟然有人喊出“方言”。

  当有第一个的时候,就有第二、第三个。

  事实上,单论起对《红楼梦》的造诣,在座的很多人都远远地超过方言。

  但要论起文学创作和剧本改编,放眼全场,除了万佳宝等巨佬以外,方言敢大言不惭地喊出一句,“我要打十个!”

  方言却非但不喊,反而是连番地推辞。

  我实在不是谦虚,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

  伱们说我一个写的,怎么就被安排当《红楼梦》的编剧呢?

  虽然《红楼梦》总编剧的头衔很诱人,但这特么就是个烫手山芋!

  改编好了,没多少功劳,因为原著可是《红楼梦》啊!

  改编不好,就等着挨骂吧,因为原著可是《红楼梦》啊!

  问题是,《红楼梦》这种已经被推上神坛的作品,甚至可以养一帮专门研究这玩意的红学家,众口难调,怎么可能做到让四大流派都能满意?

  就算是87版《红楼梦》,也遭受很大的非议和批评,夸你改编的好,还能显得出我们的水平吗?

  红学就是这样的,方小将只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剧本改编,而不少红学研究者要考虑的事就很多了。

  此刻的方言,无异于“奔波儿灞”,九头虫竟然让自己去把唐僧师徒给除掉!

  …………

  看到方言被架在火上烤,万佳宝和吴组缃相视一笑。

  “小方在《红楼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一直是我在指导,他肚子里有多少墨水,想必在座的没有人比我更清楚了,依我看,让他来承担这么重的担子,他未必扛得动啊。”

  “不错,是要给年轻人加加担子,不过也不能把所有的担子都压在年轻人身上。”

  两人说完,冯其庸也适时地补充了一句。

  “是啊,如果把《红楼梦》的编剧工作交给小方,那还要我们这些老同志做什么呢?”

  “依我看,还是让和森同志来主笔吧。”

  启功提了个建议,大会的风向随之转变。

  方言这个大佬们的“小团宠”,被解救出来之后,内心松了一口气。

  虽然当不了《红楼梦》的编剧,但是做个“顾问”还是没问题的。

  因为王扶霖没有导演过古典名著的经验,自然不可能孤军奋战,所以,不光是导演、编剧方面,就是在表演方面,同样也必须请专家相助。

  而这,自然不是几个红学家能拿得了主意的。

  于是,红学会为了全力支持《红楼梦》的拍摄,决定到时候在燕京,再召开一个座谈会,组织红学家们一起商量讨论选角和剧本。

  至于座谈会的具体人员名单,并没有在会上确定下来。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红楼梦》电视剧的编剧,由老前辈蒋和森来担任。

  既写过《红楼梦论稿》等红学专著,又发表过《风萧萧》、《黄梅雨》等。

  而且,老同志德高望重,地位尊崇,不说没人敢骂他们,但被骂几句也不妨事。

  “哗哗哗。”

  伴随着掌声,下午的会议就此结束。

  一散会,方言来到公用电话处,打给了谢缙。

  “岩子,你可算是来电话了!”

  “抱歉,谢导,这会一开就停不下来。”

  两人之间,有说有笑,然而,谢缙就是没说出来电的用意,只说在电话里讲不清楚。

  于是乎,相约明天,在衡山宾馆恭候谢缙的大驾。

第228章 华夏军人

  谢缙来的时候,并非空手。

  一手提着两瓶酒,一手拎着下酒菜。

  菜是油炸生米,酒是绍兴黄酒。

  “没有小盅,只有大杯。”

  方言拿来两个搪瓷杯。

  “正好!”

  谢缙给两人斟酒,随后干了一大搪瓷杯。

  “谢导,你是真的渴了。”

  方言打趣道:“要不我给你倒杯水?”

  “岩子,这绍兴黄酒可比水解渴多了。”

  谢缙笑道:“而且喝黄酒,讲究温度,最好能煮一煮,煮到微温,那样酒的香味和酸味、甜味才能达到平衡。”

  “就算不煮,也不错。”

  方言一饮而尽,入口柔,不干口。

  “不瞒你说,我这辈子最爱喝的酒,就是这个绍兴黄酒。”

  两人一杯接一杯,就着生米,眨眼的工夫,一瓶已经见底。

  “这酒也喝了有一会儿了,谢导,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方言道:“如果是找我要改编的话,我倒不是不可以把《利剑行动》交给上影。”

  “这话当真?!”

  谢缙听到“利剑行动”,立马来了精神。

  “酒后吐真言,这还有假嘛。”

  方言笑着点了下头。

  之所以这么大大方方地把《利剑行动》交给电影厂,主要是91年老毛子解体之后,安南和华夏签了一份协议,今后不再宣传和制作有关战争的作品。

  《利剑行动》要影视化的话,得趁早。

  至于选择上影厂,无非是卖谢缙和上影一个人情,不管将来龚樰要从上影调出来,还是留下来,总归要跟上影厂打好交道。

  “那真的是再好不过了,岩子,我敬你!”

  谢缙高兴地举起杯子。

  两个杯子碰撞在一起,发出“砰”的声响。

  方言喝完,往嘴里丢了几颗生米,就听谢缙道出了目的,的确是冲着改编而来。

  不过目标是李村葆的《高山下的环》。

  “谢导是想让我帮上影牵线搭桥,跟村葆聊改编的事?”

  “不。”

  谢缙摆了摆手,说上影厂已经跟李村葆对接过电影改编权。

  现在的问题在于,李村葆一個人难以完成,希望找一位有编剧经验的作家和他合作。

  本来第一人选是方言,但考虑到他的事多,抽不出精力和时间,只好暂时作罢。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上影厂的编剧,愣是一个也没被李村葆看上。

  而自己一开始选中的李准,只熟悉北方农村,没有部队生活,对边防前线更是生疏。

  “所以把主意打到我身上。”

  方言笑眯眯道;“您和吴导他们就没有想过其他的人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94页  当前第26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62/79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