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太原起兵之前,他这个二儿子才是常年陪在父亲身边的孩子,而长兄则是常年留守家中。
所以李世民一直不愿相信父亲和自己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直幻想如果没有李建成的存在自己是不是就能够父慈子孝——
他在前线打仗,父亲李渊在后方治理天下,两人共同奠定大唐江山。
父亲死后,他平稳地从父亲手中接过大唐江山,带着大唐走向巅峰,成为大汉一样的霸主。
如今曾经的幻想戳破,李世民心中怅惘的同时却也舒了口气。
从前他心中的纠结、后悔很大程度是他一直在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和平接过皇位,但如今看来,他从来没有更好的办法。
除非他愿意不去争取那个江山!
但可能吗?哪怕他自己不慕名利,他手下的臣子、将士都不会答应,更何况还有他一家老小的性命!
既然无法避免,他又何必继续耿耿于怀?
这般想着,李世民看那光屏中的中年男人都要顺眼了几分。
男人起初的话太过离谱,但后续的分析还算不错,自己就大人不记小人过了。
只是李世民刚放下的心很快又紧了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世民想要稍微修改史书将自己塑造得更可怜一点也乃人之常情,只是呢同样的他也不能怪后世质疑他功绩的真实性了,毕竟他有改史的前科嘛!]
李世民顿时一惊,什么前科?他可没想改动其他方面的历史!
[譬如李渊太原起兵之时,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起兵的主导是李渊本人,他早就想起兵反隋了。而在大唐的国史里,却是当时年仅18岁的李世民撺掇地李渊造反。我们后世人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这一小小的差别却是关乎着继承李唐天下的正统!]
熟知大唐起兵过程的老臣们则是嘴角一抽,不得不说他们的陛下可真是个机灵鬼。
真亏得他能想出来这些方法,真是费尽心机为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背书啊!
不过罢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要搁他们自己身上说不准直接抹除玄武门之变,将政变的帽子扣在李建成身上,陛下只是运用了一些春秋笔法罢了。
李世民唯有再次沉默与尴尬。
好吧,他承认在这一点上他是想过在修史时小小的春秋笔法一番,增加自己夺取天下的正义性。
不过他这也不算“修”史吧,虽然父亲一直有反叛之心,但是到关键时刻,如果不是他和裴寂推了一把,他还不知道要犹豫多久呢。
还有那《大唐创业起居注》不也是父亲找来文人对他写的歌功颂德的吗?这后世人怎么就信了?
不过他知道此时他所有的解释都十分苍白,唯有希望这一幕赶紧过去。
然而天不遂人愿,男人还在继续。
[除此之外还有史书上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两的记载,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在看完《实录》后发现史官将玄武门之变的部分隐去并且做出批示,“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①
[这话表面上虽然是嘱咐房玄龄等史官不用遮掩玄武门之变,但细想却是在为玄武门之变定调,他李世民是在匡扶朝政,李建成、李元吉等人是乱臣贼子,玄武门之变自然是利国利民的正义之举!]
[史官们都是李世民的臣子,自然只能按照李世民定下的基调修史。]
[而这就难免后世不少人包括部分史学家们怀疑李世民抢占了大唐开国之时李建成的功劳,李唐大半天下不止是李世民打下的,李建成也打下了很大部分的江山,原本才华横溢的太子建成成了史书中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
[哦,对了,还有李元吉。相较于李建成在史书上的记载只是比较平庸,李元吉可就是累累罪行了。]
[比如他被记载了纵容手下劫掠百姓,射杀百姓取乐等等罪行。又比如李元吉生下来因面貌丑陋被太穆太后丢弃,幸得乳母怜惜将他捡回来,将其抚养长大,然而等到他长大后却是因乳母劝谏他不要作恶,便杀害了有着救命之恩的乳母。]
[李元吉的种种行为实在是太过抽象,不像人类,而李家其他子孙都没有被记载过这么多恶行,按照李家的家教实在不应该出了这种纨绔,所以很难不怀疑是李世民在夹带私货黑李元吉。]
[毕竟按照分析,李世民和李建成还有些兄弟感情,跟李元吉就只剩下恨了。]
[网络上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每当李世民想到玄武门杀害大哥李建成都会心如刀绞,但想到同时还杀了李元吉,心里就舒坦多了。]②
这一刻李世民是真忍不了了,差点直接喊出声,一派胡言!
他本就是性情中人,情绪丰富,嫉恶如仇,顿时被气得深呼吸了好几次。
作者有话说:
----------------------
①出自《贞观政要》(唐·吴兢)
②出自网络热门评论
第7章
李世民深呼吸了好几口才平静下来,然后冷笑一声。
他抢李建成的功劳?
别的不提,太原刚起兵的时候李建成都不在父亲身边,他怎么跟着一起造反立下首功?
而在那之后,李建成要是能在军事上跟自己不相上下,父亲还用得着那么恼火除了自己无人可用,只能捏着鼻子不断给自己加码官职哄着自己去替大唐打天下吗?
至于那李元吉,那个卑鄙小人他就从来没放在心上过!
李元吉所做的恶事还不过只是他做的那些丑事的冰山一角罢了,在还没起兵之时,父亲、母亲就多次因为他的那些事迹而劳心伤神,多次动怒。
一派胡言,一派胡言!后世人都没有逻辑吗?
快出来个人帮他辟谣吧!不然他真忍不住自己上了!
对了,那个少年呢?他应该知道这些都是假的吧。
这时,少年的声音还真响了起来。
【笑死,这些言论一看就是网庙十哲的粉丝传出来的,李二凤也是不容易,一个人养了两个网庙十哲。】
【前有唐吸隋的血,吃了隋朝留下来的粮食几十年都吃不完,后有天下其实是李建成打下来的,结果天下被李二凤用阴谋诡计抢过去了。】
【我倒不是全相信史书,但李建成既然有那么多的功绩,军权也在手上,本人还是太子,怎么玄武门对砍输给了李世民?难道拿下李世民不应该轻轻松松的事吗?】
【还有李建成粉丝洗白说他身为太子,身份尊贵自然要坐镇后方,不能随意出征。但是大唐还在打天下的阶段啊,天下都还没坐稳,肯定是谁有能力谁上啊。隋末唐初其他反王上阵父子兵的情况还少吗?】
【更何况李建成本人可知道战功的重要性,当时魏征建议他去打刘黑闼捡漏战功时,他可是飞快就去了。】
【还有如果李世民没有打下大唐半壁江山的功绩,他那一串官职又是怎么来的?难道全靠李渊的慈父心吗?可另一个没啥功绩的李元吉有什么官职不是显而易见吗?】
【算了,跟那些大搞历史虚无主义的小众哥,小众姐计较没啥意义,毕竟他们主打一个史书都是胜利者编写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有他们脑补的是真的,跟他们辩论简直是浪费时间。】
李世民不懂网庙十哲是什么,更不懂养了两位是什么意思,但他听懂了少年是在为他辟谣,而少年的分析也说到了他的心底。
果然还是这少年是他的知音啊,还了他的清白!
如果没有那莫名其妙的鼓动少年造反的系统,待他能找到少年后定要重用他!这世上能有这般了解他的人不多了啊!
此时的李世民可谓是看少年怎么看怎么满意,恨不得将其引为知己,但他没预料到的是这位“知己”接下来的话就狠狠插了他一“刀”。
【不过史书上关于李元吉的那些记载嘛,我倒是觉得不好说。李二明显是很讨厌李元吉,给建成的谥号是“隐”,这是个中性词。但给李元吉的谥号是“剌”,这可是标标准准的恶谥。】
【而且李二和李元吉之间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情纠葛不是?该不会……】
李世民顿时将少年从知己的位置上划去。
可恶!他虽的确讨厌李元吉,但也不至于卑劣到在史书上抹黑他,他做的那些事只要如实记载就已经够吓人了。
还有那什么“爱恨纠葛”?该不会又是之前说的那些他强占了李元吉的妻妾吧?
可他真没有啊!后世人究竟是怎么编排自己的?
给我说清楚啊!不要平白污人清白!
难不成他在后世人心中是个昏君,不然李世民实在是不能理解后世人要再三“诬陷”自己?
一瞬间,李世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他怎么可能是昏君呢?难道他年老后也昏庸了?
若是长孙无逸知道了李世民心中的想法,只会呵呵一笑。
后世不少人对于所谓的昏君反倒比较宽容,疯狂找证据证明昏君并没有那么昏庸,是史学家改史罢了,
反倒是对明明白白记载的千古明君们,他们不愿相信世界上真的有这般“圣君”,想方设法证明他们的功绩都是假的。
当然长孙无逸听不到李世民的心声,继续自顾自地吐槽中。
【哎,算了,二凤还是自己受着吧,毕竟谁叫他好奇心旺盛跑去偷看了史书,还被人给记载了下来呢?】
【说起来房玄龄也是个妙人啊!你要看史书我拒绝不了给你看了,你说要修改我改了,但我要把这段给记载下来,后人你就脑补吧!】
李世民先是一愣,少年怎么又叫自己二凤了?
“凤”虽然的确是一种祥瑞,但到底是动物,李世民并不是很乐意被人这么叫。
算了,现在的重点也不是称呼问题。
这般想着,李世民瞬间望向了房玄龄,好家伙,就是你小子!
他要不愿给自己看就直接拒绝,既然给他看了,那就得有默契啊!
被点名的房玄龄一时间不知道应该弯腰低头降低自己存在感,还是应该昂首挺胸彰显自己的气节。
算了,还是继续低着头吧,他不想直面李世民的“死亡凝视”。
虽然他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君主的命令他不能违抗,但史官的气节他也不能丢啊!这样的做法已经算两头保全了!
更何况这于陛下也只是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嘛!没看后世人都门清吗?
至于其他朝臣则是强忍住避免笑出声。
好你个老房!看你平时浓眉大眼一副陛下说什么都对的样子,结果私底下竟然“阴”了陛下一把!
一向很杠的萧瑀看了眼房玄龄,心中暗骂了一句佞臣,而后再次“委婉”谏言,当然主要还是看在不打扰“天音”的面子上。
“陛下,臣以为您不管是为人还是施政还是应当实事求是啊。”
李世民:……
李世民自然明白萧瑀指的是什么,他很想为自己辩解,他只是犯了一个大多数帝王都会犯的错罢了!
他很想为自己辩解几句,但想到自己千方百计改史结果还是被后世人发现,甚至因此被扣了更多的黑锅。
算了,算了,他不改了还不行吗!
他当即“微笑”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自会牢记于心。”
本来心中已经准备好更多劝谏之词的萧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