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也不是他们李唐灭的,隋炀帝更不是他们杀的,甚至他们还是打着大隋忠臣的旗号起兵的,怎么谈得上什么恨海情天?这后世人真是离谱?
……
李世民听着少年的吐槽,到了最后都快麻木了。
他很是想不通,后世人为什么想象力那般的丰富,而且还极其看重爱情,仿佛有了爱情其他一切都可以放弃。
当然他承认这世界上肯定有特别在意爱情之人,但这绝对不包括他。
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无情无义之人,但国家大业、黎民百姓难道不比个人感情重要的多吗?
虽然他极其伤心观音婢可能早逝,也想要尽力拯救妻子,但若是观音婢还是早逝了,他也不可能真要死要活的随她而去,毕竟他还有大唐江山呢!
他是帝王,肩上背着的是万民的福祉,怎么能因公废私?
不过罢了,左右这些都是编造的话本子,如今市面上流行的话本子也都是些奇奇怪怪,天马行空,让人不忍直视的内容。
后世人大概也就是图一乐,他不跟他们计较。
就在李世民这般安慰自己的时候,系统却是又跳了出来。
[宿主,宿主,你又给了我灵感呢!据宋朝史书《资治通鉴》记载,晚年的李世民宠爱李元吉的妻子巢王妃杨氏,还想力排众议立她为后,虽然被魏征以“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劝阻,但他既然生出过这个念头定然对她情根深种,说不准现在两人就已经勾搭上了。]
[我提议宿主你可以想办法做掉杨氏,那时候李世民定然伤心欲绝,说不定就跟后世的顺治一般追随爱妃而去了,哪怕没去,也得去掉半条命!]
[宿主,我这回可学聪明了,没有去翻后世那些编造出来的野史,电视剧,小说,看的课时正经的史书哟!这次一定能行!]
本来还在安慰自己要大度,不跟后世人计较的李世民顿时傻眼,他什么时候跟杨氏有染了?
而且还是记载在后世史书中,不是编造出来的话本子。
他突然间想起天音之前便提到过的他那些所谓的“黑料”,便有强占李元吉妻妾这一条,当时天音并未深聊,他便以为只是后人传岔了,没想到在这里等着他呢!
毕竟是所谓的史书记载,李世民先是下意识怀疑了自己晚年时真的糊涂了,但旋即他想到为数不多几次见到杨氏的场景。
他在女色上的确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但杨氏也的确不是他喜好的类型,更何况在他晚年时杨氏大概率也已经人老珠黄了。
李世民虽然不想承认,但他知道他心底里还是喜好年轻漂亮的女人。
更何况他到底还是要顾忌一番杨氏亡夫的身份,那可是他最为讨厌的李元吉。
污蔑!这定然是污蔑!
究竟是谁写的史书?简直是一派胡言!
当然如今更重要的是这番“谣言”被其他人听见,他们会如何看待自己……
这般想着李世民环顾四周观察众人反应,然后便看见长孙无忌、高士廉等人神色复杂,极力掩藏着一丝愤怒,很明显是觉得他对不起观音婢了。
至于房玄龄、杜如晦也动了动嘴唇,欲言又止,多半是想劝谏他在女色上要节制,不能荤素不计。
还有李渊更是用痛心疾首的眼神望着他,仿佛在说——
“你怎么能杀了元吉,又抢了他的妻子!”
李世民只觉气血翻涌,这次是真的要头风病发作了。
他发誓自己一定要早日找到那少年,继续让他和系统这般下去,自己的名声定然要彻底扫地。
李世民唯一庆幸的便是观音婢听不到,不然他的处境只会更尴尬。
如果他知道后世的网络用语,恐怕会喊上一句,“请苍天辩忠奸!”
好在这时候少年终于开了口。
【恭喜你终于进步了,但是进步得不太多。】
第26章
李世民顿时心头一喜, 好好好,少年这是要给他辟谣了!
然而下一秒他的脸色便更加难看。
【系统,你既然知道看史书了, 那就应该知道像顺治那般会因为妃子死而殉情的皇帝都是极少数, 从古至今就没几个。】
【就李二这种后宫一大堆, 男女之事上也不太讲究之人,你确定他是会因为女人殉情自杀的?】
李世民心头一凉, 完了, 少年都这么说了,其他人更要相信了!
他心中很是委屈, 自己怎么就不讲究了?
他想反驳却发现少年的描述竟是也没什么大错,他后宫女子的确不少,他也不是特别注重伦理之人。
与此同时, 其余人看向李世民的目光更是意味深长,显然更加信了几分。
李世民被众人这般看着也不禁心虚了起来,少年不是信口雌黄之人,难道他年老时真的糊涂了?
【比如李二的确干出过夺人妾室之事,比如他曾经公开炫耀过纳了玄武门之变后谋反的堂兄李瑗的美貌妾室, 结果被臣子怼了回来, 说他与“杀人夺妻”无异,最后只能将女子灰溜溜地放回了亲人身边。】
李世民脸色越发黑沉,很是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蠢成这样。
占了也就罢了, 自己怎么还跑去跟臣子炫耀?嫌弃自被臣子念叨得还不够多是吧!
同时他对自己的怀疑更是增多了几分, 再不像之前那般信誓旦旦。
罢了,是就是吧,左右还没发生,未来他改还不成!
就当李世民打算放弃挣扎自我安慰之时, 少年却是话锋一转。
【不过呢,李二纳弟媳这事还是很有争议的,而且现在有不少专家以及历史爱好者认为这是假的。】
李世民顿时坐直了身体,眼睛都睁大了几分。
他就知道他不会强夺弟媳,不是对自己的节操有信心,而是对自己的品味很是了解。
【首先纳弟媳这事只记载在宋代的史书之中,在《旧唐书》、《贞观政要》以及唐代各种野史、话本中均无记载,那请问几百年后的宋人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而且弟媳杨氏在史书上除了“立后”之事外几乎未曾有过记载,要她真是李二晚年时的真爱,怎么也得有点得宠的记载吧。毕竟李二可不是后世某传中的赘婿渣渣龙,要靠着故意冷落她来保护心爱之人。】
李世民听着少年的声音在心中不住点头,对对对,他若是真喜欢一个女人定然要给她无上的荣宠。
就比如长孙家,虽然其中也有与长孙无忌年少时情谊的原因,但是他愿意对长孙家其余那些纨绔子弟也鸡犬升天,多有优待,那便是因为他想要厚待妻子及其家族了。
当然长孙家也是进退有度,无忌就不说了,就连刚回到长安的幼弟长孙无逸都主动开口言说自己才疏学浅,胸无大志,只想要个低位的闲职。
他知道幼弟定然是不想让他难做故意这般说,他当时听完长孙无忌的汇报便心道这个幼弟真是懂事乖巧,要是元吉能学到一二,他们之间又何尝会闹成这样?
当然他不会拒绝幼弟的善解人意,给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闲职,同时决定日后要多从其他地方补偿他。
李世民相信若他晚年真的有宠妃,定然会安排好她父兄的职位与前途,若是没有表示,那只能说那人大概率并没有被他放在心上,又怎么能称之为宠妃呢?
不过少年口中的“靠冷落来保护所爱之人”又是什么逻辑?这在宫中难道不是帝王的宠爱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立身之本吗?
果然每一次少年关于后世的描述他都有许多不理解。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立后”之事的另一个人物魏征,事件被记载发生的时间是贞观十七年,但那年是魏征病重去世的时间,那时的魏征真有精力去管后宫之事吗?】
【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跟李二更是在士大夫的描述下成了明君谏臣的典范,更是多次把李世民气得吹胡子瞪眼,甚至被气得跑到后宫号称要杀了魏征这个“田舍翁”,还是长孙皇后将他哄好。】
【然而魏征只是敢谏,并不是蠢,他劝谏其实很有一套,往往先给李二戴上一番“明君”等等高帽将李二哄得飘飘然,然后被架着就只能从了。所以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骂直接骂帝王的心爱之人,将其比作□□呢?】
【当然哪怕魏征敢这么骂,李世民这种暴脾气会就这么认了?虽然李世民能听得进朝臣的谏言,但是他也从来不是朝臣说了自己就都答应的,往往会跟朝臣争论许久,而不是就这么算了。】
【比如要是有人将长孙皇后比作□□,李二怕是会把他祖宗十八代都给骂上一遍。】
虽然少年只是打了个比方,但李世民却已经是脸色大变。
别说是妻子被人骂,哪怕是史书上对观音婢的评价一般他都无法接受,毕竟纵观历史还有比观音婢更加贤德的皇后吗?
谁要是敢这么骂观音婢,他可不只是骂那人祖宗十八代,定然要让那人的九族都尝尝帝王的铁拳了!
【其实呢我觉得这事吧多半还是宋人修史时编的。宋代是著名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那些个儒家官吏可谓是时不时编些历史小故事劝谏君王,而往往遭到他们编故事毒手的便是最近的唐朝。李二作为千古一帝,善于纳谏的君王典型更是跑不掉。】
李世民顿时恍然大悟,好家伙,这是朕太有名所以都拿朕举例了?
可恶!举例就罢了,怎么还平白污人民声?!
【不管是《新唐书》的欧阳修还是《资治通鉴》的司马光,都是宋仁宗时代的文人。而在宋仁宗之前独揽朝政的又是谁呢?是刘娥,刘太后。】
【刘娥歌女出身,本是平民银匠龚美之妻,但是呢他们家境贫寒去到了京城谋生,然而他们还是穷,龚美便打算将刘娥给卖了。然后这一卖就被当时的襄王赵恒给看上了,将而且赵恒对刘娥那可是真正的真爱。】
【宋太宗反对又怎么样?那就先将刘娥养在外宅,等到登基后第一时间接回宫,甚至刘娥的前夫龚美还与刘娥结成了兄妹,获封国舅。】
【刘娥生不出孩子又怎么样?那就将别的女人生的孩子抱在她的名下,强行将她扶为皇后。发现刘娥颇有政治才华,更是愿意给她施展才华的空间,晚年病重之时更是放权给刘娥,让她成为朝政的实际掌权者。至于之后太后临朝称制,更是顺理成章之事。】
李世民听着宋仁宗为这叫刘娥的女子所做的一切,不禁咋舌。
这倒是的确谈得上“真爱”二字!没想到那后世皇帝竟是出了个情种。
他自认对妻子也是情深义重,但平心而论,他是做不到这个程度的。
他倒是不介意刘娥是再嫁女,但她是平民出身,当个妃子都有些身份不够。
而且他竟然还让那女子独揽朝纲!他倒不是看不起女子在政事上的见识,毕竟从前有着比一般帝王还要出色的吕后、冯太后,而他的母亲窦太后、妻子长孙氏都是政治眼光超绝。
但那前提是他们本就跟随开国之君开国又或者是出身贵族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那刘娥平民出身,书估计都没读过几本,让她去处理政事不是儿戏吗?
想到这李世民在心中摇头,他若是宋太宗,定然也要反对赵恒纳这样一个女子!
幸好这样的皇帝是后世朝代的,他们大唐应当不会出这样的皇帝吧?
然而下一刻,李世民心中的看不起便被打了脸。
【刘娥在位期间先是终止了因为宋真宗晚年沉迷祥瑞,持续十年、耗资巨大而导致民怨沸腾的天书运动。而后又整顿吏治,提拔了一大批贤臣。经济上也推动了盐法改革、劝课农桑。教育上更是广设州学,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
【总之,她在位十一年开创了北宋中兴之基,功绩远超她的那个废物丈夫。也比她那个脾气好能忍文臣的“仁宗”要有为的多。】
虽然只是短短几句功绩的介绍,但身为顶尖政治家的李世民自然知道这些政绩的含金量。
真是没想到一个平民出身的女子,竟然能有这样的见识!
李世民这人虽然有些出身贵族的傲慢,但是认起错来也极快,对待有才华的人士更是看重。
刘娥若真那般的才华横溢,那让她以太后之身处理朝政的确比让无能的皇帝要强得多。
如果他的儿子们不成器的话,他也宁愿让观音婢临朝称制。
想到这,李世民突然间福至心灵。
儿子若是没有那么出息,但若是有个能干的妻子在他死后帮忙守着江山那他就能放心多了。
然而随后他又在心中叹气,观音婢那身体……不会的,如今有了天音,他一定能找到办法让观音婢活得更长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