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寺在天街东北角尚善坊,紧贴着洛水天津桥。江朔和李珠儿随着吴道子一行却是往回走了,张旭问吴道子:“你何时搬到修善坊的?那边都是胡人商贩,乱哄哄的,住着有什么意思?”
吴道子道:“张师你有所不知,我最近潜心研习经变画法,神仙固然一挥立就,妖魔却无恐怖之感,而经变中阿鼻之像,越是变状阴惨越得其妙,我观胡人都生得深目高鼻,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正合地狱恶鬼之相,因此搬到修善坊,为得就是每日能观描胡人形状,以成地狱之相。”
张旭抚掌道:“不错,不错,亏你想得出来这般好主意。”
李珠儿听了却甚为不悦,她是契丹人,也算胡人,听吴道子说胡人丑陋颇为不忿。
江朔凑近了对她说:“珠儿姊姊,你不用生气,道子所见都是胡人中的丑陋之辈,你却是生得极美的。”
天下女子没有不喜欢被称赞美貌的,李珠儿听了心内亦喜,脸上却不动声色,冷冷得道:“谁要你来打溜须?”
一行人走在前面,先前围观的百姓却都跟在后面,裴旻舞剑、吴道子作画,哪儿是寻常见得到的?顷刻间雒阳城里就传遍了,一行人后面的人群越聚越多,吴道子、裴旻、张旭三人具是成名三十年的大家了,早已习惯了众星捧月的感觉,自顾策马在前赶路。
修善坊到尚善坊走的都是宽阔的大街,众人骑马不消多时就到了天宫寺,天宫寺主持听说裴旻要来舞剑,还有吴道子要来作画,简直是喜从天降,早已携带寺内一众僧侣在庙门口等候了。
众人入内,吴道子问:“要画哪面墙壁?”
主持道:“东大殿最为宏阔,新粉的墙壁,请吴师不吝赐以丹青妙笔。”
到了东大殿内,吴道子看了一眼道:“主持大师真好算计,此壁足有五楹宽。”
主持讪讪地只搓手,吴道子却道:“准备好笔墨,先请裴将军在殿前舞剑,我看看名满天下的裴将军满堂势是否值得这五楹壁画。”
裴旻道:“好说!”说着褪去长大的缞衣,只穿一身紧身的短打衣衫,寺主奉上庙里自酿的素酒,裴旻接过来饮了三盏,江朔奉上七星宝剑,道:“这本就是裴将军之物,现在物归原主。”
裴旻道:“好,七星宝剑作剑舞最妙不过。”说着持剑走到寺院中央,舞将起来。
此刻庙里已涌入了上千人,院子四周黑压压都挤满了,庙里有乐僧能为琵琶、鼓乐,见裴旻在院中站定便一齐演奏起来,奏的却是“秦王破阵乐”,秦王破阵乐乃太宗文皇帝为秦王时大破叛军刘武周,手下将士们以旧曲填新词所做,太宗登基后,在原有的曲调中揉进了龟兹的音调重新润色加工成了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既高亢激越,又不失婉转动听。庙里乐僧人数虽然不多,但单以琵琶大鼓亦奏出了“破阵乐”的万千气象。
裴旻在场上闭目倾听,待散序曲过,裴旻双目忽睁,却不拔剑,只手持鞘向上一扬,只听仓啷一声,七星宝剑应声出鞘,直飞起数丈高。
江朔昨日刚在云韶院见过公孙大娘弟子舞这“裴将军满堂势”,今日再看裴旻舞剑,第一招起手式气象便已大不相同,七星宝剑去势甚急,飞的更比两个女弟子高的多,宝剑在空中发出“呜呜”鸣声,如神泣鬼号。七星宝剑得名于剑身上镶嵌有七枚铜钉,此刻打着旋儿落下,剑身的铜钉连成了七个金色的圆环,一片光华灿烂。
眼看长剑落下,裴旻飞身跃起,凌空抓住剑柄,在空中横着打个旋,登时满场观者仿佛被剑气所拂,都觉得脸上一凉,不自觉向后退了一步,裴旻落地后一手持剑一手持鞘,满院游走如奔马飞驰,左旋右转,划出无数正正反反的光弧,江朔这才知道为何七星宝剑又名“流星”,此刻宝剑舞动极速,铜星摇曳连缀成线,眼里所见已非一个个圆弧,而是七道拖着长尾的光弧,此时虽是晴天白日,却有七星临空之感。
再看裴旻的招式与乐曲甚为相合,节八音而行八风,随着曲调的变化而变化,音律悠长时雄飞如龙,右剑左鞘如二龙追逐,锷应徊翔;鼓点激越时耸跃如虎,口作虎啸,翕然膺扬。曲声清扬之际,陵厉清浮,顾盼千里;曲声高亢之时,若风云涌动,雷电矫矫。比之昨日教坊二姝,棱威固胜,却也不输飘逸。
雒阳百姓看个热闹,不停地鼓掌喝彩,江朔却看的是门道,见裴旻剑舞虽然变化万千,但他所使的却尽是杀敌破阵的招式,绝非教坊乐舞那般徒有其形的舞蹈,但见剑气融乎其外,剑意浑乎其内,左右顾应,锋随指移,剑刃飞舞如七星之明灭,电光贯索回环,实是攻守严谨,既见阳刚之美,又见剑招之精妙。
不知不觉见乐曲已至杀衮,此乃大曲最后一徧,群僧赞歌曰:“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随着歌声裴旻纵跃尤捷;瞬息间连翩七纵,手中宝剑抛接三番,及曲终时,裴旻一扬手,七星宝剑振声高飞,飞起有数十丈高,直穿入云,长剑下落时却不再翻滚,而是剑尖向下直直落下,若电光下射,如雷鸣龙吟,裴旻单手持鞘承之,长剑透室而入,倏然合鞘。
随着剑光入鞘,似乎天色都随之暗淡了一些,上千观者无不惊慄,呆得片刻,随即潮水般的掌声、雷鸣般的彩声接踵而至,连江朔都跟着长吁了一口气。
江朔所学神枢剑虽然神妙,但毕竟黄金壁上所刻只是简笔人形,无法尽得其妙,赵蕤又不是使剑的大行家,虽然功夫之理相通,但毕竟在剑术外功上还是差了一截,是故江朔所学剑法虽妙,此刻却仍称不上一流。单以外功论,裴旻的剑术可谓当世之冠,江朔今日观裴旻舞剑,登时明白了此前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神枢剑招,晦涩难懂剑诀如图画般无比清晰地展现在他面前,剑术实是精进了一大截。
张旭对李珠儿道:“珠儿小娘子,你说的不错啊,公孙大娘的剑舞确实得之于裴将军,虽然大娘乐律身姿更胜一筹,但裴将军的雄强气魄却是世所无匹的。”
这时众人的掌声彩声已渐渐止歇,吴道子却呆立在东殿檐下,脸上阴晴不定,不知其意如何,裴旻等了片刻,见他仍无反应,上前叉手道:“吴师以为旻之剑舞如何?”
吴道子这才如梦方醒,抄起酒坛来猛灌了两口,大呼道:“取我笔墨来!”
寺庙早已准备了笔墨,吴道子的随行的弟子却将之统统撤掉不用,换上了吴道子专用的笔墨,此刻早有弟子研得了墨,舔饱了笔,放在东殿内的案几上。
吴道子当即抓起笔来援毫图壁,但见他下笔极快,离披点画,飒然风起,不一会儿就画出了一众神鬼人物,脱落凡俗,尤其是绘制人物衣袖时,运笔长如兰叶,短如莼菜,粗细变化多端,依此法所描摹的衣褶竟然隐隐有飘动之势,仿佛一众鬼神都活过来了一般。
张旭赞道:“吴带当风,此之谓也……”
吴道子左手持盏,右手握笔,边饮边画,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不一会儿就在五楹宽的墙上画满了人物,原来是一幅《地狱变相图》,地狱是寺庙画壁常见的经变题材,一般画的都是地狱里各种刑罚的恐怖图像,吴道子却并未着墨于“刀林”、“沸镬”的之类的阴惨图像,而是描绘了下地狱的人惊恐不堪的面部表情,众罪人面目扭曲狰狞直不似人,故称地狱变相。
吴道子不画鬼而画人,然则下地狱之人变状之阴怪,实在比鬼怪还要可怕,涌入殿中的观者皆觉腋汗毛耸,不寒而栗。
其实这些扭曲的面孔多是吴道子从南市和修善坊内胡商吵骂、殴斗之时看来的,他在宅中已描摹了各种形象不下千遍了,只是画面组织却始终不得其法,单看每个人物固然奇诡,但整幅画却无阴惨恐怖之相,这几日正闭门家中苦苦思索却不得其法,因此裴旻上门求画他连见都不见。今日本不拟画此地狱变相图,但观裴旻舞剑之时,忽然开窍,悟出了画面起承转接之法,一幅地狱的诡谲图像已在他脑中变得无比明晰起来,他生怕自己忘记,下笔如飞,并不考究细节,不拘谨于象似,反倒成就了一幅旷世大作。
全画笔力劲怒,虽只是白描,竟令观此画者都心生怖意,开始反思自己所做的罪孽。
吴道子投笔于地,酣畅大笑道:“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又对随他来的两名弟子道:“翟琰、张藏,你二人为此画布色。”吴道子只用了一个多时辰就完成了巨幅壁画的白描线条,只觉觉志得意满再无所求,至于布色这样的琐碎小事就交给弟子们去办了。
第107章 日睹三圣
张旭捋着胡子道:“道子画的倒是不错,不过你以前画的都是些山水、神仙之类的飘逸绝美之作,怎么为裴将军亡母冥助,你却要画地狱变相如此恐怖的图景,似有不妥吧?”
天宫寺的主持却道:“张长史有所不知,这《地狱变相图》乃是以地狱惨状教化世人,教人活着时莫要作恶,死后才不至沦落地狱受苦,此画劝人向善功德之盛实是更胜神仙图画,为裴母做冥助供养是最好不过的了。”
吴道子也道:“张师,你虽称草圣,但于丹青之道却是一知半解,我画的《嘉陵江山水图》、《送子天王图》虽也堪称妙手,但山水未必胜过李思训,人物未必胜过曹仲达,只是这地狱变相么,却是今古未有之制,今日画成实是平生快事。”
张旭拍手道:“如此说来,你今日便成了前无古人的‘画圣’啦!”
吴道子却没有张旭这样癫狂,忙道:“画圣却不敢当,只是观裴将军舞剑而得此作,可说是道子最为自得之作了。”
寺庙主持却道:“当得,当得,今日先有剑圣裴将军舞剑,后有画圣吴道子画壁,小寺何幸,一日得睹二圣献二绝。”
吴道子道:“这儿却还有一位草圣,张师,你何不也写一幅字帖,凑成三绝呢?”
岂知张旭自惜字墨,却不愿意平白写字帖送人,他心生一计,忽然蹲下捂着肚子道:“啊哟,啊哟,肚痛,肚痛……”
吴道子又是好气又是好笑,道:“张癫,你方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肚子痛起来了?”
江朔却当真了,上前搀扶张旭,问道:“张长史,你怎么了?是得了什么急病么?”
张旭只怕无人来接话,见江朔上前,忙一把拉住他道:“我也不知道,就是忽然肚子好痛,可能是这天气忽冷忽热导致的……溯之,我们回去吧,改日再来写帖……”
李珠儿道:“冷热所致怕什么?坊内街角买一剂大黄汤服下就好了。”李珠儿自也看出张旭作假,故意揶揄他。
张旭顺嘴接腔道:“是了,是了,大黄汤是好东西,不论冷热俱有益处……溯之这就陪我去买两剂,回去熬来喝……”
吴道子道:“你写个帖子又不费劲,写完再去买大黄汤也还来得及。”
张旭道:“可是我现在肚痛,肚子一痛,脑子里就一片空白,不知道写什么好。”
吴道子道:“这好办,你就写你现在肚痛之事,张癫你不是说片言琐事均可为帖么?”
张旭拗他不过,只得取了笔墨来写,他和吴道子不同,写书帖都是兴之所至,随意挥洒,对纸笔都没什么要求,抓过一支吴道子方才用过的画笔,在一张笺纸上直接就写,直写到笔秃墨尽才重新沾墨再写。
张旭还真就写的肚痛之事,笔走龙蛇写到:“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冷哉”
开头的三个字,写得还算得规正,字与字之间不相连接,从第四字开始,文字便开始缠绵相连在一起了,此后每行均是一笔到底,越写越快,越写越是张扬恣肆,尤其是最后三字,点画纵横几不可辨。
江朔问:“张长史这最后三字写的是什么?”
张旭放下笔,拿起字帖来仔细看了半天,道:“我也不知道,非冷哉?非论哉?非临床?”他自己刚刚写好的字,居然自己都不认得,实在是颠到了极致,然而就是这么一幅看似随意胡乱书写的书帖,却深得草书恍惚之妙,出鬼入神,惝怳不可测。
张旭越看越是舍不得,将书笺折了想揣入自己怀中,却被吴道子一把夺过道:“张癫,你也忒小器了,今日就将此帖赠予天宫寺,凑成三圣三绝矣。”说着将这“肚痛帖”塞给主持,主持大喜过望,如获至宝般伸双手捧了,道:“阿弥陀佛,小僧一定好好保存,明日便找石匠来摹刻上石,将草圣妙笔传于后世。”
张旭本也是豁达之人,既然帖子被夺去交给了主持,也不好再抢夺了,只得悻悻道:“你个吴道子,自己被裴旻赚了壁画,却还要拉我下水!”
庙里一千多雒阳百姓却一齐高喊道:“一日之中,获睹三绝!剑圣万岁!画圣万岁!草圣万岁!大唐盛世万岁!”喝彩声不绝于耳,庙门口更是不断有人涌入,众人都被堵在里面出不去了。
这时有一青袍官员模样的人进得殿,向张旭叉手施礼,张旭道:“清臣你也来啦?”
那人看起来三十出头,生的胖大,浓眉大眼,鼻直口方,下颌留着短须,一副干练的模样,向张旭叉手道:“张师,应方早就道了,只是人实在太多了,挤不进来。”
张旭向江朔等人介绍:“这位是我的弟子颜真卿颜清臣,号应方,颜清臣所善却是真书、行书,他性格拘谨写不得狂草。清臣啊,吴师和裴将军想必你是认识的,这位小友江溯之却是新任漕帮帮主,乃是以为少年英雄,昨日就是他助我彻悟草书之妙。”
颜真卿听了心里疑惑,思忖着这少年看起来才只十五六岁,怎么会做了运河船民的领袖?难道江湖也有荫庇之说?却也没听说过江湖上有什么姓江的领袖啊,再有张旭草书堪称冠绝当世,怎会向一个少年讨教书法?
江朔却道:“原来阁下就是颜真卿,我一个朋友很喜欢你的笔体,那日写给我看了,遒劲郁勃,饶有筋骨,我实爱之。”他说的却是当日俞兰棹作书之事。
颜真卿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拜师张旭门下,此刻初出茅庐,虽已创制颜体,但其名尚未彰显于世,因此听江朔这么说颇感意外,忙谦恭地拱手道:“江少主谬赞了,应方的字写得还不到家,还需吾师多加点拨。”说着又向张旭行礼。
江朔问道:“颜郎你既然写的是真书,怎么师从张长史?”
张旭捻须笑道:“你道我只会写草书么?我既然自称书圣,自然是真草隶篆无一不精,况且写行草不先习真篆,那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如何能成?”
江朔道:“是了,想来便如同练功不练炁是一样的,只有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方能厚积薄发。”
张旭道:“对,对,对!便如练炁,溯之你有空要教教我练炁,说不定张癫的书法还能更上一层楼。”
颜真卿知道张旭说话一向癫狂,虽没听懂他说什么,却也不去追问,只对主持叉手道:“听闻张师将今日所书之帖赠予贵寺,可否借应方一观?”
那主持和尚,心里舍不得,却又不好显得太过小器,只能从怀中掏出肚痛帖,双手持了给颜真卿看,怕他夺了去却不敢放手。
颜真卿见状呵呵一笑,也不以为意,他仔细将书帖看了半天,问道:“此帖何名?”
张旭道:“你没看到写的么?此帖便叫‘肚痛帖’。”
颜真卿道:“妙哉,妙哉,这帖子写的好,名字也起的好,正合了琐事入帖,无心而为的狂草真意,恭喜张师确是精进了。”
张旭道:“哎……你当我说笑么?昨日我成圣之时写得更好,但我醉后浑楞,将一沓书帖都送与安庆宗那鬼头了。”
于是将昨日云韶院之事原原本本都和颜真卿说了,颜真卿笑道:“握发做书,也只有张癫才做的出来,无论那几张书帖写的如何,这发书已是古往今来独此一份的了。”又看向江朔,心道:这少年看来还真不简单,年纪轻轻竟能微言大义,点悟了草圣,看来真应了英雄出少年之语,又道:“裴将军的剑舞更是厉害,成就了公孙大娘、张师、吴师三位大宗师的绝艺,看来我几时得便,也要向裴将军好好讨教讨教才是。”
张旭道:“不错,裴将军剑舞比公孙大娘更为雄浑刚健,更像清臣你的笔意,你观之必然大有裨益。”
裴旻忙道不敢当,他出身闻喜裴家,虽是高门大户,但自由习武不修文,除了李太白,贺知章 实在是没什么大文士朋友,因此向吴道子求画才会被一口回绝,不想今日竟得了三位书画名家的青睐,实也是喜不自胜。
张旭又道:“清臣,你不是在醴泉做县尉么?怎么回雒阳了?”
颜真卿道:“醴泉县尉四年期满,刚回京大考,已定了来年迁长安县尉。”醴泉是中县,县尉只有从九品上,长安县乃天子脚下,长安县尉却是从八品下,且长安县尉是京官,可算得是右迁了,众人纷纷道贺。
颜真卿又道:“人在宦海不得自有,应方准备趁此难得的闲暇时光,去探望一下家兄。”
张旭问:“你大哥颜杲卿现在何处为官啊?”
颜真卿道:“家兄杲卿初任范阳户曹参军,现在范阳、平卢二镇节度使安禄山帐下听用。”
江朔和李珠儿闻言都不禁“啊”了一声……
第108章 北上范阳
颜真卿问是何故,才知道江朔、李珠儿也要去范阳,笑道:“那好啊,我们何不作伴同行,应方虽是一介文士,却也一直仰慕豪侠英雄,今番正好与江少主同游北地。”
江朔心里实愿与颜真卿同行,但他们此番不是去游玩,而是要去救人,无暇闲逛,他颇为为难地说:“但我们去范阳有急事,要快马加鞭,恐怕不能和颜郎结伴漫游。”
颜真卿道:“这不是巧了么,我此去范阳却也不是闲游,实也有一件公务在身,圣人赏赐朔方的良马给安禄山,我恰好暂时赋闲,便让我伴着朔方军的军使向范阳做输送,因此也是快马加鞭不做稍停的。”
颜真卿这样讲,江朔与李珠儿也就不好再推辞了,江朔见李珠儿对他点点头,便叉手道:“既如此说,我们便随着颜郎一起北上。”
颜真卿道:“事不宜迟,我本也是路过来看个热闹,如今目睹三绝,该当立刻上路了。”
于是三人向张旭、吴道子、裴旻告辞,裴旻却把七星宝剑双手捧了交与江朔,道:“溯之,这七星宝剑你留在身边吧,携在身边三年多,应该也已用的顺手了吧?”
江朔忙道:“这怎么可以?七星宝剑是神兵利刃,江朔无功怎能受此厚礼?”
裴旻道:“怎么没功?若非溯之相助,旻母遗愿何能得偿?且裴旻刚听这位珠儿小娘子和我说了你在河阴断坝冲沙之事,只这一项也配得上这七星宝剑。”
江朔推辞了几次裴旻只是不肯收回,江朔知他真心相赠,这才谢了收起宝剑。
三人告辞出殿,却见仍有乌央乌央的人如过江之鲫在向天宫寺涌入,难以出寺,江朔见状,伸手一托颜真卿的后腰,道一声得罪,便飞跃而起,颜真卿忽觉脚下一轻,如腾云驾雾一般飞过众人头顶,只几个起落便出了寺庙院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