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那没有用的,在场的人谁还没有特色菜啊?”
陈怀缩成一个球。
陈老道:“你们每个人都亮亮手艺,正好让师父也看看,进步了多少。”
陈老的徒弟都要开宗立派了,他要当祖师爷咯。
“行。那必让您老满意。”
大伙儿都纷纷开口,刚开始还互怼呢,后面就研究起席面的菜来了。
这些师兄弟十多年没见,搂脖抱腰的,就是在菜色上谁也不服谁,都想把别人打压下去,他独自出彩。
陈怀悄悄的出去给沈清月打了个电话,把事情说一说。最后还补了一句:“你这次升学宴可不得了啊。省内最好的厨子们都来了。”
甭说村里的一个流水席,就是让他们做省内国宾招待都绰绰有余。
陈老这大手笔,把沈清月也吓了一跳。
临时调整。大晚上又出去采购了一些食材。之前的肉啊,鱼啊,都太普通了。得整点好东西。
亏得是沈清月,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计成本的找齐了各种食材。
她这一波,直接把回收站高端仓库给搬空了。
连回收站的副站长都傻眼了。
一个升学宴,整这么大扯么?
第161章 不简单的食材
第二天,沈清月开车去接他们,这些厨子们本来还闹心说不知道怎么去呢。
没想到沈清月想的这么周到,开车来接。一共八个厨子,俩小学徒,加上陈怀和陈老一共十二个人。
等到的时候,陈怀带着师兄弟去了沈清月那个大厨房。
但凡要是搞厨艺的,没有不爱这个大厨房的。一个个眼睛都直冒光。
各种规格的灶台,能做大锅饭也能做小炒,尤其是烟道的处理简直让人惊艳。
再一看院内的水井和下水道,再配上个大厨房,一下子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梦中情房。
来之前,还想着到乡下,得很辛苦呢?
这边厨房四处通风在里面呆着,都不想出来。
几个人连忙找沈清月道:“这个房子有图纸没,我想买一份。”他们现在生活重心都在省城或者市区,再喜欢也没办法买在这里。
但可以把图纸买回去,将来买块地皮,等比例给盖起来,那可舒服了。
沈清月道:“图纸我这没有,但我认识施工的人。回头让他们联系你。”
“哎呦那成啊。”陈怀的几个师兄高高兴兴的说着。
陈怀在旁道:“我还在这边要建个洋房,到时候把师父接过来住。前儿把订金都交了。”
“你都能买的起洋房啊。”
“小师弟混的也不错。”
“师父年纪大了,是该享享清福了。”
陈老也很感动,甭管这事儿最后怎么样,他有这份心就行。
随后大伙儿叫沈清月把食材都拿出来。他们师兄弟得根据东西选菜。再定制席面。
在这个时候,大家还是正常的。
随后沈清月叫人把东西拿出来。
大伙儿还在闲聊着,以前学艺的时候,师兄弟同吃同住的,现在阔别十多年,说不完的话,一下子觉得把人都叫过来也挺好。
毕竟师父都那么大岁数了,他们是该每年选定个日子聚一聚。
正说话呢,几个人漫不经心的看往食材这边看一眼。
霎时脖子疯狂往前伸。
这是啥啊?
好几个人甚至揉了揉眼睛。
四头的溏心干鲍?这玩意在华侨饭店都属于镇店只宝。在这居然放在一个一米八高的透明玻璃罐子里,装了大半下子!得好几百个。
巨大的花胶,笋干。大号整条火腿,酒糟腌鱼,各种海鲜,贝类,海鱼,巴掌大的大虾。猪肉,牛肉,还有各种蔬菜,水果。
这批的蔬菜水果都是大早上从沈清月大棚里摘出来的,新鲜的都带着露水呢。看着就好吃。
没有任何一个厨师能拒绝的了这种高端食材的诱惑。
“哎呀。”大伙儿来之前还以为下乡要做苦巴巴的宴席呢,就那种鸡蛋当主菜的席面。
谁承想居然有这好玩意。
都有种怀疑人生的感觉。
有的人看干鲍,有的人看海鲜。
大师兄马牛专门看那火腿:“这火腿得五年以上吧。”看那色泽,无论是煲汤还是做菜都是一绝。他有一个三年的火腿宝贝的跟什么似的,本想存放好。谁承想,吃货多,到底没搁到五年已经吃了好几回了。
这么好的大火腿,有市无价啊。
马牛没忍住过去看了一眼:“真做啊?”
他得问好了,这可是收藏级的火腿。
要不说,陈老的座下大徒弟真的是行家,这是从顶级老饕那边收来的。毕竟回收站也得有点好东西撑门面。好几个人要买,都没同意。
这次,副站长也是为了“友谊”才割爱的。
沈清月道:“你们想怎么做都行。”
一听这话,大师兄马牛哪儿还忍得了,赶紧从腰间拔出小刀,轻轻片了一下。
大火腿放置多年,比木头还硬。但他的刀子也不是吃素的。一下子就片下来了。
里头色泽红润。是熟化好的,能生吃的火腿。
他吃了一口,咸……
但是过了一会儿就泛上鲜味来。这火腿,咋吃都好吃。
没想到沈清月家有这么多好东西,之前定的菜谱都不能用了。这些好菜值得重新订一次菜谱。
于是大家开始激烈的讨论起来。
每个人选好食材,就要开始做。居然有人看上溏心干鲍要做佛跳墙。
连胖厨陈怀听了都流口水。
这些师兄全都要拿出压箱底的本领了。
平日做菜被无数人夸奖的陈怀,在这群人的面前,也只能打打下手。
第162章 见都没见过
陈怀的这些师兄弟都在厨房里忙活,处理食材。
外头村长跟大花婶子已经带头张罗起来了。就顺着门口,摆了大桌子。
现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都种着菜。
大桌子摆在其中,四处都是翠绿翠绿的藤条枝干,有的都挂果了,颇有一份农家趣味。
村里四百多人。一个桌能坐十个人,摆四十桌就行了。
桌子凳子不够用,挨家去借。
好在沈清月就是干食堂的,家里的碗筷盘子什么的不缺。再多一倍都能拿出来。
村长怕不够用,又特意叫人把村委会的小库房打开了。
那里还有早先给知青他们用的桌椅板凳,吩咐大家只要没掉腿的都给带上来。
大花婶子在旁道:“整这么多?再摆都要摆到村委会前面去了。”
“多预备点,总没坏处。别看你现在给沈清月当管事儿的了,这种细节上的东西你且得学呢。”村长又回归往日那种骄傲了。
看的大花婶子直笑,现在最盼着沈清月好的,村长算一个。
他这个人当了半辈子村长了,闲不下来。
眼下包地到户,村长也只是挂个闲名,解决点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根本没事儿可干。
也就沈清月能忙起来,动不动就来个这么大的场面。
村长道:“哎,米饭什么的都蒸好了么?”
大花婶子道:“英子跟春杏带着几个人在咱家蒸呢,蒸一天了。”
在村里受条件限制,都是乡村的土灶台。没有食堂那种大的蒸箱,只能传统的一锅一锅的蒸。
熟了之后扣到饭盆里,腾出地儿来,再蒸新的米饭。
用的可全是大米,一点粗粮都没加,摆宴席这么阔气的,是头一人。
俩人正说话呢,远远的就看村里来人了。
村长赶紧上去迎。
一看,居然是附近的几个村长带着上次表演的民间搞笑艺人一块来了。
刚一到还没等村长说话呢。
对方就先抢白道:“好啊,这么大的事儿你也不告诉我们。”
“就是,考上高中多大的喜讯啊,我们也想沾沾喜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