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唐山海行_分节阅读_第96节
小说作者:圏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55 MB   上传时间:2025-11-26 10:31:25

  江朔叉手道:“全凭道长吩咐。”

  此时台下已聚集了近百人,看他们的穿着打扮儒释道均有,唐代学医之人称“医生”,普通医者称“医工”,贤者称“医师”,御医则多称“大医”。医师亦有了不同领域的分类,但仍有很多医者是儒生、和尚、道士兼任的,并没有统一的师承出处,这些医师各按师承流派分别聚在一起交谈,虽然没有人大声议论,但众多细碎的声音汇聚在一起,亦嗡嗡地甚是嘈杂,只见一人登上台来,朗声道:“诸位请了!”

  此人声如洪钟,声音传开来,众人皆觉心头一震,现场登时安静了下来,江朔悄声道:“狮吼功?”

  独孤问道:“不错,此人看来是少林派的俗家弟子。”

  独孤湘却关注于那人的相貌,不满地道:“云婆婆,这人就是秦越人么?怎么生得这么矮短?”原来那人生得极其矮胖,仿佛一个肉球一般,一张肥硕的脸上胡须稀疏,七根朝上八根朝下,更兼衣着甚是华丽富贵,根本就是一个富商的打扮。

  云姑道:“他不是越人……”但她已有四十多年没见过秦越人了,不知什么时候秦越人的相貌在她记忆中已经一片模糊了,这话说来竟也不那么自信了,嗫嚅道:“应该不是吧……”

  却听那人道:“在下汝州孟芦……”

  此言一出下面人群中又开始议论纷纷,独孤湘问道:“这孟芦其貌不扬,到很有人望么?”

  李腾空笑道:“湘儿妹子,你久在江湖,不知杏林之事,这孟芦的阿爷可是大大的有名,他阿爷便是孟诜。”

  独孤湘又道:“这孟诜又是谁?”

  李腾空道:“孟诜乃亚圣孟子三十一世孙,垂拱初年进士及第,担任凤阁舍人,长安年间拜同州刺史,但武周朝他因言获罪,不断遭贬黜,神龙中,告老还乡,致仕归伊阳之山隐居。”

  独孤湘道:“啊……孟诜是个做官的呀?我还道他是医生呢。”

  李腾空笑道:“别忙啊,孟诜不仅是儒生,也是杏林中人,他是药圣孙思邈的真传弟子,神龙年间归隐之后,他便以药饵为事,在故乡汝州开了一间医馆,景云二年睿宗因朝局动荡,忧思成疾,满朝御医束手无策,遂召孟诜自汝州回朝,孟诜献千岁松脂茯苓,熬成茯苓汤,睿宗连服七日,内外焕然一新,沉疴立除。睿宗问他要什么赏赐,孟诜道归隐田园之人别无所求,只是在乡野开了个医馆,请圣人赐名,睿宗以‘孟氏歧黄,余泽百世’之意,赐“孟余堂”之号。”

  江朔赞道:“这位孟诜真是一代传奇人物。”

  李腾空道:“可不是么,至于这位孟芦,乃孟诜的曾孙,是孟余堂第三代家主孟玚之子,不出意外的话,也是孟余堂未来的家主。”

  孟芦在台上向四下叉手施礼道:“我孟余堂自乃祖创立至今已四十年矣,多得世人抬爱,和诸位同行的帮衬,孟余堂分号遍布我大唐全境,在北地营州亦有分号,今日之会,我孟余堂也算半个东道。”台下立时有人纷纷附和叫好。

  大无信点头道:“难怪能在此处召开大会,原来是借着孟余堂的大名。”

  独孤湘问:“这又是为何?北镇庙空着也是空着,拿来用用也无妨吧,况且连大殿都未进,只是在偏院聚会而已。”

  独孤问道:“北镇庙是皇家祀庙,寻常人不得入内,就算圣人十年百年不来一次,也不可能给这群没有官身的医者使用,但孟余堂就不同了,孟余堂是睿宗钦赐的名号,且八十年来孟余堂靠着药材买卖,在朝野之中皆颇有人望,这才敢启用北镇庙偏院来做会场。”

  孟芦抬手压了压言道:“今日之会,有的大贤已事先知晓,有的可能听到过一些风声,但更多的大贤尚不知晓,但此事事关我大唐杏林每一个人,秦越人大贤才将各位贤人请到此处一起商议。”

  下面又是一阵窃窃私语,孟芦道:“在下也不再赘述闲言,有请越人大贤登台。”此言一出登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喝彩声。

  独孤湘道:“乖乖,越人大贤真的好有人望啊。”

  李腾空道:“那是自然,老一辈的名医圣手孙思邈、孟诜、秦鸣鹤都已相继故去,秦越人是秦鸣鹤的亲传弟子,他的针砭之术深得秦鸣鹤真传,孟芦和他阿爷孟玚和他比起来可都是小字辈了。”

  说话间见一鹤发童颜的老者缓步踏上了棋盘山向着台下众人叉手行礼,台下登时变得鸦雀无声,江朔目力极好,细看那老者虽然须发皆白,但面色已然红润,面上少有皱纹,五官较中原汉人高深,看得出来是西域番人的面貌,但看他装束,举止都与汉人无异,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一双眸子,全无老人的浑黄,仍然是清湛如水。

  老者叉手道:“诸位杏林同道,老朽秦越人这厢有礼了。”

  台下中医师一起叉手还礼,更有台下近前之人向他问安,秦越人道:“多谢同道关爱,老朽身子还算硬朗,今日请诸位来却不是为了寒暄,而是有一件大事需要诸位鼎力襄助。”

  台下有人喊道:“秦大贤难道是遇到了什么疑难杂症,要我等会诊么?”

  另一人驳斥道:“呸,秦大贤医术高超,直追药圣,能有什么疑难?就是有,他辨不明白的,你我又有何德能,敢在大贤面前指手画脚?”

  又有一人道:“哎……仁兄此言差矣,所谓术业有专攻,医道广阔,以内外分,有疾医、疡医;以病患分,有小儿医,带下医;还有

  专治耳目的痹医,长于针灸的针师;更有画符念咒的巫医。就拿食疗来说,孟余堂便可称天下第一。”

  先前一人道:“嘿,阁下是孟庆堂都畿道的主事吧,‘天下第一’这话可说得有些满了。”

  马上有人出言:“这位是扶风王焘的弟子吧?王门抄医书的本事倒是不小,却不知还懂得食疗之法呢。”

  那人怒道:“家师博采众家之长,整理前朝医家医籍达六十部之多,去芜存菁,修订成《外台秘要》一书,可谓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的集大成之作,比之名为医师实为货郎的食疗医者可不知高明了多少。”

  此言一出,台下登时一片哗然,孟氏食疗徒众既多,势力又大,立刻对王门的医师群起而攻之。

  王氏门徒却也不在少数,纷纷反唇相讥,其中一人指着先前说王门“抄医书”的那人道:“我没有认错的话,尊驾是法象论的传人,怎么张文仲的徒弟到来挑拨其孟、王二门了?”

  那人冷笑道:“我门师祖张文仲乃前朝尚药奉御,文仲通医理,尤工‘风’、‘气’之学,撰有《随身备急方》三卷和《法象论》一卷,可是都收入《外台秘》中咯,难道是你们师祖王焘搞错了么?”

  棋盘上下顿时乱成了一锅粥,除了茅山道士没有卷入争论之中,其他医师多已加入论战,吵做了一团。

  独孤湘皱眉道:“越人大贤什么都还没说呢,怎么下面就吵做一团了?”

  韦景昭道:“福生无量天尊,自古文人相轻,医师却也是如此,互相都不服气,聚在一起就是无尽的争吵。”

  独孤问亦道:“医道各派各有擅专和独门秘方,恐怕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样吵下去恐怕局面马上就要不可收拾了。”

  就在这一片混乱之中,孟芦再次跃上棋盘山,运起狮子吼神功,朗声道:“宣圣人敕令!”

第209章 惊人之论

  孟芦发这一声喊,台下登时安静下来,须臾沉寂之后,先前那与孟余堂斗嘴的王焘门下弟子喊道:“孟芦贤者,此时可不能打诳,圣人敕旨何在?”

  孟芦道:“当着各位大贤的面,孟芦怎敢打诳语?有西京长安来宣旨官中官辅趚琳在此。”

  说话间一体态肥胖的中年登上石台,不过他看来不会武功,手脚并用费了好大劲才从下面爬上台来,孟芦忙上前搀扶,此人向众人拱手说了几句客套话,然而他中气不足,不能如孟芦一般将话语清晰送入每个人的耳中,但看他穿着打扮及面白无须的样貌,显然是禁中的中官无疑。

  那王门弟子虽离得近,也没听清辅趚琳的言语,高声喊道:“诸位禁声,禁声,请辅中官宣旨!”

  孟芦道:“慢来,慢来,原是要先请越人大贤先备述前情,再请辅中官宣旨,不然诸位也难明所以,然而方才大贤才开口说了一句话,诸位就吵做一团,可叫外邦人看了我大唐医师的笑话。”

  独孤湘悄声道:“呀……这孟芦怎么说越人大贤是外邦人?”

  韦景昭却望空一指,道:“他说的不是秦大贤,是那边几位。”

  独孤湘生的矮,却看不到韦景昭所指方位站着什么人,急道:“朔哥儿,你托我一把。”

  江朔道:“别胡闹,你立这么高,不是要惹人家笑话。”

  独孤湘仍不放弃,道:“不会的,我们站在最后面,你托我一下,谁又会看我们这边。”

  江朔拗她不过,只得站到后面,伸出手掌,独孤湘轻轻一跃,站上他的手掌,江朔轻轻一举,将她托在手中。大无信惊道:“听说汉宫飞燕身轻能做掌上舞,我还道只是种夸张的说法,今日才知真有这样俊的功夫。”他赞的是独孤湘轻功了得,其实以江朔的功夫,莫说一个体态轻盈的湘儿,就是二百斤的壮汉,要托起来也毫不费力。

  独孤湘立在江朔掌上登时成了全场最高,向韦景昭所指方向看去,却见一群穿着白色长衣的人站在那边,多数带着黑色硬顶幞头,却有几名光头僧人混杂其中。

  独孤湘看了半天不得要领,飘身落回地面,对江朔道:“一群白衣人,说是行商的么,又都是长袍,说是医师么,颜色可太素了些。”商人尚白,秦汉以降,商贾皆着白衫,但唐代商人为行动便利,多穿缺袴袍外罩白色半袖,却不似这群人的宽袍大袖;而白色又是祭奠之色,医师为避讳“死”字,从不穿白色。这样看来这一群穿白色长袍的人站在一群医师中可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大无信道:“这群人是新罗贵族,至于是不是学医的医生,我可就不知道了。”

  独孤湘问道:“城主,你如何知道他们就是新罗人?新罗是在哪里呀?”

  大无信道:“新罗在安东都护府以南,魏晋时彼地称‘韩’,当时韩地分为马韩、辰韩、弁韩,新罗人便是辰韩的后代,因语言、称谓、器物等与秦朝相似而被称为‘秦韩’。其实那是汉唐之人没见过商、周之人。其实韩人为殷商后裔,其祖乃‘殷末三仁’之一的箕子,箕子乃商纣王之叔父,商灭亡后,箕子带着族人来到辰韩之地建立了这个国家,因此辰韩亦称箕子国。”

  江朔赞道:“大城主,你汉学功底当真了得。”

  独孤湘道:“安东都护府不就是原来的高句丽么,其南不是抵达大海了么?怎么还有国家?”

  大无信道:“自然有的,然而其国山高路险,鲜有人知罢了……到了南北朝以后,彼处却又有了三个诸侯国,其一当然是辰韩的后代,辰韩并吞了弁韩所建的伽倻国,改国号为‘新罗’,马韩却被两个外来的民族所灭,一个就是高句丽,一个是百济。”

  独孤湘道:“高句丽不是被大唐给灭了么?百济又是怎么回事?”

  大无信道:“早在唐灭高句丽以前八年,百济就已经被大唐给灭了,从此三韩也好三国也好,现下就都归了新罗一家天下了。”

  独孤湘道:“这新罗国运气倒好,跟着大唐屁股后面,捡了个现成便宜。”

  大无信道:“大唐可不是散财童子,灭了百济和高句丽,原是要将安东都护府安置于平壤,牢牢控制高句丽、百济两国故地,并压制新罗,试图借此全面控制韩地。”

  江朔道:“虽然是大唐帮新罗扫清了建国的障碍,但如此多吃多占只怕要引起新罗国的不满。”

  大无信点头称是,道:“说得不错,没几年新罗文武王金法敏派兵攻击驻扎熊津都督府的唐军,兼并了百济故地,同时接纳高句丽遗民,扶植他们建立“报德国”,以牵制大唐在韩地势力的扩张,而文武王颇有心机,他边打仗一边遣使入唐谢罪,越是打胜仗自责越恳切,搞得唐廷哭笑不得,只能顺水推舟,默认了新罗对浿水以南地区的控制,并于仪凤元年将安东都护府撤到辽东,至此,韩地首次出现大一统的国家。”

  湘儿道:“啧啧啧……当年新罗被高句丽、百济攻击,倒不忘求大唐相助,而他强大后,竟然不把大唐放在眼里,真叫人气愤不过,不过城主你见识倒是广博。”

  大无信笑道:“如今新罗北面与我渤海国接壤我怎能不知。”

  韦这时景昭拉了拉大无信的袖子,做个手势示意他禁声,原来大无信和独孤湘两人闲聊之际,四下交谈声已渐渐平息下来,秦越人继续道:“诸位,方才孟芦大贤已经说了,今日将诸位聚集于此,是为了解决与新罗国之间的一桩公案。”

  台下又有人高声问道:“是什么公案?望大贤明示。”

  秦越人的内力委实不弱,无论远近听着不都不甚响,却偏偏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个人耳中,这份内力修为却又高于孟芦方才所展示的狮吼功了。

  独孤湘突然嘻嘻笑起来,江朔奇道:“湘儿你怎么了?”

  独孤湘道:“我想起刚才见到的那些白衣人里面,好几个年轻人面上都敷了粉,现在想起来颇感滑稽。”

  大无信轻声道:“这是新罗贵族子弟特有的装扮,称为‘花郎’,新罗刚立国之际,将贵族子弟编入花郎组织,灌输世俗五戒,鼓励他们为国赴汤蹈火、冲锋陷阵,不过么,如今的花郎可是名不副实咯,尽是些敷粉粧饰之辈。”

  他们在耳语之际,棋盘山上的秦越人却道:“新罗王被封为鸡林州都督府,大唐视新罗为羁縻州,新罗亦用唐制度,奉唐正朔、入唐朝贡、受唐册封,宗藩关系原本融洽,不过按说这与我们医者也没什么关系,然而今年新罗入朝朝贡之际,国书中却提出一个古怪的说辞——说我汉医中针砭之术源自新罗。”

  此言一出,台下再次哗然,‘针’者金针、‘砭’者石针,“针砭”就是“针灸”之术,大唐各医家虽然门派不同,治疗手法各不相同,但都不乏用到针砭之术,虽然互相不服,但可以肯定这针灸必然是源自中原,怎么可能源自新罗呢?”

  就在此时,只见一道白色的波浪涌上棋盘山,原来是白衣的新罗人一齐跃上台来,他们约莫有十几人,那些涂脂抹粉的年轻人在台上分站八方,中间却是年长的耆老,这些人对秦越人隐隐形成包围之势,秦越人倒是不惧,不过周围医师都充满了警惕,纷纷喊道:“不请自来,番子果然不知礼法!”

  又有人喊道:“这么多人做什么?难道不论医道要动武么?要依多为胜么?!”唐人武风彪悍,更兼医师多有修炼气功的练家子,正要动手倒也不惧。

  新罗人中一胖大的老僧合十道:“阿弥陀佛,众位檀越听我一言,我朝国书说针砭源自新罗是有依据的哒……”

  不待老僧说完,就被台下一人打断,那人朗声道:“我乃大医崔知悌的再传弟子在场,我崔门专攻针灸之术,针砭刺穴之术,相传是伏羲所创,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是我汉家医者的祖师爷。和你新罗人又有什么关系?”

  老僧一挥手道:“哎……古书云伏羲人首而蛇身,是传说中的神人,说他是医者之祖,可做不得数呐。”

  立刻又有一人高喊道:“战国时名医扁鹊,便有针砭刺穴治病的明文记载,《扁鹊心书》云: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难不成扁鹊是你们新罗人?”

  老僧身前一涂脂抹粉的年轻人道:“那可也未必,我新罗人乃商汤余脉,周人灭商后我祖先被迫远走韩地,这扁鹊姓名无考,讲不得也是商人后裔,与我新罗同源呐。”

  马上有人连声“呸、呸、呸”不止,道:“你们只管说我们的书证不确,结果自己拿出的证据不也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来的么?”

  台上的青年还要争辩,老僧伸手拦住他,双掌合十道:“阁下是王焘门下,王门最善整理典籍,当知《黄帝内经》呐。”

  那人一瞪眼道:“医者谁人不知《黄帝内经》?”

  老僧道:“《黄帝内经》有《素问篇》没哒?”

  那人不屑道:“怎么没有,在下不敢说倒背如流,倒也称得起记得一字不差。”

  老僧道:“好!《素问.异法方宜论》有云‘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可是有哒?”

第210章 东出砭石

  那新罗僧说的每一句话都尾音上翘,发出“哒”、“呐”之类古怪的声调,众人此前听了都心中好笑,心中亦只当他是沐猴而冠,颇为不屑,然而新罗僧突然提出这一段,众人脸上轻视神色顿去,都变得面色凝重起来。

  到场的医者虽都熟读医书,但这段话并非讲述药石、医理的条目,那王门弟子如何真能做到记得一字不差,他愣在原地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身边的医师却不住出口询问是否有这一段,字句可有出入。然而在场的都是大医贤者,谁会随身带着《黄帝内经》这样的大书?见那王门医者不说话,众医者在一旁悄声议论,却又莫衷一是,得不出结论。

  那年轻的新罗花郎对王门弟子道:“这位大贤,一时记不清也是有的,在下正好在雒阳购得《素问》一卷,请大贤过目呐。”

  说着取出一卷帛书,跃下石台,双手奉于王门医师的面前,叉手又行一礼,之后并不返身,直直向后跃去,回到台上,独孤湘道:“这人面孔涂得像个乐舞伎,功夫倒是挺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23页  当前第9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6/42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唐山海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