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烧史分明是更甚于改史的过错,秦念也说这是“最大的过错”,始皇帝的民心竟无事发生?
反而在秦念提及“各国是如何亡于大秦”时,始皇帝的民心居然还上升一位。
这合理吗?
即便总共上升不到二十个名次,刘彻还是觉得不服。
【李世民:大兴土木、徭役繁重一事,是否算是过错?】
秦念正要继续激将小猪,却见二凤主动搭话。
最后一个话题了,看来大家都活跃了起来。
………
看到始皇帝的民心骤降, 此前的涨幅全部跌没, 李世民只觉心惊胆战。
他和汉武帝不同, 并非为了指责始皇帝而有此言,而是“焚书坑儒”一事就引出“天下大同”之说。
李世民想知道更多秦念的治国之道。
结果汉武帝说“焚诗书、坑术士”,始皇帝的民心不跌反升。
他一说徭役之事,始皇帝的民心居然往下跌了近二十个名次!
【秦念:帝陵已经从简就不多说了。祖龙, 宫殿够住就行, 真的不必再修。】
【嬴政:可。】
刘彻正因始皇帝民心下降而喜, 转眼就看到始皇帝只说了这一字,跌下去的民心竟是又涨了回来。
秦民是怎么回事?
刘彻很快就想到治河一事上,自己也只是承诺将要治河,民心就不断上升。
他不能说“可”,是因为秦念只对其先祖恭敬。
刘彻也说过一次“可”, 结果秦念立即就讥讽他不通经济。
此后除始皇帝以外, 再无人敢对秦念这么说话。
【秦念:驰道直道、水利工程, 这些都是功在千秋之举。但驰道中央仅供皇帝出行太过浪费,我认为巡游时可临时管制相关路线,非巡游时应允许百姓通行,这有利于富国富民。】
按照《龙岗秦简》的记载,在驰道中央行走会被流放。
秦念没做任何铺垫,就直接劝祖龙将驰道禁令改为临时管制,是因为祖龙现在还没开始修驰道。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路都还没修,当然也就没有相关的律法,那当然好劝。
【嬴政:……可。】
嬴政的迟疑,是因为觉得“驰道中央仅供皇帝出行”十分可行。
他甚至觉得这应称作天子道。
可秦念视之为“浪费”,嬴政犹豫片刻还是接受谏言。
既是功在千秋之举,不宜因喜恶而影响这一功绩。
………
刘彻再次后悔要求秦念言始皇帝之过。
他终于发现,始皇帝很多过错,自己也犯过。
这次秦念没有用话术为始皇帝辩言,甚至主动提及李世民未曾提及的过错——驰道中央禁行。
大汉也有此律!
如今始皇帝接受秦念谏言,刘彻也必须取消驰道禁令。
【秦念:至于徭役繁重的问题——那就该说到如何更改徭役制度。】
各朝无数百姓紧盯天幕。
徭役关乎着他们的切身利益!
【秦念:首先是戍役。戍守边塞、要隘一次一月,来回口粮自备,在途不计役。可向官府贷粮,延长服役天数来抵债。但常有人因为各种原因,被迫连续服役数月甚至数年。】
始皇帝时期的徭役是真的繁重。
戍役有没有工资不太好说。
按照秦简的记载,被判用钱抵罪或欠官府债务的人,限期内不能缴纳,就用劳役抵债。不供饭:每日抵8钱;供饭:每日抵6钱;流放刑也可以用钱来赎,每天算8钱。
而奴隶明确有工钱,“隶臣妾其从事公,隶臣月禾二石,隶妾一石半;其不从事,勿禀”。
但没有秦简明确记载戍役给工资。
秦念也不确定是目前的秦简缺少戍役工资的记载,还是戍役真不给工资。
但看黑夫的家书就知道,就算有工资也不够用。
这种需要问家里要钱要衣服的兵役“服役数月甚至数年”,可想而知对家庭会是多大的压力。
唯一的指望,就是以军功获取爵位,来换取田宅、食邑、岁俸、减罪等特权。
【嬴政:你要如何改制?】
【秦念:第一,轮月兵役改为固定基础服役五年。十八岁至二十二岁间可入伍服役,官学的年龄限制按照服役年数放宽。服役期满则退伍,唯有大型紧急战事才能征用退伍军士。十八岁前考入郡学者免兵役,但允许自愿参役。】
嬴政眉头皱起,又很快松开。
秦念并不了解数千年前的现在,所说的改制定是符合其所处的时代。
只这一言,就可见其兵役制度与如今迥异,且远胜现今。
这般改制于如今有诸多弊端,却也不乏可借鉴之处。
秦人有些茫然。
服役五年,此后只在大型紧急战事才去服役。
与每次服役数月甚至数年,但不知要服役多少次。
究竟哪一种对他们更有利?
………
刘邦看着自己及群内许多皇帝上升的民心,摇了摇头。
他知道这些朝代的百姓必是戍边兵役远低于五年,故而庆幸不在秦帝治下。
刘邦摇头,是因为秦念民心居首,且岿然不动。
她的五年兵役制,必然优于各朝。
【秦念:第二,提升军士待遇。军服、武器装备、吃住全部由军队负责,且每月能够获取月俸贴补家用。如若死于训练或阵亡,应有抚恤金。】
【嬴政:……朕国贫。】
嬴政从未想过,坐拥天下的自己居然会再次说出这句话。
大秦一统之前,他曾召见顿弱。
顿弱要求对君王不行参拜之礼,才愿意接受召见,嬴政答应了他。
此人觐见后,说“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
嬴政大怒,但顿弱有大才,嬴政没有处置他。
此后顿弱言谋取韩、魏的办法:“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从而天下可图也。”
嬴政就答:“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
但他最终还是被顿弱说服,赐其万金。
之后顿弱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于燕、赵而杀李牧。
顿弱都只是问他要万金,秦念所言“月俸”则远不止万金!
【秦念:国贫时待遇可以低一点,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要达到百姓自愿参军的地步。大秦的军功爵制只适用于未能一统之时,此时已是弊远大于利,稍有不慎就是举世反秦。想要革除弊端并且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就必须尽快改革。】
【嬴政:说下去。】
军功爵制的弊端,嬴政当然清楚。
没有战争就无法获得军功,军卒就无从获得爵位。
刑徒、戍卒皆无出路,必生祸端。
嬴政清楚,军功爵制若不改制,他就必须不断发动战争。
如果没有天幕的出现,大秦必然向北逼退匈奴,向南侵吞百越。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即便得到世界地图,知大地之广袤,距离太远的地方依旧难以攻伐。
军功爵制施行百余年,牵连无数人的利益,此时不改制,日后更为困难。
此刻嬴政忽然明白,秦念为何坚称至少声誉前九的君王才能救世。
大秦需要改革的地方太多,仅军功爵制一事,就绝非普通君王所能改制。
【秦念:明朝施行军户世袭制,家中整户随军驻屯。军队在卫所屯田,田地由军户种植。军卒兵农兼务,军属务农并作为正军备选。这种军屯制初期做到了不仅无需供给军队军粮,反而可以让屯军交税。】
【朱元璋:朕已知有军官豪强吞并土地、更有军官私自差遣军卒及家属妨碍农时。】
朱元璋得知此事,当然是因为那些请罪上书。
他不知道秦念为什么在提及军功爵制的时候,突然提及大明的军屯制。
但他知道秦念说话从来不会无的放矢,必有其缘由。
朱元璋已召开数次朝会商议军屯制的弊端,然而百官皆未能给出根治之法。
如今秦念主动提起,他当即自道弊端,以求解决之道。
【秦念:你朝不管屯田是否被强占、也不管是否因天灾人祸减产甚至绝收,都要求屯军上缴定额的粮食。于是越往后,军户逃亡的情况就越严重,军屯制短短几十年就名存实亡,军卒逃亡潮全面爆发。】
【朱元璋:请秦皇教我。】
即便知道弊端,朱元璋也没想到他引以为豪的军屯制竟然短短几十年就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