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了一下,“姜汤端出去要不了多久就凉了,还得去老宅把炉子提过来先用两天,等怀安去宁安买一个回来就还回老宅。”
张秀香说:“不用买,你二哥糊了个泥炉子,秋月你去我家提过来。”
“呕~”李秋月捂住嘴,紧张的看了看四周,才想起蒋玉几个已经走了,“咋想起买肥肠了,臭烘烘的恶心死了。”
张秀香挥手,“别说了,你让老幺提炉子去。”
“哦!”李秋月强忍恶心,脚步匆匆的走了出去。
杨春燕低声道:“以后做饭的时候让三嫂少来后院,万一被人发现就麻烦了。”
“嗯!”张秀香看了她一眼,“你也得注意点,太累对娃不好。”
“晓得!晌午我也睡了的。”
周怀安把铁板和铁皮还有烤盘搬回来,又去周老二家提了泥炉子回来,见老爷子拉着杨为东不让走。
“老幺,你快拉住你舅哥,忙了半天连饭都不吃一顿就要走。”
杨为东笑道:“亲家爷爷,我家里还等着我回去出酒,等我忙过这段再来耍。”
周怀安也笑着留客,“为东哥,春燕已经在做饭了,今天不管你多忙,必须在这吃顿便饭再走!”
杨为东为难的说:“我老汉儿这些天都不在家,还有一窖酒今天晌午就得出,我必须回家守着才行。”
周怀安不相信,“二舅哥不是回去了么?”
杨为东笑着摇头,“他不行,不信你问问春燕,我家是不是就我跟我老汉儿守酒窖?下次咱们再聚!”
周怀安见他都说到这份上了,默算了一下剩下的买酒钱,“要得!等你家五十度的酒出窖,你再送十缸过来。”
“大后天我就送过来!”杨为东提着家什往外走,“我走了哈!你给春燕说一声。”
杨春燕听老爷子说了,也赶来留客,“为东哥,你真要走啊?饭很快就好,你在这吃了再走!”
“酒窖里的酒不等人,老二只能守着啥也做不了。下次,下次我好好陪怀安喝一顿。”杨为东说着就往外走。
杨春燕两人只得把他送到外面,周怀安帮着把骡车套好。
“路上慢点,下次来了一定好好喝一顿再走。”
“好嘞!”杨为东坐上架子车,“走了哈!”
两人挥挥手,看着他走远。
周怀安说:“燕儿你回屋,我去过道帮忙。”
杨春燕点点头,“二嫂还等着我炖猪肺呢!”
“要得!猪肺炖萝卜也好吃!”
妯娌三个忙了个把小时,炖了猪肺萝卜汤,红烧肥肠,炒了两个菜,在后院摆了两桌。
刘师傅吃过饭后和周怀安看了一圈,最后选定了靠着烘烤房那间牛圈屋。
烤房今晚赶工就能砌好,明天盖房顶,天黑前就能完工,但家里的竹扁和竹架还差不少。
周家的毛竹已经砍的差不多了,周一丁家也没剩几根老竹子。
老爷子和周父商量后,去找村里那些留家里的老人编竹扁来卖给周家,他们去周三爸家的竹林砍毛竹做竹架。
一家人都忙碌起来,就两个孕妇还能清闲的睡个午觉。
杨春燕午睡起来,赵慧芳和张秀香已经把猪头肉收拾出来放锅里了,后院飘着浓郁的卤肉香。
“蒋婶,有一批货可以出烤房了。”
蒋玉指着后面的萝篼说:“已经取出来了,我们也把烤房中间那些块菌,挪到靠墙边的架子上了。”
吴秋芳笑道:“才两点多,你咋不多睡一会儿?”
杨春燕看了一圈,“都睡了一个多小时了,我嫂子她们呢?”
“怀荣和怀军去帮老爷子做架子去了,她俩去帮着和灰浆,递砖头去了。”
杨春燕见她们都在做针线,便回房拿了小宝宝的毛线袜子出来织,过了一会儿赵慧芳两人也回来了。
张秀香舀了热水洗了洗手,“老幺和一丁来了,我们回来歇会儿。”
蒋玉朝旁边挪了一下,“你俩坐这边来,这儿热乎!”
“要得!”几个女人便坐在烤房外,一边闲聊一边做针线、织毛衣。
杨春燕已经给孩子织了四件小开衫,线裤子、两件小褂子,开始织毛线袜子。小人儿的袜子织起来特别快,不到两个钟头一双袜子就织好了。
赵慧芳手巧,织出来的毛衣针脚平整,给老爷子织的元宝针,这种织法有些废线,但织出来的毛衣穿着比平针的暖和。
几人说说笑笑的,时间过得特别快。
张秀香看了看矮桌上的闹钟,“四点了,下山的人要来了。”
“妈和海丽姐还没来!”杨春燕把袜子装针线篓里,“我们先把草垫子铺起来,把钢精锅端前院准备好。”
“我来!”蒋玉放下鞋底子,端起热气腾腾的钢精锅朝外院走。
几人把台秤、杆秤,草垫子都准备妥当,周母和罗海丽就来了,“村口来了不少人,今天有得忙了。”
“我们看看去。”
杨春燕几人走出院子,看到大路上果然来了不少背背篼的村民,有的已经到了小树林。
不止他们在看进村卖块菌的村民,还有人阴翳的看着络绎不绝的村民……
张秀香提着点燃了的木炭出来填进泥炉子里,把钢精锅端上面温着。
周母拿了两口搪瓷茶缸出来,“放这给他们自己舀了喝。”
说话间李秋月牵着周小琳进了院子,“妈好多人。”
“晓得好多人你还把小琳带来。”周母嗔怪的瞪了她一眼,牵过周小琳的手,“巧玲带妹妹找小文他们耍去。”
“哦!”罗巧玲牵着她刚走到门口,就有几个村民在院门口探头探脑,“这是周老幺家么?”
“汪汪汪……”后院的旺财和来福狂吠起来。
“别怕拴着的。”张秀香笑着迎上去,“进来嘛!”
“哎哎!”年长的汉子笑道,“村里人说让我们进村就冲着山脚的大瓦房走,果然没错。”
周母笑道:“你们是方田大队的啊?”
汉子笑着点头,“哎!方田四队的。”
杨春燕指着草垫子,“你们把背篼放院坝里排好队,头一个把块菌倒草垫子上我们分类。那边炉子上的钢精锅里有姜汤,要喝就自己去舀哈!”
“多谢了哈!”汉子把块菌倒草垫子上面,赵慧芳几个蹲下开始分类。
“下山就朝你家赶,口渴死了。”
汉子说着拿了搪瓷缸舀了姜汤喝了,递给另一人,就忙站到自己背篼边上等着过秤。
第454章 456:孽债
这时来卖块菌的人越来越多,周母招呼他们排好队,口渴发寒的就去舀姜汤喝。
口渴的听说有姜汤喝,忙把背篼放下排队,去阶檐舀姜汤喝。
院子里很快就站满了人,都是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七弯八拐的算起来都是亲戚。
大伙儿站在院子里等过秤的同时,凑到一起说话,都在议论挖块菌的事。
虽说改开了,但山里大多是没多少见识的村民,只晓得卖劳力挣钱,这年头修建少厂矿也少,连卖劳力的机会都不多。
周家的块菌价钱不低,听说运气好一天下来挣的钱,比那些有门路的人家在水泥厂,土煤窑干活一月挣得的工钱还多。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方田大队能上山的都上山了,往年这几天冷冷清清的松林、板栗林到处都是挖块菌的人。
但大伙儿都记住周家说的,挖了块菌后要回填,不然往后就没得块菌挖了。
那汉子的块菌很快就分好等级,赵慧芳把挑出来的装回背篼,“这些你拿回去,那边给你过秤。”
“噢噢!”汉子忙提回背篼,站到李秋月和罗海丽跟前看着她们过秤。
两人边过秤边报数,“一等11斤半,二等23斤,三等34斤,末等21斤。”
张秀香和蒋玉几个把过了秤的块菌,分等级装竹篓里提到后院清洗。
在过道干活的周怀安和周一丁也来了,两人看着院子里的人都愣了一下,“才四点多,咋就来了这么多人?”
话音未落李秋月就喊了起来,“一丁,赶紧把这些块菌送后院清洗。”
“要得!要得!”周一丁一手提起一个竹篓就朝后院跑。
周怀安也坐到了小方桌前,“燕儿,还是我算账给钱,你记账哈!”
杨春燕点了点头,“今天有的忙了,早上小雪就说了方田大队的人都上山了。”
“烤房明天就砌好了,人多也不怕了。”
周怀安提起一条肉给了来拿肉的村民,想着这样不行,得找家卖肉的来摆摊才是。
经过昨下午,卖货的和收货的都有了经验,大伙儿来就按顺序排好队。
收货的挑货、过秤、送货、记账,忙而不乱。
周大田家和周三爸家到后,见院外都排满了人,忙去了过道从后院进去,把背篼放到一旁,去帮着挑选分类,清洗块菌。
过了一会儿徐书记也带着儿子来了,见后都惊讶不已,“我的妈,老幺家比大队交公粮的时候还热闹哈!”
方田大队的大队书记看到徐书记笑着上前打招呼,有些嫉妒的说:“徐书记,明年你们村就要出万元户了。”
和周怀安打了几次交道,他晓得这家伙就是滑不溜丢的,肯定不会去凑评选万元户的热闹。
说实话万元户就是名气,评上了的人家准没安稳日子过。
徐书记笑道:“万元户还早呢!我听大松说,他们就是帮省城的老板收货,一家子就赚点工钱,可能还没你们挣得多。”
方书记不相信,“这样啊,那他多划不来?”
徐书记和他站到路边,低声交谈起来,“划不划得来咋说呢!我听大松说,他家老幺媳妇的老汉儿,以前跟着县城德生堂王医生学过几年。”
“老幺媳妇从小跟着老汉儿上山采药,嫁过来后就带着家里上山找草药送德生堂卖。德生堂又在帮省城的大老板收货,一来二去的就把收块菌的活交给他们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