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翌日。
是一个热闹的日子。
在朝会上刘炳正被郑御史参了一本,言词犀利针针见血,把刘家说成了排除异己、谋财害命之流,重财重利,毫无医德,不顾百姓死活等。
听得朝堂上的人浑身一振。
来了,来了!
刘炳正听得火冒三丈。
在朝堂上极力辩解,使出了浑身解数来撇清,还说他们刘家以行医救人为本,从来不曾害过无辜的性命等等。
随即,济方药铺一事被捅到了大殿。
“不可能!”
刘炳正依旧是坚持己见,“含血喷人,我刘家从不干这种有损阴德之事,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操纵,有意陷害我刘家,这事还请陛下彻查。”
案子是真的。
刘炳正义愤填膺也是真的。
最后的结果是明成帝关注了这个案子,让顺天府的府尹三天内查清。
过了须臾。
见没有大臣站出来。
司礼太监正要说一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秦驰站了出来,行礼过后,语带恭敬道:“陛下,微臣有事禀奏。”
“准!”
明成帝准奏。
秦驰取出一本奏折,“微臣接任工部虞衡司,清查账目和库存之时发现,库存的数目是对的,但质量上却含糊不清。好比要送去军队的棉衣,账上说有有七千八百余件,微臣亲自去查看过后,确实是有这个数目,但新的棉衣仅有一千三百件,其余的皆是以破旧的棉服充数,还有箭羽、农具等,新造的仅占两成左右……”
秦驰吐字清晰的嗓音在大殿上回荡,让工部两位侍郎面色大变。
两个暗中相视一眼。
只能暗自咬牙切齿。
不是说要后日才清点完吗?他们安排了后手还没用上,现在秦驰提前捅出来,他们的计划还能继续吗?
要怪只能怪递消息给他们的人,说什么还要两天才清点完?
这是捅大娄子了!
六部中这种现象很普遍,是官员之间默认的操作。
其他的官员不知道吗?
知道的!
大家装聋作哑罢了,因为有一部分的账目永远都是存在账里,举个例子说,某军营需要两千新的棉服,工部会说只能拨下一千,其它的要留着应急备用。
名目就是应急的,不能轻易用。
其实就是用不了。
这笔坏账非一朝一夕形成,每个接手的人都默认。
大家以为秦驰也会认下。
谁知他是个愣头青,刚上任就捅到明成帝面前。
明成帝接过奏折,从头看到尾,面色冷肃得可怕。
大殿里安静至极。
一个个臣子装鹌鹑,只希望明成帝可能忽视自己的存在。
在别人以为明成帝首先会向工部左右侍郎发难,出人预料的,明成帝首先质问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左书章,俞岳泉,你们来说一说,朕记得调查工部贪污案,都察院那边曾派人去清查过账目,因何当时会发现不了问题?”
这么严重的问题……
让二人怎么回答?
说这是一直遗留的坏账,还是说他们没有查出?不管怎么样回答皆是欺君之罪!
两人惊得伏跪下来。
第287章 被坑成了众矢之的
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
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
秦驰中状元当日状告袁家,当中涉及到工部袁尚书贪污的证据,负责清查账目的便是都察院的官员。明成帝此时提到都察院,颇有一种秋后算账的意思。
工部的烂账,自然是与都察院无关。
但知情不报却是事实。
明成帝冷笑,“成哑巴了?回答朕。”
“陛下,工部虞衡清吏司的账目历来如此,非谁贪污了去。”左都御史硬着头皮回答。
明成帝阴沉问:“历来?朕今日方知,朕提拔上来的朝廷栋梁历来都是欺君罔上的东西。”
“来人!”
明成帝突然站起来厉声道。
顿时殿外进来了一队锦衣卫。
见到锦衣卫众官脸色皆变了。上次毛少杰还只是御林军出手。
出动锦衣卫就事大了去!
明成帝怒目指着左右都御史,再有就是工部的左右侍郎,“将这四个给朕拖下去,廷杖二十,不死的再继续刚才聊方才之事。”
“是!”
锦衣卫利落的将四人扣押。
正要强行地往外拖的时候。
“陛下不可!”
礼部尚书顾不得什么,连忙站了出来,“四位大人乃朝廷重臣,又是年事已高,二十杖怕是会要了他们的命。”
“嗯?”
明成帝厉眸转盯向礼部尚书,“礼部有没有同样的烂账?”
礼部尚书霎时脸色一僵。
霎时,他跪了下来,缄默不言。
另外四部的尚书刚想踏出来求情,一听到明成帝这话,硬生生的又缩了回去。
一个接一个的下跪。
整个大殿的文武百官,如死一般的沉寂。
秦驰忽然有些明悟。
他这是被坑了,今日几乎得罪了朝中大半的文官。
刚入朝堂便成为众矢之的。
果然是太嫩了!
这可能是明成帝的算计,也可能是袁尚书迫着他这样干,倘若秦驰不在这个时间将此事爆出来,将来那笔烂账便会扣到秦驰的头上。
贪污这么大的一笔。
够他砍上几回脑袋了!
若是再让秦驰选择,他依旧会选择递上奏折,将此事捅出来。
只要行得端、坐得正。
他又何须惧怕谁?
“陛下!”
在紧张凝重到落针可闻之时,突然秦驰打破了沉寂,“微臣有话说。”
“准了。”
明成帝又坐了下来。
秦驰说道:“几位大人确实岁数大了,不要说二十廷杖,十杖都受不住,若是一下子折损四名朝廷大臣,他们负责的事情谁来干?故此,微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说完秦驰跪拜而下。
明成帝意味不明地看向秦驰。
朝堂下一众官员,心思开始活泛。
秦驰看似在求情,其实也是在提醒某一些人,四位大人若是出事了,官缺就空出来了,底下的人可以往上争了。
而不这样想的官员。
单纯点的又觉得秦驰此人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敢求情。
显然今日参这一本也是无心之过,年少气盛又没有人指点,才会犯下的错,还是可以谅解的,最为明显的就是四个正被锦衣卫押住的大臣。
秦驰求情是人情。
他们不想承情都不行。
本来是被孤立和排斥,甚至是众矢之的的书面,一下子让秦驰给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