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紫薇大帝转世的名头要是传了出去,谁还敢说他得位不正?
还有那书中的判官还将他的阳寿增加了十年?
看来后世人也觉得自己当政的时间短了,所以才会加上十年,没想到自己竟然如此受百姓爱戴啊!
这话本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要不然还是让玄奘去一去那天竺?毕竟他可是个开明的皇帝,对待大唐境内各大宗教都很是宽容。
可长孙五郎之前说过佛教大兴的危害,那玄奘取回真经让天下百姓更加推崇神佛之事可怎么办?
李世民一时间有些进退维谷。
【《西游记》对李二的塑造还是有些刻板印象了,后世人认为李世民是仁君,所以总是将他往唯唯诺诺的方向塑造,于是李世民在各种小说电视剧里都成了好说话的中年大叔模样。】
【虽然我常常觉得这样的人设魅力大减,但是也能理解在后世知识分子的眼中,他们的理想君王就是这样的形象。】
【对比起来,我觉得《西游记》里最亏的还是玄奘大师,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得罪了作者,被塑造成了一个只知道念经的废物和尚,全靠几个徒弟保护取经。】
【玄奘明明是一个人翻阅千山万岭偷渡出国,直到到了高昌被高昌国王引为知己,甚至还结拜成了兄弟后,高昌国王给他拨了一群随从才改变了之前独自上路的窘境。也因为有了高昌国王的修书,玄奘路过那些小国通关才容易得多。】
【说起来《西游记》还是有些不道德的,把人高昌国王对玄奘的帮助全都给了李二。而且最惨的是高昌在贞观十四年时被大唐给灭了,只能说国家被灭了连个喊冤的都没有,只能被人“偷”功绩了。】
李世民先是还来不及为大唐灭亡高昌而开心,就被少年的“偷”字刺了一刺。
这写话本就是需要改编,怎么能叫做偷呢?
好在长孙无逸也没继续纠缠这件事,继续讲述了下去。
【而在天竺的几年,玄奘潜心修佛,四处游历,在戒日王举办的无遮大会上辩赢了天竺无数高僧的狠人。】
【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回到大唐之后,不仅受到所有百姓的称颂,这位曾经的偷渡客得到了李二的亲自接见。】
【只是李二的接见也不是很真心,一方面是碍于当时佛教的名声,一方面则是想要从玄奘那探听到玄奘沿途所见所闻,好获取那些国家的情报,甚至在一番交流后发现玄奘颇有才华,希望他能还俗为官。】
【玄奘法师一心向佛,自然不可能答应还俗,但是碍于帝王权威还是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让李二充分了解了沿途诸国的情报,制定了后续的大唐】
【之前有网友开玩笑说,那些个沿途国家的国王怎么一点不怀疑这个念经的和尚是探子吗?毕竟他刚走没多久,唐军就打过来了。】
【只能说玄奘法师主观上没想过当大唐的探子,但实际上嘛怎么不算报效大唐呢!】
李世民心中的犹豫瞬间散去,佛经什么的不重要,《大唐西域记》很重要!
没想到这叫玄奘的和尚在探听情报一途上这般有天赋,这一次哪怕他不想去自己也得将他送去了。
当然贞观十七年还太远,李世民希望长孙无逸最好能再多讲些《大唐西域记》的信息。
然而长孙无逸哪里是对正经书籍感兴趣的人呢?吐槽完后,他便又沉浸在了《西游记》的剧情中。
于是一瞬间,李世民只见面前的光幕上出现了一只金灿灿、拿着棒子的猴子。
-----------------------
作者有话说:明天不会这么晚更新了
第55章
李世民瞬间反应了过来, 这小子又开始摸鱼了,竟然还是当着佛祖的面。
平日里在朝堂上他这般放肆也就罢了,现在竟然出来也这般?他可真是放纵长孙五郎太过了。
他再次用眼神警告长孙无逸, 然而长孙无逸如今却是更加沉浸地观看起了视频来, 哪里还顾得上别人?
毕竟已经当差了一年多, 长孙无逸已经自觉摸清楚了李世民的性情,他笃定李世民工作时不会分心来关注他这个不重要的人。
现在虽然不是在上朝, 但是拜佛祈福可是比上朝还要庄重的事。
这一年多以来他的上网时间虽然涨了不少, 但对于长孙无逸来讲还是不够的。
况且《西游记》到底是老剧,长孙无逸小时候看了无数遍, 也没必要从头到尾重新看上一遍,因此他打开的自然是网友的剪辑。
剪辑自然是《西游记》中的精华部分,基本上概括了孙悟空出世到他大闹天宫, 而后被佛祖镇压,最后被唐僧解救,跟随唐僧一起西行取经的经过,可谓是精彩纷呈。
长孙无逸心中更是激动。
【呜呜呜,猴哥, 我们华夏人心中的顶流!他永远都是那个不畏强权, 敢于与天争命的大圣!】
对于《西游记》,李世民一开始是不屑的,他以为又跟从前长孙无逸看的那些花花绿绿一般的动画片类似, 十分幼稚, 也就让他对后世的风土人情能多些认识。
当然为了不错过任何可能得有用信息,李世民还是用眼角的余光观看着光幕。
然后这一看就不得了,李世民不由自主地频繁走神,好几次差点做错了祈福的流程, 但还是忍不住跟着观看。
除却有些无语剧中那位扮演自己的唯唯诺诺的形象外,李世民不得不承认《西游记》的剧情的确引人入胜,跌宕起伏。
那些个神仙、妖精更是表演得得极为精彩,如果不是知道这是后世用更先进的技术演绎的话本,李世民都快相信那些人都是真的神仙、精怪了。
当然最令李世民佩服的还是那位齐天大圣,真真是聪明睿智、智谋过人、嫉恶如仇、勇敢无畏……仿佛一切美好的词汇似乎都能用在它的身上。
李世民本来还很嫌弃它只是一只猴妖,然而看到最后,他觉得这简直是天底下最为丰神俊逸的猴子。
只是,他在心中叹了口气,对于大圣的转变他总觉得有些不得劲。
后来的大圣固然更符合他固有观念中的天庭、佛家的好臣子,但他总觉得大圣似乎不再像是从前的大圣了。
当然这些都无损于仅仅是一小段剧情便能窥见其中的精彩,李世民甚至开始觉得这叫做《西游记》的话本子真被写出来似乎也不错。
而且等到和长孙五郎说开的那一天,是不是可以让这个话本子提前面世?
别的不说,这“紫薇大帝转世”的名头可真是好啊!
至于今天跟着一块来的小太子,更是眼睛都快长在光屏上了。
也幸好太子的工作并不多,在李世民时不时的提醒下才没有出什么大错。
至于其余臣子们面上虽维持着严肃神色,但从他们不断飘动的眼神便可以看出他们也在一心二用,一边继续祈福仪式,一边克制不住地看着光幕。
甚至连萧瑀这位佛法狂热分子,也忍不住走神盯着光幕上出现的释迦牟尼看。
他一边吐槽后世人对佛祖大不敬,竟然敢让凡人扮演佛祖,但又不得不承认光幕上出现的佛祖比眼前的佛像都要神圣威严许多,让他心生向往。
于是萧瑀便在这样的拉扯之中视线反复来回。
这么多人都如此的心不在焉,主持自然也看了出来,一向温厚的老和尚不由得出声提醒。
“陛下以及各位大人,诵经时还请沉下心来,切莫三心二意,佛祖都看着呢。”
众人这才恍然惊醒,察觉到自己的失礼,忙打起精神来,只是眼神还是忍不住偷瞟。
长孙无逸自然也听到了老和尚的提醒,不过他毫无自觉,一点不觉得老和尚的提醒包含他这个无关紧要的侍卫,跟着吐槽。
【啧啧啧,看来这些个大臣口口声声说敬仰佛祖,都是口不对心。特别是萧老大人,呵,平日虔诚成那样,结果现在……】
【不过我也能理解,这种法会,的确太过无聊,听老和尚们念经还不如在朝堂上听朝臣们吵架呢。】
萧瑀以及其他朝臣们只觉得膝盖再次中了一枪,长孙五郎还好意思说,他们这样究竟是被谁害的啊!
不过到底只是剪辑,故事介绍得还算详细但也不过二十分钟左右,视频很快播放完毕。
众人有些意犹未尽的同时,又有些庆幸。
终于结束了,他们终于不用在一心二用,时刻担心被抓包了。
然而光幕结束,少年的吐槽却远没有结束。
【小时候看《西游记》只把它当成一部猴哥升级打怪的小说看,长大后才发现虽然小说描写的是神仙事,但实际上是在暗暗讽刺明朝时的官场。】
【有后台的妖精不管犯了什么大错都能被天上的神仙捞回去,而没有后台的妖精只能被猴哥一棍子打死。】
【甚至从五指山下出来的猴哥还是从前的猴哥吗?五百年前的猴哥敢于向玉帝叫板,不服佛祖,然而取经路上的猴哥却是极懂人情世故。】
【猴哥有通天的本事,大闹天宫时除了佛祖之外没有一个神仙是他的对手,结果取经路上猴哥却是时不时去各路神仙那搬救兵,怎么不算打狗也要看主人呢?猴哥也是成长了。】
李世民一怔,他之前觉得奇怪的预感果然成真了。
少年说是后世的作者讽刺明代官场,但大唐的官场又好到哪里去呢?
就拿那些世家子弟来说,哪怕是自己也得给他们几分薄面,这不也跟那些有后台的妖怪一样?
还有孙悟空前期那去挑战玉帝,甚至还说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样的话,这又何尝不是对人间帝王说的呢?
果然,那后世追捧的东西就没有简单的。
若不是他已经被少年的心声“教育”了数回,知晓了未来世界的发展,他定然也不会像如今那般淡然。
毕竟未来皇帝都没了,他又有什么好不能接受的?
李世民彻底淡定下来,决定平静应对长孙无逸接下来更加尖锐的吐槽。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次长孙无逸却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多说。
【算了,网上对《西游记》的各种黑残深解读已经够多了,我也懒得吐槽了。】
【不过不管是《西游记》还是现实里,玄奘法师为了取得真经都是九死一生。可是谁能想到,在遥远的未来里,印度这个佛教诞生的国家却是几乎没有了信仰佛教的佛教的佛教徒。反倒是华夏乃至被华夏影响的中华文化圈,还有大规模的佛教徒。】
【当然也不能对三哥他们要求那么高啦,毕竟历史上三哥他们坐拥那么大一块肥沃的领土,结果就从没有形成过强大的国家,只有不断地被其他外族入侵,被外族统治,丢失掉除了“种姓制度”最该被丢失掉外的其他文化。】
【哦,也不对,三哥说不准本来也没什么多高深的文化,毕竟他们从不官方记载历史,以至于历史记载极其缺乏,发现了自己国家的古迹都不认识,还得从华夏的史书中查找相关信息。】
【特别是《大唐西域记》,据说是印度史学家们人手一本,被视为重建7世纪印度历史的基石,将《大唐西域记》作为考古调查的“路线图”,那烂陀寺、鹿野苑等遗址均靠着书中描述被发现,甚至印度国徽狮头柱和国旗□□图案也是发源于此。】
【虽然国际交流是好事,但是想到三哥们平时里那副自大的样子就烦躁,一点本事没有,天天吹牛逼。】
【对了,李二能想到他当时的一个命令竟然为未来三哥吹牛的历史做了贡献吗?】
李世民此时除了无语就是无语,他哪里能料到千年之后的事?长孙五郎怎么又开始给自己扣锅?
少年一会儿喊印度,一会儿叫作三哥,显然这些称呼都是指代如今的天竺地区。
至于少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叫法,李世民都不用细想便能猜到,其中一个称呼是少年对其的蔑称,毕竟少年对“天竺”的蔑视可谓是不加掩饰了。
不过李世民能感受到少年对天竺并无太多的仇恨,更多的是看不起和恶心,也不知道那印度究竟是怎么得罪了少年,他之前好像从来没有这么讨厌一个国家。
想到少年对印度历史的形容,他倒是有些明了少年的心思,这就仿佛如今不少唐人看周边蛮夷小国一般。
李世民倒是还算淡定,毕竟大唐周围都是这样的蛮夷小国,恶心是恶心不过来的。
如今的他大脑已经飞速运转,开始思考有用信息。
天竺的土地十分肥沃,而且没有建设强大的统一国家就意味着十分容易被外敌打败占领,而天竺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既然别的外族可以,他们大唐为什么不可以?
李世民都想到了这一点,长孙无逸此刻自然也盯上了那块肥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