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李世民只觉得自己大脑“嗡嗡嗡”的痛, 虽然长孙无逸没有直言大唐由盛转衰的经过,但透露的信息却已经不少了。
譬如“安史之乱”就应当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起因,甚至导致国都长安陷落。
至于“安史”是指的什么, 李世民比较倾向于是人, 当然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就不好说了。
只是不管是哪种情况李世民也无法接受被叛军打到了国都, 甚至国都还沦陷了!
汉代虽也有七王之乱,但也没被人打到长安啊!
相较于李世民的痛心疾首, 朝臣们则要淡定许多。
他们大多出身于世家, 家里都已经富贵了甚至几百年,这几百年来无数王朝兴起又衰落, 但不变的依旧是他们世家与皇家共同掌握着权力。
所以,他们又有什么好着急的呢?
他们只在心中感叹,看来大唐虽然比隋朝长了些, 但也没长到哪去啊!这世间终究难有第二个大汉了。
当然还是有部分心怀天下的朝臣,在心中悲叹。
百姓这才没过上多久的好日子,这就又要迎来战乱,最苦的还是百姓啊!
自诩开国帝王的李渊此时也是满心悲痛,他之前听天音只听了一半, 李世民也不会好心到将一切都告知于他。
所以李渊自然不知道大唐的寿数, 所以在他看来国都沦陷那就是国家亡了。
他才刚开国,结果天音就让他知道了未来大唐的灭亡,这真是存心气他的!
至于想办法避免大唐灭亡什么的, 李渊表示这都是近百年后的事了, 他还已经退居了太上皇之位,实在非他能力所及。
当然,他还是生气的,当即恨铁不成钢地望向一旁的李世民, 瞧瞧你生的好子孙!
李世民本就心痛,这么被一直以来针锋相对的父亲这般看着更是无语。
难道李唐后来的皇帝就不是他的子孙吗?
算了,还是继续听长孙五郎的话吧,看能不能探听到更多的消息。
李世民冷静下来,便发现了不少的疑点。
譬如国都都沦陷了,难道不该是直接亡国吗?可他明明记得之前天音提到过大唐不是短命王朝,有着一两百年的历史,最后是被一个叫作“宋”的朝代取代的。
难不成大唐也跟汉朝一样被分成了两段?李家又出了个雄主将天下打了回来?
只要能找到那人是谁,他完全可以留下遗诏,警示后人。
特别是那创造了大唐巅峰盛世的君王,应当是个明主,只要自己提醒得当,他想来便不会传位于一个昏君。
甚至要是能知道那重夺天下的雄主是谁,他甚至可以让那人将皇位直接跳过导致“安史之乱”的昏君,将皇位传给那重新夺得天下的“雄主”。
李世民这般想着,长孙五郎这一次也如他所愿为他透露了他想知道的信息。
只是这透露出来的信息,却完全不是他想象中的那般。
【说起来安史之乱的发生虽然有其必然,但要不是唐玄宗两父子的骚操作其实根本不会持续那么久。】
李世民瞬间抓住重点,唐玄宗父子!看来“唐玄宗”就是那个导致安史之乱的不孝子了!
【首先,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就是唐玄宗这厮竟然让边疆节度使在手握军权后,还让他们同时掌握了政治、财政大权,安禄山还因讨好玄宗成为了三镇节度使,手握18万常年对战的精锐,而中央只有十二万军人,而且战备松弛。这样的军事力量悬殊之下,真是太考验节度使们道德水准了。】
李世民摇头叹气,心中大骂,果然是昏君!
虽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也不能将所有权力都下放啊!而且还是三镇!长此以往下去没有野心的将领也得有野心了!
甚至在场的将领们也不由得脸色一变,要是他们被帝王赋予了这么多的权力,恐怕也很难不去试一试。
毕竟谁又真的心甘情愿屈居人下呢?
【当然事情已经发生了也不说那么多了,毕竟玄宗干的蠢事本质上是加快了藩镇将领造反,早晚会有那么一天,这可以说是从大唐建立时就埋下的雷。】
李世民瞬间惊醒,从大唐建立就埋雷了?这怎么可能?他可不会放任边疆将领做大!
长孙五郎你给朕说个清楚!
然而长孙无逸此时专注吐槽着唐玄宗,并不打算深究其底层原因。
李世民自是失望的,但是随着长孙无逸的讲述,他也很快没空去纠结什么根本原因了,因为唐玄宗父子的操作差点让他头风病都犯了。
【安禄山手上是精兵强将,朝廷的军队很难正面击败安禄山的叛军,但是因为地势有险可守,而且朝中也有不少得用的大将,想反攻不容易,但是守住要害不让叛军进长安却还是可能的。】
【事实上当时的名将们也是这么做的,不管是高仙芝还是他的继任者哥舒翰,然而呢奈何有唐玄宗这样一位微操大师。】
【高仙芝在潼关坚守之时,监军边令诚索贿遭到了高仙芝拒绝,然后便在玄宗面前诬告高仙芝“逗留不前”、“贪污公粮”,唐玄宗本就不满高仙芝不立即出兵平叛,于是下令立即处斩。】
【这样一位为大唐鞠躬尽瘁,平定帕米尔高原的来自高丽的名将就这么冤死了。】
李世民本就是极爱才之人,听到忠臣良将的遭遇顿时心如刀绞,以至于一时间都忽略了高仙芝一个高丽人为什么会成为大唐的将领。
当然他哪怕注意到了也不会多么的意外,毕竟他们大唐吸引全天下的异族人才实属平常。
此时李世民心中对唐玄宗的评价更低了几分,这样的昏君,恐怕只有杨广能一战了,难怪将大唐搅成了这样。
【高仙芝被处死后,便是哥舒翰。此时的哥舒翰其实已经病入膏肓,卧床不起,但接到皇帝的命令后他也不敢不从。面对与叛军兵力的悬殊,哥舒翰依旧建议唐玄宗“固守潼关”,叛军久攻不下。但李隆基听信奸臣谗言,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哥舒翰被迫率18万唐军进入灵宝险道,遭叛军伏击全军覆没,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此战之后玄宗西逃,唐朝中央政权崩溃。】
李世民双目圆睁,恨不得能够跨越时空亲手处置了那个败家子!
他残害忠良不说,竟然还弃掉长安跑掉!他怎么对得起全城的百姓!
李世民将唐玄宗狠狠地骂了一顿,犹不解气,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子孙,只能恨恨地看了一眼李渊。
那不孝的后人多半是学的李渊,毕竟父亲当初面对突厥就想过迁都逃跑。
而被恨了一眼的李渊也很是莫名其妙,这关他什么事!他隔得更远了好吗?!
不过这唐玄宗可真是辱没了他李家的门楣,真是丢人啊!
【在逃亡去蜀地的途中,禁军也受不了玄宗的昏聩了。当然深受忠君思想教育的他们自然不敢将问题都推到君王身上,于是开始拿身边人开刀。深受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杨贵妃,以及杨贵妃的哥哥也是如今大唐宰相的杨国忠自是首当其冲。李隆基为了自保,只能忍痛杀了两人。】
【与此同时,太子李亨也与李隆基就此分道扬镳,并且发挥了大唐的优良传统,自立为帝。唐玄宗见大势已去,也只能无奈接受退位成了太上皇。】
李世民听罢心头总算舒了一口气,这个不孝子总算下台了。
那个李亨既然有自立为帝的气魄,哪怕没有卓绝的才华,想来也应该不算差吧。
至少收复长安应该是可行的,难怪大唐经此一劫却是并未直接亡国。
但李世民又敏锐地察觉出了一丝不对,若是李亨尽到了自己的责任,长孙五郎应当不至于将父子两一起说。
很快少年的话便证实了李世民的想法。
【李亨一开始的确干得不错,他任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在河北连战连捷,几乎快收复全境,还直逼叛军老巢范阳。】
【然而李亨毕竟是自立为王,深觉自己的皇位不稳,他自然要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重新打下长安就是重中之重。于是他紧急召回两位名将,转而进攻长安。然而此时史思明趁机反扑,河北再度沦陷,叛军获得喘息之机。】
【当然这只是李亨各种骚操作的其中之一罢了,可以是李亨数次为叛军续命。】
【譬如任用根本不懂军事的宰相房琯为“观军容使”,主导收复长安之战,结果四万唐军在陈陶斜遭叛军伏击,精锐尽失。】
【还有因为忌惮郭子仪和李光弼,重用宦官李辅国、鱼朝恩掌管禁军与后勤。鱼朝恩多次干扰军事部署,比如在安阳河之战中否决李光弼的正确战术,致使唐军大败。】
【有人认为李亨是纯菜,所有才有这么多骚操作,然而还有部分后世人认为李亨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故意延长战争,好彻底边缘化唐玄宗。】
【当然大家都不是李亨肚子里的蛔虫,不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想的。但不管李亨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他都将原本很快就能解决的安史之乱足足拖了八年,将大半个华夏拖入战火之中。】
李世民心脏猛地抽痛,他大脑更是充血差点直接晕倒。
他能接受一个王朝固然有衰落的时候,但却不能接受大唐衰落得如此憋屈。
为什么大唐能一连出了父子两都是昏君!真是上天要亡大唐啊!
他自诩救隋末后的万民于水火,给了他们一个太平盛世,结果他的后代为了一己之私又将万民拖入到无尽的灾难之中。
不行,他一定要想办法改变。
李隆基和李亨父子他记住了,他一定要留下密诏让这一对昏君父子永远与皇位绝缘。
就在李世民在心中思考对策时,少年的话却再次让他吃了一惊,一时间进退维谷。
【李隆基作为太上皇被迎回长安时,看见自己一手创造的盛世又被自己亲手毁掉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当初年老的自己一时的躺平之举。】
李世民:什么鬼?大唐的巅峰盛世是唐玄宗这个昏君创造的?
-----------------------
作者有话说:明天一定多更点
第43章
李世民心情很是复杂, 心中满是不可置信。
所以他一直夸奖的明君是那位唐玄宗,咒骂的昏君也是他?
一个人前后的差别怎么可能这么大?
纵使皇帝到了老年都会糊涂一些,但是也不至于连最基本的理智也没有了吧!还是说唐玄宗创造的盛世其实也只是根本没什么本事, 纯熟捡漏?
除了李世民之外, 其余众人也都是这般的想法。
他们自诩也算是学富五车, 阅遍了史书,能够做到完全善始善终、到死时英明如旧的帝王并不多, 但也不至于离谱到这种程度啊!
一个帝王竟然能创造盛世, 又丢了大半个国家?这可真是让人费解,难道他的这个盛世是虚名?
而一向会防微杜渐的魏征则是在心底里开始思考起了上奏的谏表, 果然能善始善终的帝王少之又少。
那唐玄宗如此,身为不知道第几代先祖的李世民也有很大的可能,他可一定要尽早预防。
那唐玄宗虽然昏庸, 但到底时间太晚,不是如今的他能操心的,还是先劝谏好他们的陛下为妙。
长孙无逸此时也跟李世民和众多朝臣共了脑。
【后世不少人觉得唐玄宗李隆基本身没什么本事,有了前几代的基础只要上来个正常皇帝就能带领大唐迎来盛世。要真是这样,唐玄宗的事也不会让大家那么唏嘘了。】
【纵观李隆基前半生, 也真真是励精图治, 他做的那些事所需的能力也不比李二当年打下江山简单多少。】
【彼时的大唐经过前两朝皇帝的混乱,朝堂之上早没了贞观时的气象,反倒是各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争权夺利, 朝堂上乌烟瘴气一片。李隆基上位之后, 收拢了皇权,彻底控制住了朝堂。】
【彼时刚登基的李隆基才27岁,跟李世民登基时一样的年纪,一样的雄心壮志, 想要学习先祖再造大唐辉煌。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
【他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整顿吏治,限制皇族的特权,严惩贪腐,形成“谏诤之风”。而后又任用张说、张九龄,改革军事和文教,注重选拔寒门才俊,大大抑制了当时的门阀势力。】
【同时他恢复了谏官与史官参与宰相回忆,强化监督机制,又在各地设采访使监察各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总而言之,这一套下来,朝堂上下的风气可谓是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