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又能怨谁呢?他不是被人杀害,而是病逝,只能怪他身子骨不争气。
相较于杜如晦单纯的悲伤,侯君集更多的则是惊惧。
他怎么会谋反?怎么可能谋反?
当然这不是说他是什么难得一见的大忠臣,忠臣的话就不可能当年起兵造反了,而是他知道当今的陛下拥有着什么样的能力。
想造陛下的反,那与找死无异!
侯君集觉得自己一向是个识时务的聪明人,他怎么可能去做出这样不识时务之事?难道他老了糊涂了?
可是那时他不就五十岁吗?这么早就老糊涂了?
罢了,如今最重要的不是他造反的原因,而是陛下怎么看他。
想到这他顿时转向李世民,下意识地想要跪下磕头请罪,然而在看见李世民警告的眼神后,他硬生生地止住了跪下的冲动。
对了,长孙五郎还在这,他要是下跪请罪,不就一切都露馅了?
只是他要是因为这样就什么都不错,那陛下会不会认为自己对于可能的造反之事毫无悔改之意?
这可不成!
于是侯君集眼珠子一转,当即朝着李世民大声“哭喊”。
“陛下,臣近来觉得自己年老体衰,许多事已经力不从心,在政事上频繁犯错,请陛下免去臣的官职,准许臣告老还乡。”
侯君集决定以退为进,只要他先将惩罚提了出来,陛下一向宽厚定然会在此基础上宽容许多。
这话一出,殿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侯君集。
而熟识他的朝臣们都在心中暗骂,这小子可真是会睁眼说瞎话,不过他也还算是机灵,知道先不管什么原因,先把错给认了。
李世民也回过神来,也心头一跳,他哪里猜不出来侯君集这般说是为了什么?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着急,长孙五郎又还未曾讲清楚前因后果,他又怎么会随意处置朝臣呢?毕竟说不准其中便有什么误会。
而且侯君集要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让长孙无逸起了疑心,他才会真的生气。
果不其然,长孙无逸的心声很快传来。
【等等,他不是才三十来岁,这怎么就年老体衰,需要告老还乡了呢?这世界上哪里有三十来岁就退休的?】
【当然这是我的梦想,呜呜呜,别说三十岁,我现在就想回家躺着了。】
【但是侯君集不是这样的人啊!他明显充满野心,喜欢金银珠宝。他带兵攻打高昌的时候还私取财宝,纵容手下劫掠平民,回班师回朝后还被人给告了,直接下了大狱。当然他毕竟是有功之臣,李世民也不可能真对他处罚太过,关了几天就被放出来了。】
【然而这厮好像还挺不服的,觉得攻灭高昌是自己的功劳。结果回来后没见到封赏反倒还被斥责了一通因此怀恨在心,常言:“平一国还坐大狱,岂非排挤?”后世大家都觉得就是因为这一次的经历埋下了侯君集造反的心。】
侯君集顿时冷汗直流,完了,完了!长孙五郎怎么就把他的老底掀了!
甚至他完全没心思思考竟然是自己带兵灭了高昌,要知道在这之前他天天做梦都是想的军功,自己未来
要知道他就不开口找存在感,说不准长孙五郎还想不起他来!
更要命的是从长孙五郎的叙述中,这明显是他自己的错,不存在什么误会,他要怎么办?
虽然陛下待手下一向宽容,但哪怕是圣人对造反之事定然不可能宽容的。
未来的自己怎么能这么糊涂,因为这点小事就心生反意呢?自己难道忘了跟陛下君臣相得时发誓要永远效忠陛下吗?
慌张不已的侯君集只能继续磕头请罪。
“陛下,臣不仅年老体衰,还头脑不清,才疏学浅,实在是不适宜担任要职。请陛下直接免了臣的官职。”
李世民却是没有侯君集想的那般暴怒,他其实能理解侯君集的不满。
如今还实行府兵制,将士都是自备装备,所以他们的经济来源除了多分得可以免除赋税的土地外,更多的便是在战场上抢夺敌国的财产。
当然大唐毕竟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所以他已经下令军队禁止抢劫当地的平民。
但规定是规定,战士们打仗也实在是辛苦,就指着战场上能有些收获回家后改善生活。
自家战士和别国百姓谁更重要,李世民自然拎得清。
所以对此,李世民也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不是特别过分,引起当地百姓大规模反叛便是。
侯君集放任手下战士抢劫高昌估摸着还觉得自己是体恤手下将士,绝不可能认为自己是错的。
而且他性格刚烈,自己立了大功,反倒还被下狱,心生不满也实属正常。
当然李世民也不觉得是未来的自己错了,因为他了解自己,以他对臣子的宽容程度,他们多半是做得太过了自己才会下令惩罚一番以儆效尤。
只是,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侯君集就造反了吗?
是他们君臣之间的感情没有他想的那么坚毅,还是未来他们都随着时间改变了?
李世民只觉得怅然若失,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严肃。
而一直观察着李世民神色的侯君集心情则是越发悲凉,陛下肯定生气了!
当然易地而处要是他的手下因为这点小事就想反了自己,那他定然不会轻轻松松就放过。
侯君集只希望长孙无逸赶紧跳过自己,不要再曝出自己更多不堪的未来。
然而侯君集的祈祷注定是无效的,长孙无逸显然被他的动作吸引了心神,正持续不断地输出中。
【对了,侯君集好像还跟李靖有些恩怨。据说李二让李靖传授侯君集兵法,结果因为李靖没有将自己所有的本事教给他,侯君集便反过来诬陷李靖有谋反之心,称他“精微处不教”。】
【当然李靖也不是软柿子,回答“君集求尽吾术者,是将有异志。”也就是说他教的已经够用,没教的都是屠龙之术,侯君集要还想学更多,那就是有异心了。】
【有些网友结合后事说李靖神预言了,但其实贞观时期朝臣们都是互相状告谋反告来告去的,说李靖那时就察觉到了侯君集想要谋反还是有些牵强。当然这也足以体现出侯君集多疑,小心眼。】
一直装透明人的李靖顿时望向侯君集,眼神中满是愤怒。
好家伙,自己好心教导他兵法,结果反被他诬告谋反,这世界上怎么有这样的白眼狼?
当然李靖并不觉得未来自己的回答是实话,他虽然对自己的兵法有信心,但打败陛下他也不觉得自己能够办到。
当然哪怕自己真的只是也是藏私又怎么样呢?没听过“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吗?这个小人怎么就跑到陛下面前诬告自己想谋反呢?
感受到李靖愤怒目光的侯君集无力地闭上双眼,如今不仅是陛下对自己有意见,李靖将军定然也会不满自己。
那李靖也不是什么好相与的人,一会儿在陛下处置自己的时候,定然会落井下石。
至于其他朝臣,侯君集想了一圈自己似乎还真没几个要好的同僚。
事到如今侯君集已经是彻底放弃了挣扎,只希望陛下能够留自己一命,让自己能够荣养后半生。
侯君集深呼吸几口,打算继续接受长孙无逸对自己的“暴击”,但下一秒侯君集却是瞬间睁大了眼睛。
【所以到了贞观十七年,侯君集不满待遇,太子李承乾担心自己的皇位,再加上侯君集的女儿是李承乾的侧妃,女婿也是李承乾的人,在女婿牵线下,侯君集决定协助李承乾造反,想再拿一次从龙之功。】
【造反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他们甚至还没动手就因为消息泄露被抓了,侯君集被抓入狱,按照大唐刑法应当处死。】
侯君集听着“处死”二字却是心情大松,差点哭出来。
总算不是最坏的可能,他不是为了自己造反,是在支持太子。
既然涉及到他们天家父子的内部斗争,那么根源就不在他,陛下又是个慈父,他是不是有机会免于处罚?
而如侯君集所料那般,李世民心中的怒气的确消退了不少。
原来君集谋反跟承乾有关,看来终究还是他教子不当,君集也并不是想反李唐。
侯君集见到李世民眉头舒展了几分,更是心头一喜。
有了!陛下心软了!
【这里还是要夸奖下李二的确是个念旧情的皇帝,一般的皇帝对于这种谋反之人都是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然而李世民却感念侯君集从前的功劳想要饶他一命。】
【甚至为了给侯君集求情,他还在朝堂上向着大臣们哭了一场。然而大臣们却是铁石心肠,说这是国法不能违背。】
【最终侯君集还是被处死了,但是李世民在他死前却特意询问了侯君集的愿望,没有处死侯君集的家人,只将他们流放了。】
侯君集心中的欣喜顿时全都消失不见,只剩下“我可真不是人啊!不仅恶意揣度陛下,还想要利用陛下的宽容!”
-----------------------
作者有话说:这两天精神有点萎靡不振,明天多更点。
第82章
除了侯君集外, 其余朝臣们也是感动不已。
陛下能在侯君集造反之时都感念他曾经的功德,想要留他一命,那万一他们犯错陛下定然也会那般待他们。
而且他们都读过史书难免会担心自己被过河拆桥, 没好下场, 但现在来看, 只要他们自己不作死,就不会有什么大事。
对比起某些开国之君“兔死狗烹”的做法, 他们的陛下是多么的宽容啊!
想到这, 众人都不禁对着侯君集怒目而视。
陛下这般待他,这小子竟然这么没良心, 简直是不知所谓。他也不想想,要是没有陛下,哪里有他的今天呢?
而被这样眼神看着的侯君集更是心中难过, 是他错了,未来的自己可真是被猪油蒙了心,可真不是人啊!
一时间侯君集泪流面面,不住磕头,嘴中大喊。
“陛下, 臣有罪啊!”
李世民看见侯君集的样子, 深深叹了口气。
人心易变,其实他们君臣的结局还算不错了。
这件事到底也有承乾的原因在,也不能全怪他。
这般想着, 他便打算喊侯君集起来, 还未发生之事不必这般的诚惶诚恐。
甚至他还打算等会儿等长孙无逸离开了了,他再安慰侯君集一番让他这一世不要再犯便是。
然而就在这时,长孙无逸的声音响了起来。
【咦,刚还没想那么多, 现在怎么感觉越来越凑巧了?侯君集奇怪的表现就是从我想到他开始的,而且他告罪的话也跟他未来犯的错有些相似啊。】
李世民顿时悚然一惊,哪里再有心思去安慰侯君集?
满脑子都想的是该如何将长孙无逸给忽悠过去。
侯君集眼中的泪水也一时间顿住,不知道该继续哭还是停下。
但好在这时候侯君集的智商终于上线,他还是决定继续哭,毕竟要是现在突然间停止,那不就更加可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