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第一个人开头,后面的发言也就顺畅了很多
“液氧涡轮泵方面,空化问题是目前最主要的麻烦,为了达到指标要求的功率密度,泵转速需要达到极端的10万转/分以上,在这种极端转速下,叶轮入口区域极易发生严重空化,导致效率骤降30%以上,引发振动超标,威胁转子安全,以现有的流体设计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克服。”
“大推力矢量作动系统的响应延迟还不满足要求,为了实现重型火箭的精准姿态控制,YF-177需要配备能产生数百吨推力的矢量喷管作动系统,但该系统和燃气通道存在耦合效应,目前的控制方案难以调和响应速度和计算准确性之间的矛盾,而无论是动作延迟还是动作不准,都会影响火箭飞行稳定性。”
“……”
显然,要想把火箭的总起飞重量从目前长征五号C的950吨一步到位提升至长征9号接近4000吨的水平,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众人汇报完毕后,科技委主任罗云涛出面进行总结。
“作为我国未来重型运载火箭的核心动力,YF-177和YF-90虽然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正式立项的时间毕竟太短,目前仍面临燃烧、流体、热防护、控制等基础性工程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大量的地面试车、反复的设计迭代和材料工艺突破,是一个典型的、需要时间积累和经验沉淀的工程过程。”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座每一位眉头紧锁的专家,最终落在李仁平身上:
“李总,恕我直言。根据我们当前的研发节奏、试车资源和技术突破速度进行最乐观的预估,YF-177和YF-90要达到满足长征九号首飞要求的成熟度和可靠性,其时间节点……也会严重滞后于XS-1空间堆按计划发射入轨的时间窗口……”
李仁平也知道刚才说的这些都是实情。
但还是心有不甘:
“如果长九赶不上时间窗口,那么‘信标’中继基地一期工程的建设,很可能要被迫采用折中方案——也就是继续利用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将基地分解为更小的模块分批发射,然后进行更多次在轨组装……”
实际上,国际空间站和华夏的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也是以质子号、联盟号、以及航天飞机作为主力完成的。
但近地轨道跟地月转移轨道显然不是同一回事。
并且“信标”的舱段功能更加复杂,很多部分并不能简单地劈成两半。
“留给五院那边的担子确实会重很多,但客观条件……”罗云涛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总之……除非发生技术奇迹。”
说到这里,或许是为了安慰对方,他又加了一句:“这些问题,决策层也都是知道的……就上个月,不是还特地找咱们要过一批资料和数据?”
这句话倒是出乎意料地引发了一番讨论。
“确实,当时跟每个研究室负责人都专门谈过话。”
“说起来,以前好像没出现过这种事情?”
“确实……但好像也没告诉咱们是要干什么……”
“……”
就在这时,会议室外却突然传来敲门声。
“请进。”
李仁平的声音带着一丝被打断的不悦。
门被推开。
是李仁平的科研秘书。
进来之后,小步快跑地来到小讲台旁边:
“李总,罗主任,打扰一下。有几位航天局的同志过来,就在外面会客室。”
“航天局?”
李仁平有点意外。
虽然国家航天局原则上是航天管理机构,但双方实际上并没有行政上的领导关系。
像这样不提前通知就过来的情况,并不多见。
“嗯。”秘书点点头,“还带着一份有工建委栾文杰主任签字的容器,说是要求您二位亲自签收。”
李仁平和罗云涛对视一眼。
有栾主任的签字,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虽然满心疑问,但二人还是立刻起身:“走,去看看。”
会客室内,三名身穿统一黑色西装的男人已经等候在那里。
为首一人四十岁上下,面容沉稳。
见到李仁平和罗云涛进来,立刻起身,礼节性地握手:“李总工,罗主任,打扰了。我是航天局协调司的副司长,樊海鹏。”
这是个平时跟六院打交道不太多的部门。
就连樊海鹏这个名字,李仁平也只是感觉有点熟悉而已。
不过,他的目光很快就落在了会客室的茶几上。
那里放着一个方方正正的黑色箱子。
箱子不大,约莫一个标准公文包大小,没有任何标识,只有几个精密的锁扣。
旁边还放着一份文件夹。
“樊司长,这是……”
李仁平指着箱子,直接问道。
樊海鹏拿起文件夹,打开,里面是一份正式的签收文件。
李仁平接到手中,发现上面写着“技术资料移交单”,下面还有栾文杰的签名,以及工建委的鲜红印章。
“根据栾文杰主任指示,现向贵院移交一批关于YF-177液氧液氢发动机及YF-90液氧煤油发动机部分关键技术问题的计算结果、优化方案及相关数据处理过程。”樊海鹏解释道,“所有资料均封存在此密码箱内。需您二位同时进行签字之后,才能接收并开启。”
“啊?”
极度惊讶之下,罗云涛本能地发出了一个不太正式的语气词。
李仁平的表现比他稳重一些,但也有点怀疑是自己听错了。
“YF-177和YF-90的技术资料?计算结果?”
他们刚刚还在为这两个型号面临的问题而困扰,现在却突然有人送来“计算结果”?
这感觉极不真实。
就好像回到了大学课堂上一样。
而且……
国家航天局是个行政机构,不负责技术工作的。
什么时候有这种本事了?
两人一时间竟有些支吾,不知该如何回应。
樊海鹏似乎理解他们的震惊,但他没有解释,只是说道:“资料的具体来源,暂请不要多问,签收文件上也没有注明,这是纪律。”
说着将一支笔递到李仁平面前:
“如果后续在研究这些资料的过程中,遇到某些核心算法或理论基础实在无法理解的部分,可以整理成书面问题清单,按保密渠道上报。局里会在适当的时候,协调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一次集中解答。”
李仁平和罗云涛再次对视,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疑惑——
更像是大学课堂了。
怎么还有考前答疑的?
但同时,二人心中也有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期待。
李仁平深吸一口气,接过笔,在签收文件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罗云涛则紧随其后。
“谢谢配合,箱子的开启方式和注意事项在文件最末页。”
樊海鹏收回签收文件,示意随员将那个黑色的密码箱小心地推到李仁平和罗云涛面前:
“任务完成,我们就先告辞了。”
说完,便干脆利落地带人离开了会客室,留下四目相对的两位院领导。
以及那个神秘的箱子。
第1669章 从毫秒到小时
类似的情景,却并不只出现在航天六院。
在当天的稍早些时候,蓉城。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研究院副主任周新同的办公室门被轻轻带上,隔绝了走廊里的脚步声和说话声。
他目光扫过桌面上的一个黑色密码箱,又抬眼看了看被临时召集来的三位托卡马克试验组组长。
三人脸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些被临时打断工作的困惑。
“占用大家点时间,”周新同没有多余的客套,手指点了点密码箱,“刚收到上级转来的技术资料,栾主任亲自过问的,说是跟托卡马克的运行参数有关……时间紧张,咱们各自看一部分。”
他特意强调了“栾文杰主任”和“亲自过问”。
一组组长丁宣闻言眉头微挑,目光在密码箱和自己的电脑上转了个来回:“这种数据……未免有点没头没尾了吧?再者说咱们的硬件也……”
HL2A是本世纪初在一座德国托卡马克基础上建设而来的。
虽然经过多次改进和延寿,但底子实在太老,很多性能都已经跟不上最前沿的要求了。
一旁的三组组长邝忠昕,也微微点了点头,没说话,但眼神里流露出的意思很明确:
与其看这些没头没尾的数据,不如多跑几次实验积累点实在的经验数据。
周新同理解他们的反应,只是一边打开密码箱一边说道:“具体内容我也不清楚,到底是仙丹还是安慰剂,等看过之后再说。”
随着“咔哒”一声轻响,箱盖弹开,露出里面静静躺着的几片光盘。
周新同将其中三张分别递给三人,并示意他们用自己的加密笔记本电脑读取,随后自己也取出来了一张。
丁宣动作最快,熟练地将光盘插入电脑,然后快速点开文件夹。
里面并非预想中的实验报告或PPT,而是一系列结构严谨、后缀为“.math”的数学文件。
他有些惊讶地愣了一下,接着滚动鼠标滚轮。
起初只是快速地浏览,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像是在挑剔地审视一份普通的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