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哪怕不听我的,也该多听听阿姊的话啊!阿姊可是一直让他不要担任朝廷重职呢。只可惜阿姊活着的时候还能管着他,死后他和李二就都放飞自我了。】
长孙无忌顿时一惊,等等,怎么还有自己的事?他对李唐可是一片忠心啊!
然而任凭长孙无忌心中如何喊冤,众人的目光都朝着他望来,眼神中满是“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长孙无忌,看来是想学王莽”的意思。
第61章
长孙无忌只觉得自己额头冷汗直冒, 差点直接不管不顾当场跪了下来。
那个臭小子,自己怎么也是他的哥哥,没见过这么坑哥的!
难道真是自己平时对他的念叨实在是太多了, 逼他上进, 让他对自己心中不满?
可是自己也是关心他啊, 他要不是自己的弟弟,他才懒得说那么多呢, 他长孙无忌难道是什么喜欢管闲事的烂好人吗?
当然如今的长孙无忌心中只剩下后悔, 要是早知道有这天,他绝不多说五郎一句。
反正他们长孙家也养得起他, 陛下也对他很是纵容,他真是没事给自己找事。
当然如今最重要的还是确定陛下对自己的看法,于是长孙无忌当即朝着李世民望去, 便看见李世民微微拧着眉,显然是在思考着什么。
可李世民的脸上也没有明显的愤怒或者是其他的情绪,以至于旁人也根本看不出他的喜怒。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算了,不猜了, 还是继续听下去吧。
要是接下来长孙无逸真的爆出来他野心过大, 意图不轨,他就去跟陛下请罪,然后从此再不入朝为官。
到时候他就每天在长孙无逸面前炫耀自己的退休生涯, 让五郎羡慕自己。
帘幕后的长孙皇后也是心中一个咯噔, 她从前不详的预感终究还是成真了吗?
她爱读史书,所以知晓大部分权势旺盛的外戚都没有好下场,譬如吕家便被灭了全族。
所以,她才会一直劝谏自己的族人要低调行事。
至于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 她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所以比谁都清楚他不适合做高官,不然以他那权力欲旺盛的性子早晚会吃个大亏。
所以她才会一直反对长孙无忌担任高官,但对其他外戚诸如高士廉、长孙顺德等人没有多加干预。
在她的强烈要求下,丈夫和哥哥虽然不是很理解,但也只能接受。
只是没想到啊,她活着的时候能够阻止,结果等她去世了,这两人就把她的话当成耳旁风了。
特别是丈夫,她当然知道丈夫给予无忌高官厚禄是自以为对他好,但是他难道不知道还有一句话“爱子则为其计深远”吗?
罢了,她心中叹了口气,对自家哥哥和丈夫的自觉性已经不抱希望。
这一世她尽可能地活得长长久久,避免她的家人的悲剧。
相较于长孙家兄妹的悲观猜测,李世民其实并没有怀疑自家大舅子的忠心。
更何况他了解自家大舅子,虽然在政事上“鬼主意”一个接一个,但在人事上算不得有心机。
若不是大舅子身份特殊,自己又一直护着他,他恐怕早就被其他朝臣给参下去了,所以这样的无忌想要造反简直是十分艰难。
所以,会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结局的“不安全”?
李世民沉思片刻,突然间想起无忌性情刚烈,有些不懂变通,那就意味着换了个包容度比自己低的皇帝,他恐怕会不小心连皇帝都给得罪了。
难道是这个原因?
只是李世民还是有些想不通,继任的皇帝毕竟是无忌的侄子,他应当不会对无忌下太狠的手吧?
若只是让他告老还乡,荣养着,对于无忌而言也不失一桩好事。
李世民在心中不确定的想着也是这么期盼着,毕竟继任者是他的儿子,长孙无忌是他的发小、亲戚还是最忠心的下属,他不想他们之中任何人出事。
然而很快李世民便意识到权力斗争比他想象得要残酷得多。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和李泰相争两败俱伤,最后由15岁的晋王李治捡漏登上了太子之位。】
【然而李治在前十五年一直没有接受过应有的储君教育,再加上年纪太小,性格更是以温和纯孝示人,所以李二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小儿子真乖,是他的心头肉,但另一方面也十分担忧李治能不能撑起大唐江山。】
【彼时贞观的大部分名臣都是死的死,老的老,所以李世民挑来挑去最终还是选中了仍旧身强力壮的长孙无忌。】
【在李世民看来长孙无忌在政务上十分有才华,对大唐还是忠心耿耿,还是李治的亲舅舅,定然会在自己去世之后尽心尽力辅佐年轻的帝王。】
【事实上在重新立太子之时,李世民也参考了许多长孙无忌的意见。】
【比如他对李治说“你舅舅已经答应了你当太子了,还不快谢谢你舅舅。”】
【又比如在李治为太子时表现有些懦弱不尽如他意时,李世民跟长孙无忌讨论要不要重新立彼时的庶长子“英果类我”的李恪,甚至还说李恪登基才能保护他,结果被长孙无忌无情的拍了回去。】
【虽然李二找长孙无忌商量另立不是他侄子的皇子也是挺离谱的,用脚趾头想想也不可能啊。不过李二这人头脑发热冒出不靠谱念头的情况太多了,说不准他就是跟长孙无忌私下闲聊。】
【总之,我的这位好大哥在贞观后期终于达成了一直以来的夙愿,位极人臣,权侵朝野,还是帝王心腹中的心腹,估计是得意极了。】
此时的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都还年轻力壮,头脑清晰,更何况他们如今是以旁听者的角度听未来发生之事,自是立刻发现了其中的不妥之处。
长孙无忌未来不就是相当于托孤大臣吗?这世界上有几个托孤大臣有好下场的?
哪怕是霍光这样的贤臣,死前还算体面,但死后全家人几乎都被汉宣帝处死了。
当然其中固然有其治家不严的缘故,但根本原因还是霍光把控朝政太久,已经长成的汉宣帝早就忍无可忍了。
虽然长孙无忌是新帝的舅舅,但若是如同霍光一般,也难免跟新帝起冲突。
若是新帝性格温和还好,若是性格刚烈的话,那后果可谓是不堪设想啊。
不过之前长孙五郎提到过李治性格仁弱,想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会发展成为最坏的情况吧?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都是这般想着,然而接下来的消息却是让他们完全意想不到。
【李二是真疼自己的小儿子,毕竟出去打仗也是每天一封信,安排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政也是为了李治的江山不要出问题,然而他千算万算没算到的是他的儿子并不是一个仁弱的乖乖仔,而是一个腹黑黑莲花啊!】
虽然听不懂“腹黑黑莲花”为何物,但是这一点不影响贞观朝臣们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所以李治的仁弱其实是故意装出来的?就如同曾经登上太子之位前的隋炀帝一般装贤明?
果然,最终能登上帝位的就没有一个简单的。
李世民先是欣慰,毕竟下一任皇帝有心机有城府对江山可是大大的有益,不然他可真担心小儿子守不住江山。
只是若是小儿子野心勃勃,权力欲旺盛,那他设置的辅政大臣恐怕就难以有好下场啊……
一时间李世民心情十分复杂,以至于都没注意到另一位辅政大臣褚遂良。
褚遂良此时担任李世民起居郎,记录朝堂事务。
这个官职虽然算是帝王心腹,但职位却不高,跟朝堂上那些陪着陛下一起打江山的重臣们没得比。
每当这时候他就可惜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将自己晚生了几年,毕竟他自诩才华不输那些大臣们,只可惜生晚了错过了辅佐陛下打江山的机会。
当然褚遂良依旧对自己有信心,毕竟他们的陛下十分贤明,只要自己展露出才能定然能被陛下重用,然而他却也从来没设想过被帝王认命为下一任帝王的辅政大臣啊!
这证明未来的自己不仅位居高位,还是那时陛下最为信任的臣子之一。
但很快他的兴奋便褪去,等等,长孙大人身为帝王舅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那自己的下场……
而且如果他是跟下一任帝王作对的人,史书上又会如何记载自己呢?利欲熏心、不肯放权的奸臣?
想到这,褚遂良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是悲是喜,毕竟没人不想有个好下场,有个好名声。
不过很快褚遂良便淡然了许多,未来他能与如今的陛下君臣相得,实现心中抱负已经是他毕生所求,这终究还是好事一桩。
长孙无忌的心情此时便只剩下忧虑了,此刻的他已经几乎料到了自己未来的结局。
他这个人的确偶尔有些自大,也轻易不肯服人。他会效忠李世民,是因为见识到了李世民的本事,知道他是千古难遇的明君。
可若是这皇帝之位上的人换成了他的侄子,还似乎是“仰仗”他登上皇帝之位,平日里表现得还很懦弱,那时的他定然不会真心将侄子看在眼里。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会造反,但担任辅政大臣的他定然会将大部分政务揽在手上,并且自以为对侄子好的决定大部分政务。
这绝不会是一个有抱负的帝王能忍下来的,无关他有没有谋逆之心,处理的政务对或不对,因为帝王是不可能忍受身边有人对自己指手画脚的。
自己可真是太蠢了,怎么就没看清李治的本质呢!
长孙无逸接下来的吐槽很快证明了长孙无忌的预感。
【说实话李治的演技真的很好,也不怪李世民和当时的朝臣没有看出来,毕竟连后世史官也觉得李治是个仁弱的耳根子软的被女人操控的君王。但实际上真数数他做的那些事,哪一件都不是懦弱君王能够干成的?】
【首先在争夺太子之位时,李治表面上与世无争,太宗每次问他问题时他的回答都是什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长的套话,但实际上嘛。】
【李泰出局最大的原因固然是自己说了“杀子传弟”的蠢话,但还有个原因是李治“一不小心”在李二面前告了一状。】
【据说李世民在纠结立不立李泰为太子之时,发现李治魂不守舍,多次询问李治都说没什么,但最后还是不情愿地说了真相,他是因为被李泰多次威胁才忧心忡忡。】
【李世民一听顿时怒了,如今李泰都敢威胁弟弟,他日自己死了还不知道怎么对待弟弟呢。而后褚遂良又趁机进言“杀子传弟”实在是太过荒谬,李世民立李泰的决心彻底动摇。】
【而且当时朝堂之上李治被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政治集团支持,很难不说也是因为他展现出来的“仁弱”,毕竟仁弱的君王才好掌控嘛。】
【啧啧啧,李治这小子可真是将扮猪吃老虎发挥到了极致。我的好四哥那时做梦也没想到他自以为选了个好拿捏的下一任皇帝,实际上却是选了个最阴毒,最不好控制的。】
【不得不说李世民虽然没能看清李治的本质,只是阴差阳错将皇位传给了李治,但李治的确是他三个嫡子乃至所有儿子里最适合当皇帝的,他也算是运气好。】
听到这李世民不由得挺了挺胸膛,不错,他果然是天命之子,误打误撞也能选中最合适的继承人。
他之前还想着顾忌观音婢的身体,之后的孩子就都不生了,此时他却想着要不要还是把李治给生出来?
虽然他有信心这一次他必不会让承乾和青雀重蹈覆辙,但万一又出了什么意外呢?
如果承乾最终顺利继位,他也可以将李治培养成为辅佐哥哥的贤王嘛。
总之,多一个聪明的儿子不亏。
只是观音婢的身体……她如今身体康健,再生一个应该不打紧吧?要不下朝后问问太医?
李世民在心中兴奋地计划着,但长孙无逸接下来的话却是让他觉得自己还是别生了。
【李治登基后的头等大事就是清除掉李二留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也就是长孙无忌、褚遂良和他们身后的关陇贵族。】
【然而彼时的朝堂被长孙无忌把控,甚至廷议时五品以上官员多听其决断,李治可谓是被架空了,朝堂上实在是难以突破。】
【李治只能从别的地方入手,他看来看去盯上了后宫,决定要打压李二为他选中的与关陇贵族们站在一起的皇后王氏。】
【后宫也跟朝堂一样,讲究一个平衡,所以李治宠爱萧淑妃,推其与王皇后对打。萧淑妃也着实配合过一阵,但她也出身兰陵萧氏,也是世家,哪里会真正与其他关陇世家作对?于是李治的手段可谓是不怎么见效。】
【然而这时被李治视为“敌人”的王皇后却为李治送来了大礼,她因为受到萧淑妃的压力,而自己又不得宠,决定拉其他的女人共同对付萧淑妃。于是她将在感业寺出家,先帝的才人武媚娘接回了宫中。】
【是的,李治这位乖巧的孝子在李世民病重之时便与侍疾的小妈暗通曲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