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自然就轮到了两位皇子,然而从他们的眼神中便可以看出两人都更对那个在长孙无逸手中有多种变换的“魔方”更加感兴趣。
至于那玉佩虽然更加贵重,但是显然他们并不缺玉佩自然也不敢兴趣,于是分配再次出现了问题。
长孙无逸见状心凉了半晌,完蛋,他又干错事了!
不过长孙皇后对解决孩子之间的争端很有经验了,她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吧……
长孙皇后的话语很快证实了他的想法,就是规模有些庞大了。
“承乾、青雀,阿娘看出了你们都想要这个玩具。这样吧,你们做一首赋,谁做得好谁就能得到这个玩具。”
这时李世民也看热闹不嫌事大,看向众朝臣道,“等太子和卫王的赋做了出来,你们选出认为好的那篇,谁获得朝臣的支持更多,谁就获得魔方。”
能混到这场宴会的都是人精,更何况他们其中还有不少人能听见天音,瞬间猜出了皇后的目的,自是纷纷点头同意。
此时的长孙无逸则是满脑子问号,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就变成太子魏王比拼做文章,然后朝臣们纷纷站队了?
-----------------------
作者有话说:修改了下最后的玩具
第41章
长孙无逸看着这一幕只觉得玄幻, 为什么现场众人仿佛都很快接受了这个提议?这真的只是他随手让人做的小玩意儿啊!
不对,现场还是有人震惊的,那就是事件当事人李承乾和李泰。
两个小孩都是满脸震惊, 如果不是长久以来的教养, 恐怕已经当场哭出声。
他们也没有想到, 为什么明明是他们要被人送礼物,怎么就成了他们要比拼写文章了?
当然依着对阿娘的信任, 他们也没有开口反对, 毕竟阿娘不会害他们的。
而且做文章什么的也不是什么难事,就当阿娘考教他们好了。
于是两个小孩也很快稳定了心神, 纷纷起身行礼,表示愿意做赋。
长孙无逸看着两个小孩的神色变化,心中一阵无语, 不是,你们都不挣扎一下吗?
但当事人都不反对,他又有什么理由反对呢?更何况也不是让他写文章。
说不准这就是阿姊她教育孩子的独特方法呢?他还是别插手皇帝皇后教育孩子了。
于是殿中再次热闹了起来,太监们呈上笔墨纸砚,两位皇子开始做赋, 大臣们纷纷开始围观两位的文章, 甚至有爱表现的自己也开始做起了诗或者是赋。
反倒是长孙无逸这位事件引发人,无人问津。
对此他自是乐得清静,还时不时听一听大臣们朗诵出来那些新作的文章。
但作为一个从小浸淫“唐诗三百首”的后世华夏人, 长孙无逸不由得瘪了瘪嘴, 果然现在的诗水平不咋地,还停留在南北朝时期传下来的宫体诗。
空有华丽辞藻,但没什么内容,几乎都是把自己比成不得宠的妃嫔, 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感情。
对此,长孙无逸只有冷笑,当即开始吐槽。
【啊,这些人怎么这么不要脸。那些个贫困穷书生写写这样的文章也就罢了,现在这些在殿中的谁不是位高权重,还需要写闺怨诗?】
【特别是李二,都当皇帝了还写这些,是有病吗?你现在还能有什么怨什么愁?好装逼啊!】
正互相夸赞对方锦绣文章的贞观君臣们顿时一怔,他们怎么又被骂了?
这宫体闺怨诗就是现在流行的诗啊!大家都这么写,他们怎么能不写?
特别是自诩诗赋大家的虞世南更是十分不服气,他虽然对天音抱有极高的崇敬之情,但也仅限于天机。
天音和长孙五郎平日里的对话一听便没什么文化,长孙五郎怎么好意思嫌弃自己写的诗的?他又能作出什么诗来?
李世民也很是不服,他是帝王怎么就不能抒发愁绪了?
他现在能实现抱负,又不是从前就一直顺风顺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就是因为被逼上绝路了啊!
让他曾经痛苦不已的罪魁祸首现在还在现场呢!
长孙五郎那懒散的样子,一看就没读过几本书,能有什么鉴别诗词的能力?真是没眼光!
……
文人们都几乎是有傲气的,哪怕是半吊子的文人,于是大半人都对长孙五郎的吐槽十分的不满,并在心中狠狠唾弃了一番长孙无逸鉴赏诗词的水平。
然而就在这时,长孙无逸念诗的声音却在他们脑海中响了起来。
【他们写的那么多诗,加起来都不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打的。】
顿时所有人一怔,虽然这诗歌的形式跟他们现在所做的不太一样,但是这诗的“好”却是让所有人都能体会到。
而后他们脑海中冒出个念头,等等,这诗该不会是长孙五郎所做的吧?他能有这样的本事?
这要真是他所做,那他点评他们的诗的话那就不是完全胡说八道了。
就在众人怀疑人生之时,少年终于又开了口。
【算了,也不能对他们太苛求,毕竟现在还在唐初,还没能摆脱南朝是奢靡浮华文风的影响。】
【对了,骆宾王现在出生没?“鹅鹅鹅”可是他七岁就写出来的《咏鹅》啊,真是文采吊打这一屋子的老油子,文采这种东西真的是天生的,】
【呜呜呜,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见到他,真想去看看历史名人啊!】
意思是这首诗是那个叫作骆冰王的人所作?
众人心头的石头顿时落下,好好好,看来这诗不是长孙五郎所作。
他们就说,长孙五郎怎么可能作出这样的诗词来!
不过等等,七岁所作?他们被一个七岁孩童吊打了?这似乎好像也不是什么好事啊!
李世民也在心中暗暗思考,这么小就能写出这样诗词,未来的才华定然也是差不了的。
长孙五郎会有这个疑问,那骆冰王定然出生在这个时代,前后应该差不了太远。
倒是可以派人去寻找一番,早日接进长安为他所用。
哪怕政事上差了些,也可以做一些草拟文书的工作,总不会差的。
长孙无逸的吐槽还在继续。
【只可惜还是时间早了,再晚个几十年,那个时候褪去了如今的浮夸,大唐也进入到了最鼎盛的盛世,整个社会昂扬向上,再加上科举考诗词,大量的文人参与道诗词的创作,我就能看到真正的诗词盛世了。】
【呜呜呜,好想见到李白了,哪个华夏学子不想见到诗仙了!真真是从小就读诗仙的诗长大,还做了好多诗词鉴赏的题,我觉得恐怕诗仙本人都没我了解他的诗词!】
李世民听着少年的话十分高兴,完全忘却了自己的诗刚被少年狠狠批判了一番。
虽说文化的兴盛不可能有开疆扩土什么的让他更加兴奋,但也不会拒绝文化迎来繁荣昌盛。
更何况这也反过来证明,彼时的百姓生活过得不错。
【对了,大唐的边塞诗也是一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感真是绝了。彼时的大唐不管是文人还是武将都励志开疆扩土,写出的诗自然气怀壮阔。】①
李世民越发高兴起来,好好好!没想到这开疆扩土还能带动文化发展!
而且文人们的态度如此,未来大唐在开疆扩土之事上稍微“激烈”些应当也不会太被反对了,说不准还有无数诗人写诗歌颂一番。
此时的李世民可谓是沉浸在了深深的欣慰与喜悦当中。
大唐最鼎盛的盛世距离如今还有几十年,在位的皇帝不知道是他的第几代子孙,不过他应当十分优秀,才能造就这样的繁华盛世啊!
看样子大唐也能迎来几代明君,说不准还能挑战一番曾经的大汉。
然而李世民的兴奋没能持续多久,因为少年很快话锋一转。
【不过我觉得那段时间诗词那么猛还有个原因,那就是大唐盛世以垮塌的速度由盛转衰,让人前所未闻,见所未见,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原本沉浸在欣慰中的喜悦中的贞观君臣顿时一震,有些没想到未来怎么会成了这样的一个走向。
大唐的盛世急速崩塌是有多急速?
虽然一个王朝固然有兴盛也有衰弱,可是按照前朝的经验,也应当再过个十几年乃至几十年。
难道是大唐也如隋朝那般突然间被杨广那样的昏君篡位?那倒是有可能在十几年内突然间垮塌了。
李世民更是内心沉重,疯狂在心中大骂,究竟是哪个败家子毁了他的大唐?
若被他发现是谁,定然不会轻饶!
当然李世民也知道自己这般属于是无能狂怒了,那大概率是近百年后之事,他根本就见不到毁大唐基业之人。
……
【唉,就比如我们的李白大大,虽然他写诗后很快成名,被无数权贵看重,就连皇帝都拜服于他的文采招他进宫。但皇帝只看上的他的才华,只给他封了个翰林供奉,需要时招他伴驾写诗,却不给他参政议政,左右国家大事的机会。】
【而且文人自恃清高,也难免得罪当时朝中的权贵,于是三年后便辞官了,留下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②
【当然在看来李白的政治能力的确有些问题,哪怕是在明君手下也不一定能得到重用,毕竟做官需要圆滑,还需要站队正确。】
李世民定了定神,先是在心中赞叹了一番李白诗句的风骨与才华。
而后在心中安慰自己,“急速”这个词会不会是少年夸张了?毕竟不用李白也不全是皇帝的问题,说不准李白就是不适合做官呢?
哪怕是他也不会去重用一个只会写诗,但政治眼光极差,连站队都不会的纯粹文人。
当然,他应当也不会将这样的人才放出长安,而是找个合适的职位将他给“供”起来,让他安心给他写诗做文章。
但随之而来的话就让李世民再也无法自我安慰。
【再说诗圣杜甫,前期他虽然也因为不得重用,见多了人间疾苦,写出了诸如《丽人行》、《兵车行》等批判现实的作品。并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千古名句】
【但杜甫的诗作真正大成,被称为诗史还是因为他亲眼经历了那场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目睹国都沦陷,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写出了《三吏》、《三别》。】③
【真真是所谓的国家不幸,诗家幸啊。】
-----------------------
作者有话说:①出自王维《使至塞上》
②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今明两天都有点事,更新得有点少,争取之后多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